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编辑提升学术话语权的主体意识与职责使命

2022-04-27伍锦花陈灿华

出版广角 2022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科技期刊学术

伍锦花 陈灿华

【摘 要】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已成为各国争夺学术话语权的主战场,谁能够掌握更多的学术信息,谁就能掌握学术话语权。虽然编辑是科技期刊出版工作的核心参与者,但仍然有较高比例的科技期刊编辑长期处于“学术失语”的状态。当前,我国正加快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科技期刊编辑应从增强主体意识、勤于调研、勤于联系、勤于担职、勤于发声五个方面着手,下大力气提升学术地位,拓展学术人脉,建立学术权威,扩大学术影响,努力担当起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学术话语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职责使命。

【关  键  词】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话语权;学术失语;出版;中国声音

【作者单位】伍锦花,《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陈灿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基金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C-194);湖南省培育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设工程项目(2020ZL5014)。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6.003

科技期刊是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可体现学术主导权、话语权[2]。科技期刊的出版决定了科研数据和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归属,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谁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谁就能掌握科技和话语的主导权[2]。当下,科技期刊已经成为争夺学术话语权的主战场,编辑是科技期刊出版工作的主体,其提升学术话语权的主体意识与职责使命,对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学术话语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期刊与科技期刊编辑需提升学术话语权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我国科研数据产出与科技期刊发展不匹配的矛盾愈加突出。一方面,我国科技论文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国际论文总量已攀升至世界第二,高被引论文总数也排名世界第二[2]。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期刊整体起步晚、起点低,国际竞争力强、学术影响力大、品牌知名度广的科技期刊还比较少,加之此前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对SCI论文的过分看重,使得我国科技工作者将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我国也因此被削弱了科技强国应有的学术优势和话语权[3]。

近年来,我国已经认识到高水平论文大量外流的严重性以及提高学术话语权的紧迫性,分别从建立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官方平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改革科研评价体系等方面着重发力,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期促使优秀科技论文及科研成果回流,巩固学术话语权。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017年11月,我国正式宣布《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简称CAJ-N)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官方平台,以单篇或整期论文为单位先于纸质期刊出版[4],确保了科研成果的网络首发权。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作出全面部署。2019年9月,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0年2月,《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相继发布。2021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将“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重大任务”。

编辑是科技期刊出版工作的主体,其在实现期刊四大核心功能[2](注冊功能、同行评议功能、传播功能、文献存储功能)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更迭以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期刊的出版与传播形式仍将继续发生巨大变革,期刊将在引导学术评价、引领政策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2]。而科技期刊编辑作为期刊内容和导向的把关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者、学术创新和学术繁荣的引领者,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以及学术话语影响力提升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不可忽视[5]。

二、科技期刊编辑长期陷入“学术失语”困境

科技期刊编辑政治素质过硬,业务功底扎实,是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践行者,也是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一流的推动者,其学术话语权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话语权的高低。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长期陷入“学术失语”[5]困境。

第一,科技期刊编辑被动陷入“学术失语”困境。在有关学术话语权的研究中,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学术话语权的主体包括作者、机构和国家,其学术话语权具体体现在学术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等方面[6]。此外,还存在另一种观点:期刊主编和编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研究热点,引领学科研究方向,故其在参与科技期刊各项决策的过程中拥有较高的话语权[7]。在这两种观点中,期刊编辑均被排除在学术话语权的学术主体之外,被动地陷入了“学术失语”困境。

第二,科技期刊编辑主动陷入“学术失语”困境。我国科技期刊从业者学历相对偏低(本科学历人数占比为45.07%),且以采编人员为主(占比达58.22%)[8],加之此前科技期刊在引领学科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被严重低估,导致科技期刊编辑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中多属于被忽略、被边缘化的群体 [9]。在这种环境下,很多期刊编辑将自己定位成“文字工作者”或者“稿件处理工作者”[10],自觉地站在了学术话语权主体的外围,主动地陷入了“学术失语”困境。

三、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成为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生力军

在新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应自觉担当起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的光荣使命,从增强主体意识、勤于调研、勤于联系、勤于担职、勤于发声五个方面着手,下大力气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及综合业务能力,努力成为我国在科技期刊主战场争夺学术话语权的生力军,进而助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1.改变观念,增强主体意识

目前,我国期刊编辑普遍存在职业身份认同感低、职称晋升困难的问题[10-11]:一方面,编辑除了参与采、编、审、校、发等出版环节的工作,还需参与宣传推广甚至排版设计等工作,工作内容多且繁杂,学术含量较低,导致编辑容易对自身的工作价值予以否定,身份认同感低;另一方面,一些期刊出版单位仍未建立与编辑队伍成长或编辑职级晋升相关的制度,导致部分编辑没有明确的职业上升渠道或是晋升困难。

诚然,受编辑岗位职责不明、职称制度不完善等的影响,编辑容易产生自己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非知识的生产者,只是学术客体而非学术主体的观念。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近年来我国已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和措施,加快建设高水平编辑人才队伍。例如,中国科学院已连续多年开展“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为一大批优秀编辑人才提供了择优支持。《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并将编辑人才培养作为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首要任务[8]。同时,全国各学协会、科技期刊主管及主办部门也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期刊人才的立项支持。例如,自2020年起,中国科协开始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支持编辑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以及上海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湖南省委宣传部等也纷纷立项,支持编辑人才提高业务能力、拓宽国际视野[8]。

职称方面,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遵循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成长规律,健全完善符合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培养造就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推动出版业持续健康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12]。此外,《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出,“教育科研单位要将所属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纳入本单位科研创新工作予以统筹考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职称评定应重点考核办刊业绩和出版专业技能”。

一系列出版人才相关文件的发布与政策的实施,既体现了国家对编辑人才的重视,也体现了国家对编辑在扩大我国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期刊国际竞争力过程中所作贡献的肯定。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应改变过去的消极观念,自觉加入知识生产者的行列,增强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主人翁精神,在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勤于调研,提升学术地位

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科技期刊编辑要想在某一学术领域拥有自己的发言权(话语权),就必须下苦功夫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方法包括政策调研、文献调研、技术调研和数据调研。

第一,政策调研。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出版领域的各项政策,同时还要了解并熟悉与科技体制改革、科研机构改革、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人才、科技经费与财务、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科研诚信、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国际科技合作等相关的国家及地方科技政策,使政策为我所用。例如,《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在科研课题申报、学术人才遴选中,应明确学术成果在我国期刊首发的比例,引导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更多在我国期刊发表”。这对我国期刊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编辑如果不能及时知晓这一利好政策,就会在科研成果首发权的竞争中落后于人。

第二,文献调研。文献是了解某一学术研究领域发展态势的最佳途径[13]。科技期刊编辑要广泛研读各学科文献、资讯,研判各学科发展态势,精准把握学术前沿[14],這样才能在向学者、专家组约稿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言必有中。

第三,技术调研。当前,出版领域正在经历新一轮技术变革,科技期刊编辑应积极调研并掌握各种新兴出版与传播技术,使科研成果传播更快、覆盖面更广、呈现形式更加多样。例如,科技期刊《金属加工》的编辑团队通过学习互联网技术,建立了包括微博、微信矩阵、音频、直播、视频平台等在内的“一网一刊、两微一端、一群多号”全媒体平台,各平台累计关注人数超过180万[15],大大提升了期刊编辑在金属加工领域的学术地位,实现了金属加工相关科研成果的裂变式传播。

第四,数据调研。当今世界,数据无处不在。对国家科技发展的评价、对科技人才的评价、对科技期刊的评价都离不开数据,数据的归属决定了话语权的归属。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Scopus等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指导工作实践,及时优化期刊选题,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16]。

3.勤于联系,拓展学术人脉

过去,由于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较小,且国外科技期刊在国内的流通渠道较少,投稿作者的可选项不多,多数科技期刊都拥有稳定的作者群、读者群。然而,随着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上升,可供作者选择的期刊种类和数量都大幅增加,不少科技期刊面临稿源不足、作者流失的困境。即使在学术、期刊双强的单位,也存在学者不了解期刊,期刊编辑不了解学者的现象。例如,中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等17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全球前1%,学校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7个[17];2020年,该校共产出卓越论文5000余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5[18]。依托于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出版社目前运营管理8种科技期刊,其中2种被SCI收录,5种被EI收录,1种被Medline收录。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南大学各二级学院的学者大多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SCI 1区的专业期刊或是全国排名前列的综合类期刊。同时,科技期刊编辑也存在不清楚各学院优势学科、不了解各学科学术带头人的现象,这表明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鸿沟。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进编辑与作者、编委/主編、审稿专家、读者及出版同行的了解,建立学术联系,拓展学术人脉。其一,对于作者和读者群体,编辑可通过参加大型学术会议、参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交流访问、参观重点实验室、举办科技论文写作培训等途径,了解其对出版服务的最新需求,发现并培育优秀作者和读者;其二,对于编委/主编(包括青年编委)、审稿专家群体,编辑可通过定期组织期刊选题论证会、举办编委/主编交流会议等方式寻求专家建议,使其为期刊发展出谋划策;其三,对于出版同行,编辑应积极把握每一次交流、培训的机会,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编校技能大赛等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与出版同行分享各自工作经验,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同时,编辑还应分别建立相关群体的微信群、QQ群,以保持与上述群体的联系,巩固学术人脉资源。

4.勤于担职,建立学术权威

勤于担职包括在国内和国际相关学会、协会、研究会等担任职务两个方面。一方面,科技期刊编辑应积极加入国内科技期刊相关学会、协会组织,并争取担任一定的职务。科技期刊编辑成为各学协会的会员或是管理人员,这是行业对编辑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编辑实现更高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各学协会通过一定的选拔标准,将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组织起来,有利于编辑群体形成合力,建立学术权威。科技期刊编辑通过参与学协会组织的调研与交流活动,也可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开阔视野,激发自身更大的工作潜能。

另一方面,编辑还应积极加入国际期刊出版组织或学协会等。当前,多个学科领域的话语权都被西方国家把控,中国原创性的学术话语和学术概念输出较少[5]。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应积极申请加入国际管理与技术编辑学会(ISMT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等国际知名出版组织和学会[14],发出中国声音。例如,2011年,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Society Publishers,ALPSP)宣布张月红当选该协会理事会9名成员中的正式委员,从此,“ALPSP有了来自中国出版界的声音”[19]。

5.勤于发声,扩大学术影响

勤于发声,体现在科技期刊编辑于各个学术场合勤于发言。在信息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应敢于发声、勤于发声,通过发声让作者、编委/主编、审稿专家、读者及出版同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通过发声来宣传科技期刊的竞争优势,为吸引更多优秀作者、争取更多优质稿源、引进更多优秀编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例如,《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主任陈灿华编审凭借出色的编校能力,多次应邀在省内外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开展有关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的讲座,有效地扩大了个人和期刊的学术影响。

勤于发声,还体现在科技期刊编辑于期刊上发声,即发表出版类相关论文。“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写文章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20]。编辑撰写论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收集并学习出版领域相关资料的过程,是编辑确立自己学术研究方向的过程,也是编辑总结工作经验、反思自身不足的过程。只有经过论文撰写,编辑才能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与总结,才能将学到的理念、方法、技术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通过认识影响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最终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例如,2020年《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团队结合工作实践,撰写了“科技论文10个无效关键词计量学分析”[13](2020年发表在《编辑学报》第4期)。目前,该论文已被壹学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移动端官方阅读平台)、百度学术、社科学术圈、小木虫论文等多个知名公众号转载,累计阅读量3.5万余人次,实现了编辑个人学术影响力的跨平台、跨领域传播。

四、结语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学术话语权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而《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 2035年,我国将建成出版强国。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从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建设出版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大处着眼,从增强主体意识、勤于调研、勤于联系、勤于担职、勤于发声等小处着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力谱写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荟萃科学发现 引领科技发展:我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EB/OL]. (2021-05-17)[2022-03-06]. http://www. xinhuanet. com/tech/2021-05/17/c_1127457009. htm.

[2]任胜利,周忠和. 科技期刊与国家科技发展及公民科学素质提升[J]. 科学通报,2022(3):242-244.

[3]科技期刊是时候触底反弹了![EB/OL]. (2020-12-24)[2022-03-06]. http://www. xinminweekly. com. cn/keji/2020/12/24/15281. html.

[4]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 “做局”与“破局”[EB/OL]. (2018-11-28)[2022-03-06]. https://www. sohu. com/a/278387331_734862.

[5]尹金凤,胡文昭. 如何提升中国学术的话语权:兼论学术期刊编辑的问题意识与学术使命[J]. 中国编辑,2018(7):73-77.

[6]余波,宋艳辉. 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的内涵、产生及构成要素分析[J]. 情报杂志,2021(1):104-110.

[7]王兴. 国际学术话语权视角下的大学学科评价研究:以化学学科世界1387所大学为例[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4-75.

[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國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9]林丽敏.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边缘化问题琐议[J]. 传媒论坛,2021(14):93-94.

[10]张蕾,何云峰. 学术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 出版广角,2021(19):23-25.

[11]王婧,刘志强,郭伟,等.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调查研究[J]. 学报编辑论丛,2021:512-515.

[1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 (2021-01-28)[2022-03-06]. http://www. mohrss.

gov. cn/xxgk2020/fdzdgknr/zcfg/gfxwj/rcrs/202102/t20210223_409998. html.

[13]伍锦花,陈灿华. 科技论文10个无效关键词计量学分析[J]. 编辑学报,2020(4):403-408.

[14]杨保华,伍锦花,陈灿华. “卓越计划”背景下中文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建设[J]. 编辑学报,2020(5):581-585.

[15]韩璐,霍振响. 科技期刊全媒体平台建设思维探究:以金属加工全媒体平台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8):1032-1039.

[16]伍锦花,陈灿华,秦明阳. “卓越计划”领军期刊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比分析[J]. 情报探索,2021(7):73-82.

[17]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EB/OL]. [2022-03-06] . https://www. csu. edu. cn/zjzn/xxgk. htm.

[18]2020年我国产出卓越科技论文46万余篇[EB/OL]. (2021-12-27)[2022-03-06]. https://baijiahao. baidu. com/s?id=1720291286239576292&wfr=spider&for=pc.

[19]翟自洋. 张月红当选国际学术与专业出版协会理事会委员[EB/OL]. (2011-05-18)[2022-03-06].

https://news. sciencenet. cn/htmlnews/2011/5/247378. shtm.

[20]吕臻. 毛泽东谈文章写作之道[J]. 湘潮,2017(1):13-17.

猜你喜欢

话语权科技期刊学术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