APP下载

学习中心教学中的师生改变

2022-04-27陈佑清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与学师生中心

陈佑清

与教授中心教学相比,学习中心教学中有很多教学要素发生了改变,而所有的改变都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改变相关。师生改变的主要内容涉及师生关系重构、师生角色调整和师生行为改变三个方面。其中,师生关系重构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及其关系(即师生功能关系)的调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师生功能关系的重构是师生角色调整和师生行为改变的前提;反过来讲,通过教学行为改变实现师生角色调整,可以落实师生功能关系的重构。

一、学习中心教学中师生教学功能关系的重构

依据“学习中心教学”的内涵和特质,学习中心教学实际上是从教师教导与学生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关系的角度,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活动结构或教学形态。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导与学习的功能关系的重构成为学习中心教学相较于教授中心教学而言最根本的改变。

对于教与学的关系,过去的教学研究已有大量的探索并形成了很多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三种:“双主体论”,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主体并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复合主体论”,认为教学过程中主客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个方面的主客关系构成的复合体;“主导主体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这些观点虽有差异,但它们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即均以哲学中的“主体-客体关系”范畴来概括、描述教学过程中师生在教与学上的关系。

其实,揭示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弄清楚教与学的差异何在,以及两者是如何关联在一起的。这实际上是要揭示教与学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虽然在教学中存在多个方面的“主体-客体”关系,但“主-客关系”不是教与学的主要关系。第一,哲学中的“主-客关系”主要适合于描述只有一个主体承担的“单一活动”中的活动主体与活动对象之间的关系,而不适合于描述由多个主体联合进行的“复合活动”中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教学恰恰是由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共同完成的复合活动。第二,在“好的”或“有效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主体并发挥各自的主体性作用。也就是说,在作为主体的“身份”或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性质层面,教师和学生不应该存在差异;真正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差异及其联系的地方在于,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功能,而教师主体作用的功能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功能之间的差异及其联系,显然不适合于用“主体-客体关系”的范畴来描述。

在学习中心教学中,我们采用新的范畴来揭示和描述教与学在功能上的差异及其联系,得出的结论是:在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导的主要功能是引起和促进学生能动、独立地学习,因此教导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手段(或条件)性活动;学生能动、独立地学习的功能是落实学生素养的形成或发展(学生能动参与和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是导致学生素养发展的直接原因),因此学习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目的(或本体)性活动。我们据此认为,学习中心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手段(或条件)与目的(或本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證关系。一方面,它揭示了教与学之间在功能上存在的明显差异:教师教导是教学过程中的手段(或条件),学生能动、独立学习则是教学过程中的目的(或本体)。另一方面,它认为正是因为教与学的这种功能差异,导致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密切关联:没有教导这种手段(或条件)存在,作为目的(或本体)的学生能动、独立学习可能就不会出现;反过来讲,如果没有学生能动、独立学习这个目的(或本体)形成,则教导这个手段(或条件)就没有教育意义。学习中心教学中教与学之间的这种“手段(条件)与目的(本体)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为“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

二、学习中心教学中师生教学角色的调整

学习中心教学中教与学的功能及其关系的重构,要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因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形象是由其表现的功能界定的。

美国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中心教学研究专家韦默(M.Weimer)认为,教学要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应在五个方面进行改变:教师的角色、师生权利的平衡、教学内容的功能、学习者的责任、评价的目的与过程。其中,教师角色改变是决定其他四种改变的基础。她强调,在学习中心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有重大改变:“如果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话,那么,教师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承担的角色应有显著地改变。教师不再作为专一的内容专家或课堂管理权威而起作用,也不再为了改进教学而去发展复杂的讲授技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对学习过程有实质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贡献与目前教师所做的贡献有显著的差异。”韦默通过对多种关于教师角色的隐喻(如将教师类比为园丁、助产士、向导、教练、乐队指挥等)关键特征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学习中心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形象应该是“促进者和指导者”,其主要工作是“把自己置于学习者旁边,并将注意力、重点和焦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教师为何要发挥这种角色作用呢?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不是自动发生的,它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能代替。

基于上述对学习中心教学中师生教与学功能的判断,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为落实教与学在学习中心教学过程中所应发挥的手段(条件)性功能与目的(本体)性功能,师生的角色均应进行重要的调整。其中,教师角色应作出的改变是:从传统的教授中心教学中的“知识的拥有者或权威”“知识的系统呈现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能动、独立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目标确定、内容选择、过程设计)和“学生能动、独立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动机激发、方法指导、动作示范、过程反馈、效果评价、条件支持等),但教师不能成为“学生学习过程完成的代替者”“学生独立学习时空的占有者”。对应地,学生角色的改变是,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教授过程的跟从者或顺应者”“学习过程的受控者”,转变为能动、独立学习的“权利拥有者”“责任承担者”“过程完成者”(过程亲历者)。

三、学习中心教学中师生教学行为的改变

学习中心教学中师生教、学行为的改变,建立在师生关系及角色改变的基础上。或者说,师生功能关系重构及角色调整最终要通过师生教、学行为的改变来落实或体现。

韦默通过对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反思,提出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改变应遵循七条原则:原则1,“教师少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停止总是替学生完成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原则2,“教师少讲,学生多发现”,教师要改变“想把什么都告诉学生的嗜好”,而将精力放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上;原则3,“教师做更多的设计工作”,即设计能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任务和活动;原则4,教师要更多地做有关学习过程的示范,以“熟练学习者”的角色为学生示范一个熟练的学习者是如何开展学习的;原则5,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互相学习、共同学习的机会;原则6,教师创建和维持有助于学生独立、负责任地学习的氛围;原则7,教师做更多的反馈工作,为学生独立、主动学习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她认为:“如果遵循这些原则,就有助于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智者、导师、教学设计者和熟练的学习者。”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学为中心的典型教学经验,也非常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改变师生的教、学行为。首先,通过在多个维度调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学习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具体做法有:①“少教多学”,即壓缩、控制教师在课堂上单向讲授的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独立、主动学习的时间和内容空间;②“依学定教”,强调教师应依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兴趣等,决定教的内容、难度、重点及方式;③“先学后教”,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教之前,先让学生以个体及小组形式学习,以暴露和确定学生的问题所在及后续教的内容及方式;④“以学论教”,即以学生学习的状态和结果来评价教师教导的质量及效果。其次,调整和丰富教与学的行为,以实现教与学的行为及方式的多样化。在学习中心教学中,教师教的行为的改变是:其一,不再孤立、单向地传递或讲授,而更多地设计让学生能动、独立学习的活动,如设计引导学生课前自学的导学案等;其二,做学生能动、独立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如对学生学习形式的组织、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活动的示范、学习过程的反馈、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我们认为,在学习中心教学中,讲授是教师教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在很多时候,它不是教师教导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更不是唯一方式。在学习中心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主要有,从主要跟随、顺从教师以听讲的方式学习到主要运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比如,在课前按照导学案自学,在课中自己看书、小组讨论、全班展示、动手操作、作业练习等。在学习中心教学中,听讲只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方式,且在很多时候,它不是主要方式,更不是唯一方式。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教与学师生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楷书的教与学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教与学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麻辣师生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