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纲 有目 有线

2022-04-27周永沛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稻苗条理性大朵

周永沛

【试笔要义】

当前,有些中学生写文章常常会出现条理不清的情况,恰如唐朝的韩愈所言:“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原因何在?在于面对一堆写作题材,抓不住要旨,理不清层次,找不到线索,陷入了茫无头绪的境地。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出章法要求,在“有纲、有目、有线”上做足功夫。

所谓“有纲”,就是通常说的“立意”问题。有言道“意在笔先”,说的是下笔之前,要努力探究题材意蕴,发掘题材本质,把握写作中心,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来。这个主题,就是“意”,就是“纲”。需要强调的是,在行文过程中,随时随地都要和“意”相联,与“纲”相扣,而不能须臾出现“偏意”和“脱纲”的现象,以保证其条理性有所依托。

所谓“有目”,就是说要有段落和层次的划分。段落和层次,就是文章的“目”。对于文章来说,段落和层次的划分是至关重要的写作程序,是决定文章条理性的关键因素,必须在主题,即“意”或“纲”的统率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予以梳理和安排。这个梳理和安排的过程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构思过程,一定要努力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严谨有序,切不可让“乱目”和“失序”的状况发生。

所谓“有线”,就是说文章要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这条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文章的脉络。文章有了“纲”的统领,有了“目”的布局,再有一条线索的穿连,就能保证文路畅通,文脉连贯,结构严密,其条理性的清晰度就会得到加强。需要明确的是,文章的线索,不管是具体的人物或事件,还是抽象的情感或思想,都必须一以贯之地把各种题材有序地连缀起来,使文章成为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整体,绝不能让题材“离线”和“落环”。

总之,要使一篇文章眉清目秀,条理清晰,必须做好有纲、有目、有线的章法功夫,中学生朋友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试笔佳作】

乡村的黄昏

乙 明

天色近晚,太阳渐渐落向山的那一边,只留下半边羞红的笑脸,映照着西面天上绮丽的晚霞。

晚饭过后,劳动了一天的人们收拾完家务,都提着小板凳坐到小溪边来乘凉。在这幽静的小溪边,垂柳之下,看看对面田里青青的稻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他们把一天的疲劳全都忘了,欢笑着,谈论着。

太阳已经落山,西天上的晚霞还没有逝去,是那么红,那么耀眼。静静的小溪平得像一面镜子。晚霞的灿烂的影子映在里面,像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溪水里还映着岸边一動不动的垂柳的影子以及乘凉的人们摇扇的身影。再仔细看看,对面田里稻苗的影子也在溪水里晃动,土窑还把它的穹隆形的轮廓投进了水中。一阵微风吹过,镜子一般的水面波动起来,水中的倒影晃成一片,碎了,散了。鱼儿成群结队游上水面,张着大嘴喘气。偶尔也有跃出水面的鱼儿,打了个扑棱又窜入水中,激起了一圈圈波纹。那映照在波面上的霞光,又红又亮,随着波纹慢慢扩大,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

夜幕徐徐降临了,红霞已经消退,乘凉的人们也逐渐散去,深蓝色的天空格外空旷。暮色弥漫,田里微微地散发着温暖的潮气。远方的土窑,近处田里的稻苗都在这似烟似雾的潮气中变得模糊了,看不见了。渐渐地,溪边的树木、小溪的水面也不清楚了。整个林子都笼罩在巨大的薄纱帐里。

天越来越暗,深蓝色的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眨巴着眼睛,俯视着乡村傍晚的美丽景色。偶尔能听到几声蛙叫虫鸣,应和着远处电机房屋隆隆抽水的电机声,更加衬托出乡村的宁静。

喧闹了一天的小村庄终于沉沉入睡了。

【试笔品鉴】

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的黄昏乡村图,给读者一种如临其境的深刻感受。

细读全文,不难看出,文章有着两个显著特点。

其一,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点染。写落日、小溪、晚霞、垂柳、稻苗、土窑、树木、潮气等等都是静景。写微风吹过的波动的水面、游动的鱼群、眨巴着眼睛的星星、蛙叫虫鸣、抽水的电机声等等又是动景。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把一个宁静祥和小村庄的黄昏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写景过程中,写落日“留下半边羞红的笑脸”,写晚霞“像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写鱼儿“打了个扑棱又窜入水中”,写星星“眨巴着眼睛”,等等,都是点染。作者所写的黄昏景象,一经点染,便在宁静中表现出了生气,氤氲成了一种美妙的黄昏气息。

其二,谋篇严谨有致,善于构思。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谋篇的。全文六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就是一个时间点。“天色近晚”,写落日;“晚饭过后”,写村民乘凉;“太阳已经落山”,写晚霞与小溪;“夜幕徐徐降临”,写村民回家;“天越来越暗”,写天色向晚;“小村庄终于沉沉入睡”,写黄昏结束。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严谨构思,逐层推进,完成了他的乡村黄昏图的描绘过程。

在行文过程中,作者非常善于运用“有纲、有目、有线”的章法理论,保证了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从以上的分析,当可看出,作者写的“黄昏景象”就是文章的“纲”,那六个时间点是按照这个“纲”来布局的,当然就是“目”,而时间的推移自然就成了贯穿全文线索的“线”。

【相关测试】

1.本文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找出两处。

2.写乡村黄昏生活,如果以活动为“纲”,以场景为“目”,以地点转移为线索,该怎样设计?

《有纲 有目 有线——小议文章的章法要求》参考答案

1.拟人手法:①太阳渐渐落向山的那一边,只留下半边羞红的笑脸;②深蓝色的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眨巴着眼睛,俯视着乡村傍晚的美丽景色。

比喻手法:①静静的小溪平得像一面镜子;②晚霞的灿烂的影子映在里面,像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2.可以设计几个地点场景,如傍晚集市的热闹景象、傍晚一户人家院子里的夜读场面以及村外小溪边的文娱活动等。

猜你喜欢

稻苗条理性大朵
家园共育大班幼儿做事条理性培养策略研究*
浣溪沙·乡村四月天
云与紫外线
写文章要有条理
大朵大朵
不远
公 子 家
黑月亮
岭上的云
三“三”两“两”通“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