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课堂追问,助力批判性思维构建

2022-04-27郑绪珂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堰河批判性心情

郑绪珂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短板。因此,笔者归纳出了相关的助力学生批判性思维构建的策略,即:追问策略。具体包括:追问语言、追问人物。批判性思维的步骤是质疑,求证,判断。追问能够点燃学生的质疑之火,进而助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构建。下面,笔者以高中语文部分作品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借助课堂追问,助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构建”。

一、借助追问语言,助力批判性思维构建

作者的语言表达未必就是最好的和唯一的,作者的语言也可能含有深意,需要学生仔细去解读。如果教师对修辞手法、词语、称呼适当进行追问,就能引起学生的质疑,进而驱动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求证,得出自己的判断,助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借助追问修辞手法

课文中的某些修辞手法未必用得特别恰当,或者说还可以用得更加恰当。因此,教师可以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质疑这些修辞手法,结合文本进行求证,最终得出自己的判断。在质疑、求证、判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以《荷塘月色》为例,学生一般认为这篇写景抒情散文的比喻用得很恰当。笔者对此进行了追问:“作者的比喻真的用得恰当吗?有没有不妥?如果有不妥,请你依据文本进行阐释。”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了比喻的要求。一个好的比喻句,除了要求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点之外,还要求内容健康,格调高雅。这些知识的回顾给学生搭建了思维支架。

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进行了回答。

生:我觉得把出水很高的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有点不太恰当。虽然两者之间都存在美丽、高挑以及舒展的特点,但是似乎格调不够高雅。如果换成其他的格调更加高雅的事物,境界可能会更好,效果也可能会更好。

(二)借助追问词语

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即使用得好,但也不是唯一可以用的词语。也就是说,要达到同一个效果,不一定只能用A词语,也可以用B词语,甚至是C词语、D词语。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质疑与思考,甚至进行改写。

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学生认为“紫色”这个形容词用得很恰当。他们认为紫色代表忧郁,就像大堰河的悲惨生活。学生还发现紫色象征神秘、高贵、深沉,就像大堰河的勤劳博爱。

笔者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进行了追问:“大堰河灵魂的颜色是否只能是紫色?你能用其他颜色来形容大堰河的灵魂吗?请你依据文本进行阐释。”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每种颜色的特点和象征。思考大堰河的人物形象,找出颜色和人物形象的共同点。这些引导减轻了问题的难度,助力学生完成任务。

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进行了回答。

生1:我认为大堰河的灵魂可以是白色。因为白色象征单纯、纯洁,就像单纯、纯洁、善良的大堰河;我觉得白色还让人联想到雪,给人冷清、凄凉的感觉,就像大堰河困苦的一生。

生2:我认为大堰河的灵魂可以是黑色。因为大堰河是劳动妇女,经常工作的地方是灶边,身上经常沾满炭灰;因为家庭贫穷,所以碗和桌子也是黑色的;又因为经常出外劳动,所以她的脸庞也是泥黑色的。所以,我赞美大堰河黑色的灵魂,黑色象征她苦难勤劳的一生。

生3:我认为大堰河的灵魂可以是金黄色。因為大堰河经常用厚大的手掌抱着我,给我温暖,就像早晨阳光的颜色;她即使面对繁重和艰辛的劳动,依然含着笑,就像早晨的阳光一样积极乐观,明快亮丽;她对未来充满积极的幻想,就像阳光一样充满了希望。所以我赞美大堰河金黄色的灵魂。

生4:我觉得大堰河的灵魂可以是绿色。因为绿色充满生机,充满希望。而大堰河也总是含着笑,对生活充满希望,非常乐观。所以我赞美大堰河绿色的灵魂。

(三)借助追问称呼

称呼蕴含着人物的情感。不同的称呼隐含着人物不同的情感。作者的某些称呼有可能含有深意,需要学生仔细去解读。阅读文学作品,要留意称呼的变化,称呼的变化暗示着情感的变化,不可以忽略。

以《氓》为例,学生普遍没有看出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称呼在不断变化。笔者针对学生的这种学情进行了追问:“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这个细节真的没有深意吗?如果暗含深意,请你依据文本进行阐释。”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首先要理解每个称呼的含义。而我们如何称呼一个人,与我们对这个人的感情有关。这些引导助力学生完成任务。

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进行了回答。

生1:我觉得女子虽然童年时就认识了那个男子,但是后来男子搬走了,多年没见,始终有点陌生,况且那个时候还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时代,所以用一个普通的不带什么感情的“氓”去称呼。

生2:我觉得“子”应该多了点尊敬和崇拜,也有一点亲昵。女子对男子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所以就没有再用“氓”去称呼。

生3:我觉得“子”虽然带有尊敬,但是始终有距离感,不如“尔”那么亲近。这个时候女子快要出嫁了,所以改用“尔”。

生4:“士”是对男子的通称,也就是“那些男人”。这时的女子已经遭受婚变,这个“士”里面似乎蕴含着女子对整个男子群体的不满和愤怒。

生5:女子在冷静反思之后,称呼男子是“其”,也就是冷漠的第三人称“他”,似乎这个男子只是一个和自己没有交集的陌生人,和自己再也没有一点关系。反映出女子在反思之后,体现出来的理智和决绝、独立和坚强、果断和勇敢。

综上所述,课文中的某些修辞手法未必用得恰当;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即使用得好,但也不是唯一可以使用的词语;作者的某些称呼也可能含有深意。这些语言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质疑和求证。追问语言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二、借助追问人物,助力批判性思维构建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善恶。”从辨别人物善恶的角度来看,可以追问某人物真的这么差吗;从认清事物的本质来看,可以追问某人物的心情,作者说他心情很平稳,不一定就真的是平稳。

(一)借助追问人物善恶

辩证法认为绝对否定是片面以及不中肯的。所以,当学生认为某个人物只有缺点且没有优点时,教师可以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求证,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以《氓》为例,学生认为男子脾气急躁,家庭贫困,因为女子容貌变老而变心,不懂感恩,违背誓言。

笔者针对学生对人物的这种片面认识进行了追问:“氓真的是这么差吗?氓真的完完全全是一个坏人吗?请同学们紧扣文本,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解读?”

在此基础上,笔者简单介绍了叙述视角以及一果多因。不同的叙述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一个结果往往由多个原因造成,不能否定其他原因存在的合理性。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完成任务。

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进行了回答。

生1:我觉得诗歌仅仅是基于女子的叙述视角,对于男主人公留下了空白。比如说,女主人公说自己这三年都辛苦地做家务,那么这三年氓在干什么?可能什么都不干,又懒又变心又暴躁;但是诗歌第一段描写男子做生意,那么男子的身份有可能是小商人,到处漂泊去做小生意,可能男子比女子更操劳。男子可能也有努力赚钱去改变家庭环境。那么,男子至少还有一个勤劳的优点,不至于完全是缺点。

生2:男主人公真的是因為女子年老色衰而变心的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也有可能是他们性格不合,还有可能是琐碎的生活磨平了他们的爱情。如果是这样,那么氓也就不像女子说的这么坏了。

(二)借助追问人物心情

从认清事物的本质来看,可以追问某人物的心情,作者说他心情很平稳,不一定就真的是平稳。心情平稳可能只是表象,心情不平稳可能才是本质。

以《琵琶行》为例,因为作者在序言中诉说自己的心情是“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此学生普遍认为白居易在见到琵琶女之前,心情是平稳的。

笔者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进行了追问:“白居易的心情真的是两年来恬然自安吗?如果不是,请依据文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阐释你的认识。”

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进行了回答。

生:结合白居易的遭遇以及文本,我觉得白居易两年来的心情并不平静,也不是听到琵琶声后才有的伤感。如果他心情平静,不会来到浔阳城就病倒;如果心情平静,就不会觉得杜鹃和猿猴的声音伤感凄切;如果他心情平静,就不会经常在晚上独自一个人喝闷酒。但为什么他说自己两年来恬然自安呢?在小序中,作者只是谈到自己被贬官的时间和地点,却没有谈到被贬官的原因。因为他是被朝中大臣污蔑,皇帝也是听信了谗言,他不可能在文章里明确写出这些。所以他只能在平时装作无所谓的样子,但是这种恬然自安的背后恰恰说明这种忧愁无法说给别人听,也正是内心深处最痛苦的无奈。

笔者基于高中语文新课标以及教学实践,归纳出了批判性思维视角下的追问策略。具体包括:追问语言、追问人物。以往的课堂追问并没有融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文章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去设计追问策略。

当然,要使用以上两个追问策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理解批判性思维,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于质疑、求证、判断。另外,教师要有文本解读的能力。教师有了批判性阅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持续的批判性阅读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构建批判性思维。

猜你喜欢

大堰河批判性心情
以人称为《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的突破口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天天有个好心情
入手细微达于至情
心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句的多义解读
稚趣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