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
2022-04-27刘曙光
【摘 要】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需要期刊人面向未来、把握规律、主动谋划,在办刊目标上坚守初心,在办刊理念上守正创新,在选题策划上引领创新,在主题宣传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当然,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密不可分,是包括学术期刊、评价机构、数据库、管理部门等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的事业。在这个交互作用的共同体中,大家相互尊重、支持,为“三大体系”建设作出各自的贡献。
【关 键 词】高品质;学术期刊;引领创新;主题宣传;学术共同体
【作者单位】刘曙光,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6.00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术期刊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学术期刊繁荣发展指明方向。特别是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这对高品质学术期刊提出衡量标准和基本要求。此后不久,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旨在推动学术期刊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主动对标,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改善办刊机制,采取了许多新的办刊举措,努力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取得了良好效果。新时代,学术期刊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筆者结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实践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在办刊目标上坚守初心
高品质学术期刊在新时代的初心、使命是: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只有在办刊目标上坚守初心,才能保持定力,保证学术期刊发展的正确方向。办刊目标的坚守初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
学术期刊应力求做到:人民的立场、学理的阐释、学术的表达,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做到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学者办刊与政治家办刊的统一,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弘扬主旋律,反映社会思潮、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为研究导向。
2.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服务于国家、社会、人民
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复杂。在社会主义国家,学术与政治的矛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学术的使命与国家的使命是根本一致的,学术应该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一方面,讲学术就是讲政治,即学术应该以自己的方式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学术讲政治,才能解决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人服务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另一方面,讲政治最好的方式就是讲学术,通过学术研究,在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构建有凝聚力、主导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国家、民族发挥凝心聚力、培根铸魂作用。
当然,学术追求真善美,其中有超越意识形态、超越时空的内容和价值,应当保持一定的自由性和独立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
3.牢记办刊宗旨,处理好学术与评价的关系
学术期刊要既兼容并包而又不媚流俗。兼容并包即能容纳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不媚流俗即能坚持一贯的学术标准,不迎合评价指标,不围绕评价指挥棒转。学术期刊要制订方案和采取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深化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改革,优化学术生态。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不仅要考虑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还要考虑作为智库的政策影响力;不仅要考虑学科分类、量化排名等,还要考虑无法进行量化评价的学科、论文如何进行有效评价。
高品质学术期刊并不等于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不能刻意迎合市场,只围绕各种评价指标进行选题策划,只围绕热门话题而拒绝冷门绝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属于冷门绝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了支持该项目,开设“北大藏秦简研究”栏目,分期发表了11篇研究成果。
二、在办刊理念上守正创新
学术期刊应与时俱进,注重办刊理念的守正创新,办刊的内容与形式要因时而化,不断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走特色化、专题化发展之路
高品质学术期刊必须具有自觉的编辑思想和总体构思,突出自身特色,依托主办单位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源,把优良的学术传统和现代办刊理念结合起来,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期刊发展必须有准确的定位、一流的发展目标。定位是期刊的灵魂和选稿的标准,目标是不断努力进取的方向。学术期刊的定位不是专业化,而是特色化、差异化、专题化、品牌化。高校学术期刊可以发挥主办单位的学科优势,结合重点学科、重点基地、重大课题和学术活动进行选题策划。求大求全是学术期刊最大的忌讳。要想做到品牌化、特色化,避免与其他期刊同质化,就要充分利用本校学科优势、历史传统、地域特色,突出主打栏目、品牌栏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力求增强问题意识,关注社会现实,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把地域优势、学校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期刊特色。
自身特色是期刊与众不同、不可取代、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学术期刊的特色化发展道路,不仅是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变劣势为优势,还是对优势学科的打造、对优秀学术人才的培养、对有潜力学者的培育。同一本学术期刊,不同的办刊者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定位:既可以将期刊办成综合性期刊,也可以利用主办单位的优势将其打造成特色化期刊,这时,定位引领就至关重要。如《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认识中国社会,观照乡村发展”为宗旨,刊发基于中国经验基础之上的发展转型研究与乡土社会研究的优秀成果;《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则定位于多学科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高端学术平台。这都是利用主办单位的优势和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
2.内容与平台并重,扩大传播力、影响力
新时代,学术期刊应借助新技术、新材料、媒体融合等形式主动作为、逆势而上,发挥新作用。通过新媒体的赋能,学术期刊可以改变以前所扮演角色的地位和形式。以前,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往往较多关注期刊内容,而不太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刊网融合程度较低,数字化平台整体建设滞后。要扩大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就要由“内容为王”转变到“内容与平台并重”,由重视纸质发行到重视网络传播,由单一中文出版到长英文摘要、双语出版、创办英文版,既要做“学术的引领者”,也要做“学术的传播者”。
近年来,学术期刊注重媒体融合,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大大提高了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论文,篇均阅读量在3000次以上的不在少数,有的论文阅读量超过15000次。同时,期刊还与大型数据库开展合作,加入中国知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平台。在数字化建设和媒体融合方面,许多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道路。
3.以期刊为核心,构建学术共同体
优秀的学术期刊,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母体和依托,成为学术共同体的标志。面对新时代新文科的新特点,学术期刊要主动融入学科融合的大潮,树立学术共同体、学科群意识,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平台、载体作用。高品质学术期刊要依托一流的、有特色的学术共同体,服务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人才,拥有一流的读者。
一是打造学校共同体,把学术期刊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高校主办的期刊与高校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学术期刊是一所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办单位要支持学术期刊建设,把办好期刊同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结合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项目进行组稿和选题,真正做到举全校之力办好期刊。学术期刊要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情况,充分整合本校资源。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结合校内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开设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论坛”“北京论坛”“新年文化论坛”“儒藏的编纂与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等栏目,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二是打造一流学科群共同体,建设高水平作者队伍。学术是刊物的生命,作者是刊物高质量的保障。有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才有高水平的刊物。作者群的建构,必须依托一流的研究机构,包括其中的名人和新秀。要发挥学术期刊的催生、催产作用,根据重大课题、重要会议组稿约稿。
三是打造期刊共同体,期刊之间分工协作,形成比较优势。同一所高校主办多种期刊,不同主办单位主办相同专业、相同类型的期刊,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办刊所忌讳的就是趋同,千刊一面,毫无特色。因此,不管是一校多刊,还是不同主办单位的同类期刊,都要分工合作。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期刊之间的竞争应该是良性竞争,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各自的特色、风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期刊之间应避免恶性竞争,特别是在稿源、稿酬等方面。北京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较多,但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为文、史、哲各学科提供发表科研成果的平台,并把北京大学的优势学科、传统学科作为自己刊物的特色和个性,以此选择学术热点、学术前沿以及重大社会问题,确定自己的栏目。
四是打造精诚团结、精干高效的编辑部共同体。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期刊;同样,有什么样的期刊,就有什么样的编辑。学术期刊应重视编辑队伍建设,不只是注重业务素养,还注重提高编辑的政治素养和学术眼光,培养媒体融合背景下掌握各种新技能的新型编辑。新时代的编辑不能只是编发稿件,而是要成为行业专家,编研结合。期刊编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和编辑学研究,承担各类研究课题;要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与兄弟院校期刊交流、切磋、研讨;深入到各院系组约稿件,与专家学者交朋友,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是打造评价机构、二次文献、大型数据库等合作共同体。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传播力离不开评价机构、二次文献、大型数据库这些合作共同体。评价机构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等,二次文献机构有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大型数据库有中国知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这些都是学术期刊要团结合作的共同体,学术期刊要充分借力扩大传播力、影响力。
三、在选题策划上引领创新
期刊编辑的主体性、创新性、理论自觉性,最集中地体现在:对时代问题的敏锐把握,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选题策划,从而引领学术。“栏目是期刊的眼睛。”选题策划,不仅可以把学校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期刊特色,突出主打栏目、品牌栏目,而且可以引导作者、读者的学术自觉和时代自觉,从而以一流的编辑情怀发挥期刊的引领创新作用。学术的出路在于专题化而不是专业化,这就要求期刊编辑找准时代问题,期刊编辑要具有问题意识和前沿意识。学术期刊如果不能主动设置议题,发挥引领作用,那就谈不上高品质。学术期刊引领创新的功能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针对前沿问题,通过主持人制度引领创新
首先,学术期刊在与校内外、国内外学者充分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学术前沿和学术热点,聘请著名学者担任主持人。其次,高品质学术期刊必须关注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等时代课题,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人文、媒体融合、数字服务化等进行议题设置。最后,高品质学术期刊应紧密跟踪学术中的重大事件,开设相应的专题专栏。
2.利用优势学科开设专栏,服务一流学科建设
“古代小说前沿问题丛谈”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一个品牌栏目,于2007年创办,每期围绕一个古代小说的前沿话题组织笔谈。夯实基础、调整角度、更新方法,是古代小说研究三个最基本的问题。该栏目以这三个基本问题为指引,分别围绕古代小说的理论探索与文本策略、语言、人物、情节、主题、文体兼融、结构、时间与空间、素材、当代性等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该栏目开办十多年,共刊出30多篇高质量的学术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和长远的影响。
3.利用学术研讨会进行选题策划
学术期刊要积极主动利用校内外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开设特色栏目和组约优质稿件。如“北京论坛”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一个特色栏目,从2004年起开设,每年刊发北京论坛大会中的优秀论文。北京论坛是经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市政府指导和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围绕的总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相聚北京,共同探讨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如何应对挑战,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促进世界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4.依托学术共同体进行专题策划,服务“三大体系”建设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依托人文社科各院系,开设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栏目,刊发了王思斌、郭建宁、俞可平、大卫·莱恩、刘伟、黄海等人的12篇文章,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各门具体学科“三大体系”如何构建,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等问题。
依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设了“文研讲坛”栏目,定期组织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就某一主题进行思考和写作。从2017年起,每年刊发两个专题文章,现已连续开办11期,涉及传统中国史与全球史 、西学在中国、土地问题与乡村振兴、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中国经验、历史与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与基层政府治理等主题。
5.利用学校承担的重大国家课题、特有资源进行选题策划
作为发表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平台和载体,学术期刊要利用学校承担的重大国家课题进行选题策划。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栏目,发表了北京大学荣新江等知名学者的3篇文章;2021年第2期“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栏目,发表了北京大学李伯重等知名学者的3篇文章。同时,《北京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充分利用北京大学的特有资源,开设专题专栏。如2021年第2期,开设“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学术”专栏;第3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栏刊发了王东《李大钊开创的北大马克思主义百年传统新论》。
6.召开“期刊发展与选题策划”研讨会
高品质学术期刊不是被动地反映学术成果,而是主动“出题”。现在,不少学术期刊每到年末岁初,就会举办“期刊发展与选题策划会”,集思广益,进行顶层设计,引领学术创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会约请兄弟院系学报、二次文献转载机构、评价机构的有关专家,就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一流期刊、提升学术原创性、学术前沿问题等议题展开研讨,为下一年的选题策划做好充分准备。
上述形式改变了学术期刊来稿研究内容的零碎、分散问题。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内容审查、追踪前沿、选题策划、汇集专家、集中议题(专题专刊)、联合攻关、学术传播,就是引领创新。《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强编辑策划,应围绕重大主题打造重点专栏,组织专题专刊。期刊编辑和学者的交互作用中催生了新的选题,也催生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引领学术的发展。
四、在主题宣传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学术期刊引领创新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策划主题宣传贯彻国家意志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建设,应放在中国的发展与建设的大局中考虑,应体现国家主体性,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发挥智库作用,提供决策咨询,体现国家意志与学术自觉的统一。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对高品质学术期刊提出了殷切希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更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品质学术期刊的衡量标准必然是中国特色的,即以对时代、国家、社会、人民的服务程度为标准,以对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为标准,以吸收中西思想文化精髓、立足当代中国现实而创造出来的具有原创性、中华文明主体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为标准。特别是在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学术期刊要围绕主题做好宣传工作,起到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作用。
2021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主题宣传方面的策划栏目有:第1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栏目,发表了知名学者陈曙光、于鸿君的文章;第2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栏目,发表了知名学者刘伟、郭建宁的文章;第3期“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栏目,发表了知名学者郇庆治、田启波的文章;第4期“乡村振兴研究”发表了知名学者王思斌、陆益龙的文章;第5期“学习‘七一讲话’精神”栏目,发表了知名学者顾海良、孙代尧、姜辉的文章。这些都是期刊通过主题宣传提升学术引领能力,贯彻落实深入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一重大任务,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群众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及时开展的研究解读和引导辨析。
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需要期刊人面向未来、把握规律、主动谋划,而不能停留在等、靠、要阶段,精神懈怠,无所作为。当然,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大体系”密不可分,是包括学术期刊、评价机构、数据库、管理部门等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的事业。在这个交互作用的共同体中,大家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以深切的家国情怀和高度的学术创新精神,精诚团结、携手合作,为“三大体系”建设作出各自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