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路径
2022-04-27王桑吉
王桑吉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不仅具有高超的文学艺术性,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性、人文性,包括广泛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都属于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无论是感怀类、战争类古诗词,还是送别类、思乡类古诗词,即使是闲适类古诗词,都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德育素材。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和蕴含的德育因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德育有机融入古诗词教学之中。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课文古诗词中有不少感怀类作品,可以分为多个主题,如人生理想、建功立业、缅怀古人、讽喻时弊等,这些主题古诗词的学习、浸润,对应于学生的心理、人格教育来说,只要找准了结合点,就能够让学生在吟咏古诗词的经典表达中,获得道德情感的提振,有益于滋养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形成自尊、自立、自强的个性品格。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一首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感怀词。词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是诗人借梅花开放与凋零的情形,表述自己的理想追求:其一虽然历经磨难但是决不媚俗的坚贞品性,结合陆游生活的时代,金兵入主中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诗人报国无门,梅花的绽放就成了理想的寄托;其二深厚的爱国情感,如梅花凋零之际化泥化尘了,但香气依然如故。诗人笔下梅花的形象,能够带给学生历经磨难追求理想的启示,也能够激发学生在当下为中国梦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道德规范教育
初中课文中的送别类古诗词,有的直抒离别之情表现惜别之意,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表现阔大的胸襟和人生哲理,有的倾吐胸中积愤以表明心志,有的在景物描寫中叙离别之情。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送别诗,将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古诗词具体诗句的理解中,让古诗词的经典表达能够成为学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足以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
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有人认为诗是写诗人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因而可以归入思乡类而不是送别类,其实这是对诗人写作这首诗的一种误解。这首诗中的送别表现在故乡送别诗人这样独特的意境中,比起一般的送别诗,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种滋味在诗句中有着十分清晰地体现:诗人离开家乡蜀地,乘船而去,“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辽远阔大的景象中,带给人的是任意驰骋的广阔天地,一个“入”体现的是诗人投入未来的豪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绘的是一个具有神奇意味的瑰丽世界,令人向往;更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水指代的正是故乡人,他们送别故乡的青年才俊;万里一方面指离开故乡的行程,另一方面指故乡人的期待——诗人能够有鹏程万里的作为。学生学习这样独特的送别诗,需要从诗人胸怀远大的人生理想走向新的世界中,汲取奋发有为的动力,为自己将来也从家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积蓄能量。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人生理想教育
在初中古诗词中,有一部分是诗人抒发自己在人生失意时仍然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主题,适合教育学生在面对生活困难、人生困境时,选择乐观向上的处世态度。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诗人在诗中借助吕尚和伊尹两位历史名人的典故来表现“心茫然”“行路难,行路难”的困难重重之下、前途迷茫之际,自己从中获取的信心和力量,产生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从而彻底摆脱歧路彷徨的人生失意之困境,决心冲破一切困难与阻碍,奔向理想的彼岸,最终唱出了千古绝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一种人生感悟的过程,能够启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困境或磨难时,不是徘徊彷徨,沉沦迷惘,而是心向前方,立志高远,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引领前行的步伐,不负青春韶华。
四、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古诗词中那些战争类的作品中,既有抒发建功立业、杀敌报国愿望的,又有表达感慨时艰、忧国忧民思想的,这些都可以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对接。爱国主义在当下学生的表现是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这样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培养的就是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如北朝民歌《木兰诗》,在诗中描绘了一个原本很平凡女子——花木兰先是替父从军后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学生诵读诗句,能够领悟花木兰保家卫国的决心,英勇无畏的气概,不输须眉的战力,不贪功名的情怀,这正是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花木兰的替父从军,先是爱家的表现,木兰作为女子勇于为家分忧的举动,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说,很有现实意义,许多学生在家里只是一味索取,对家人的付出浑然不知,这就需要开展爱家才能谈得上爱国的教育。
总之,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蕴含在古诗词中的德育因素,有机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使学生在诵读经典文化中,不仅感受经典文化的美,而且感知古诗词在育人上陶冶心灵、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