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22-04-27妙偲璘范学新

文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境教学法

妙偲璘 范学新

内容摘要:情境教学法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经由不同教师的研究实践,它不仅适用于小学,也适用于中学和大学,具有良好的迁移效果。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初中生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感情,有助于初中生提升语言能力,有助于初中生增强学习动机,最终有助于初中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古诗词教学 中学生心理学

情境教学法是李吉林老师依据古诗词中的“意境说”提出的教学方法,“情”强调用教师的感情唤醒学生的感情,“境”强调教师要用美的物象与情感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环境[1]。在情境教学中,教师精心筛选、运用多种方法创设富有美感的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充沛情感。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准确深刻把握古诗词的感情,理解古诗词的内容进而提升思维能力。

一.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初中生把握古诗词的感情

古诗词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同人的情感息息相关。选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都包含了古人丰富的情感。阅读这样的古诗词可以丰富初中生的精神世界。初中生大多精力充沛、情感丰富而热烈,情感易于被外界感染并产生起伏与波动,心境转换明显,这是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心理基础。情境教学法就是以教师情感唤醒学生情感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文本的深刻把握、对文本中情感的深入挖掘,激起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情绪变化,帮助学生更好感悟古诗词的内涵。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是,情境教学法不仅要求学生把握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感情的升华以及未来的发展。此外,情境教学法注重师生之间的和谐氛围。在和谐的师生对话中,古诗词中的情感也会依托教师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时,师生之间融洽的氛围可以让学生的学业情绪处于高兴、平静、放松的积极状态,而处于积极状态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果,远远比他们在学业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要好。

如初二下册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诗人王勃在友人即将远赴四川任职时所作的离别诗。与一般离别诗伤感的感情基调不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以及对友人的殷殷劝勉。

受学生自身阅历的影响,他们往往体会不到在通讯、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古人在面对离别时总是感伤多于乐观。因此,学生会认为这首诗中旷达乐观的情感是十分常见的。教师可以围绕这首诗用自己的语言创设情境,将抽象的诗境适当具体化、生活化。在讲授诗人离别时的旷达胸襟与乐观态度时。教师可以对比古今的通讯状况,让学生想象自己与古人面对离别时的不同之处。相较于传统古诗词教学的直接翻译句意,當学生切身体会了古人离别时的情感后再反观这首诗,学生便会为诗人的情感所感染。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积极情绪状态的保持。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时可以采用同学生互动的方式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创设的情境。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比较容易浸润在整首诗旷远、乐观的情感当中。

二.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初中生提升语言能力

语文学科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能力的基础性学科。掌握好语言是学生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情境教学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学科课程这一主要阵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情境教学法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熏陶学生的情感,也保留了传统诗词教学十分注重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优点。

1.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初中生理解古诗词的句意

受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初中生的语言也呈现出明显的发展阶段:初一的学生理解实词的效果比理解虚词的效果要好;初二的学生分析句型仍然需要依赖公式;初三的学生分析偏正复句的成绩比分析联合复句的成绩高[2]。也就是说,初中生对于较复杂语法的分析能力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情境教学法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往往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会其中的知识。

如初一上册《次北固山下》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朗读颔联时想象其画面。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的潮水是“平”的,感受到风是“正”的。这其中暗含的因果关系是:潮水涨满后才能显得两岸更加开阔,风势正顺时才能使船帆高高悬挂。古诗词中的语法同现代汉语不同,学生想象这幅画面需要厘清这一联诗中的因果关系,这为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句意带来了困难。如果单从语法与句型上为学生讲解,学生受其思维发展的影响会听得比较吃力。情境教学法于是将知识镶嵌在情境中,教师可以边讲解这样的因果关系边启发学生想象。同时,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歌曲与实物辅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在这样相对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理解诗句之间抽象的因果关系就会变得相对容易。

2.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初中生提升诵读能力

初中生的诵读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但此时他们的个体差异还不算大,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诵读能力会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提升诵读能力尤为重要。诗词的诵读需要诵读者理解诗词传达出的情感并用朗诵技巧将自己悟出的情感传达给听众,因此,理解诗词的情感是准确传达情感的前提。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它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诵读能力。

初三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用抑扬顿挫表现词的情感。把握词的情感需要知人论世,苏轼的一生都在跌宕起伏中度过,他的思绪也在儒、道、佛中摆渡,他的词作多有着矛盾的情感。学生的生活经验可能只有十年多,理解词人一生的沉浮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借助影视资源为学生展示词人的生活片段,帮助学生了解词人。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会为词人的乐观与超脱所感动,有了情感上的准备,学生便可以同教师一起梳理整首词的感情脉络并制作出这首词的朗诵脚本。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会更准确的把握这首词传达出的情感,他们在诵读时的抑扬顿挫也会自然、流畅。

3.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初中生提升写作能力

现代的情境教学法最初在国外英语课堂教学中产生。李吉林老师分析英语同中文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结合中国古代的“意境说”,将其本土化并用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当中。随着中学生内部语言的发展、知识积累量的增多,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相应的发展。初中时期是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李吉林老师根据《文心雕龙》中的“情动而辞发”,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时注重在情境中唤醒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中有了情感才能文思如泉。

如初一上册的《天净沙·秋思》,整首曲用各种秋天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其中出现了藤、树、鸦等11个意象。这些意象按照时空顺序组合,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与具体的景物作支撑,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生可能难以理解秋景图的萧瑟,可能还会认为有着“小桥流水”的整首曲描绘了一幅悠然闲适的画面。教师在讲解这首曲时,如果用多媒体展示萧瑟的秋景图并播放寒鸦的声音,学生在想象画面时就会有鲜活的形象作支撑,他们理解这首曲的感情与其中所描绘的画面也相对容易。中学生的想象力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而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观察与原型,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想象的原型进而帮助学生写作。在学生学完整首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整首曲改编成一篇小作文并以此作为检测学生写作学习结果的依据。

三.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初中生增强学习动机

初中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他们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树立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能从周围的环境中主动借力并发展自己。

1.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初中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正确的学习动机源于将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相结合。心理场整合理论认为,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体会到的感情要比在单纯的语言中体会到的感情更加深刻。相较于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先讲译文后讲主旨的教学方法,教师使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传递更为丰富的感情。初中生理想的发展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发展的规律,远大理想的树立须先经历一个为某些事物感动的过程。教材的一些古诗词中包含了古人兼济天下的情怀,教师在讲解这类古诗词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同诗人生活相关的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会逐渐形成“天下国家”的意识,进而将个人前途同国家与集体的利益相结合,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在初二下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杜甫身在茅屋而心忧天下的品质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诗歌的前三段是诗人对自身环境、际遇的描述,最后一段直接上升到了庇护天下寒士的人生境界。古人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诗人心忧天下的品格在这种苦难的人生境遇中显得更加可贵。情境教学法注重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在第一段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狂风怒号的声音,让学生通过声音去感知诗人的境遇;在第二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了解诗人对待儿童的善良态度;在第三段中,教师可以联系前两段,用语言创设情境,将天气、儿童的欺老与诗人屋内状况的因果联系在一起,突出诗人的品质,为最后一段情感的升华做铺垫。当学生为诗人的情怀所打动时,教师结合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加以引导,学生便会逐渐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情境教学法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初中生的学习动机

诗歌有着凝练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情感,其中的留白为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与现代诗歌不同的是,古诗词的语言更加凝练,其中的语法更加复杂,有些诗词还有大量的典故。同时,古人的生活方式也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中学生走进作者进而理解古诗词就更加困难。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知识积累量还相对较少,理解古诗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基础与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影响学生对于某学科兴趣的重要因素,用多种方式创设的情境可以减少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并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当学生对古诗词充满兴趣时,他们会主动的进入学习状态并不断积累。

四.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初中生提升思维品质

在语文学习中,情感与学习动机都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对于语言能力的提升。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情境教学法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1.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初中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从初一开始飞速发展,但直到高中,中学生才能相对准确的理解抽象概念。初中生处于发展中的形式逻辑思维让他们在处理问题时有时不能做到换位思考。角色转换原理是构建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3]。学生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可以转换自己的身份,体会到角色的所思所想。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从被动的学习中转移出来,主动思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而理解他们所学古诗词的内容与其中蕴含的情感。

一些选入教材的古诗词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初二下册《卖炭翁》的课后题要求学生增加细节、发挥想象将整首诗拓展为一则故事。参照初中生的思维发展阶段,教师可以用各种道具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卖炭翁》中的人物,帮助学生拓展故事。

2.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初中生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传统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学生积累基础知识。但在学生提升创造性方面,情境教学法有着传统古诗词教学不具备的优势。

学习语文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其思维的创造性。在诵读方面,诵读者阅读原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将体会到的情感用声音传达给他人时,须经历两次创造过程。在写作方面,初中生写作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会逐步加强。情境教学法将生活中真实的情境带入课堂,连接了书本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创作积累大量鲜活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作为学生独立创作的支架,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可以渐渐取消支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逐步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口语交际方面,口语交际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当中的。如前文《卖炭翁》的教学设计,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表演故事时,他们可以更好地提升口语交际能力与创造能力。

李吉林老师等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了情境教学法能够被应用于不同的年级与不同的学科当中。在日益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与创新精神的今天,情境教学法有着它独特的优势。然而,在情境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创设的情境与教学目标不能相结合、教师对情境教学的方法研究不够深入[4]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当代的教师更应当迎难而上,不斷探索、积极总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审定,温儒敏主编:语文(七年级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教育部审定,温儒敏主编:语文(八年级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教育部审定,温儒敏主编:语文(九年级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三)——情境教育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朱光潜.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6]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7]靳建,李金云.中学语文教科书设计与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8.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注 释

[1]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三)——情境教育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6.

[2]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91.

[3]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三)——情境教育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12.

[4]高文婷.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法”的应用[J].教学教法,2021,(12):86.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情境教学法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旅游管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法探讨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