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博大 尺水兴波
2022-04-27潘纪伟姜蕾
潘纪伟 姜蕾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两小儿辩日》该文虽系文言文,用语却格外浅易,故事呈现的基本事实,借助工具书,学生一般都不难读懂。篇幅虽然短小,却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欣赏,去开掘。
一、构思别出心裁,匠心独运
作品显系儒道之争的产物,作者却避开了抽象玄妙的哲学思辨,巧用看似信手拈来的新奇小故事与对手周旋,轻松一击便击中要害,重创对手,自己还能抽身事外,乐得逍遥。如此精妙的构思真可谓别出心裁,匠心独运。
儒道之争由来已久。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为,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认为儒家打着“克己复礼”旗号推行的周道有违天道,只能进一步伤害人的天性,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对自认为拥有了真理而好为人师到处游说的儒家总是嗤之以鼻。批判儒家,当然可以采用学术论辩的方式正面出击,也可以写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类文章供大家思辨,迂回达成目标,两种方式都严肃而郑重,缺点是可能由于论辩色彩太过浓厚,人们不容易理解,反倒可能曲高和寡,出力不讨好。《两小儿辩日》没有采用这两种比较典型的方式,而是别出心裁,借助自己刻意敷设的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仅用百余字,便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置于无限尴尬的境地,将其此情此景下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让两小儿出来“辩斗”,让好为人师的政敌孔子出来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自己以及自己所代表的道家却和没事人一样躲到一边看热闹,世上还有比这更轻松更有趣更好玩的事情吗?
二、取材精妙恰当,以小博大
太阳冷热大小的变化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却也没有多少人因此关注思考过何时远何时近的问题。聪明的两小儿关注了,思考了,得出的结论却也大相径庭,“辩斗”过程中也便只能各执己见,根本无法说服对方。这个时候,“多知”的儒家代表孔子来了,却也“不能决”。这种情况在道家看来其实是一种必然,创设出来这样一种情境,这种场面,意在以小见大,以近知远,推论以孔子为代表的好为人师的儒家的不靠谱:两小儿“辩斗”过程中各执己见,都认为自己拥有真理,可真理究竟掌握在哪一个手中,谁能说得清?好为人师的儒家自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退能修身养性,进能治国安邦,与这里的两小儿有何区别?更何况,两小儿“辩斗”的是自然现象,自有真相(真理)在,而儒家所宣扬的政治主张不过是其臆想出来的,是非常主观的东西,哪里会有什么真理?有真理(真相)的自然现象你都“不能决”,有何理由有何脸面去宣扬你那些根本不可能存在真理的政治主张?
以生活中司空见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对照儒家主观臆造的政治主张,以两小儿的“辩斗”对照孔子的游说,作者这里精取例证,以小博大,采用无可置辩的气势压制,不给对手留下丝毫的喘息机会,论辩技巧真可谓炉火纯青。
三、行文惜墨如金,要言不烦
作者惜墨如金,用语精粹,短短百余言,叙事娓娓道来,从容不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短短一篇小文处处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两小儿辩日》是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开篇的。“孔子东游”四字,不仅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还隐含着故事发生的文化背景。孔子到底为什么“东游”,到底是去游玩,去游学,还是去游说,课文没有明点,但略微知晓孔子大致经历的人,自然都会心领神会。接下来的文字同样惜墨如金,要言不烦:在不遗余力到处宣扬自己治国安邦大道理的路途中,见到“两小儿”在“辩斗”,孔子却也主动去“问其故”。这里没有描述孔子当时的神态,但人们的脑海里自然会想象得出孔子那种“多知”的自信,并且因此联想到孔子“有教无类”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光辉形象。因为,由于世人的追捧,孔子的形象早已脸谱化。可接下来事情却并没有按照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发展,而是给孔子给儒家给世人当头一棒:虽然面对的仅仅是“两小儿”的“辩斗”,“辩斗”的内容不过是世人再司空见惯不过的自然现象,孔子却仍然“不能决”;如此浪得虚名,还自以为是到处宣扬自己主观臆造出来的所谓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世人竟然还送给他“多知”的美名,岂不有些滑稽透顶?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两小儿辩日》其实不仅是“百家争鸣”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论战精品,也是有着无穷艺术魅力同样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典范。深刻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完美融为一体,可以说是《两小儿辩日》一文的根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