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对生命教育的启迪

2022-04-27徐芹

文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定风波生命教育成长

徐芹

内容摘要:北宋文豪苏轼的一生即人生价值与意义展现的一生,他的诗词之中,无不暗藏着生命教育的真谛。本文将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从生命所具有的三个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出发,解读成长的三个维度,即坚强生存完成人生长度、顽强生活实现人生宽度、坚毅心灵升华人生高度,通过诗词分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启迪。

关键词:生命教育 成长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生命是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不单单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当我们面临生命矛盾问题时,它涉及到一个人的生存价值的形成过程,也涉及到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以及自我的心理状态是否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产生了变动等。在校园生活中,中学生这一群体对生命的意义认识不够,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中学生的成长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引导他们体悟并践行热爱生命,实现生命意义至关重要。生命教育要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要在学科的日常践行中提升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文本中呈现出来的生命教育内容,对于隐性的内容要更加深入地分析,有计划、分阶段地渗透,在恰当的时机,合适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影响心灵,浸润思想的生命教育。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苏轼无疑是生命教育的典范人物之一,走进苏轼,体悟苏轼诗词的人生真谛,实为必要之举。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统编版语文教材9年级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内容,也是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第5课学习内容。作者苏轼通过描写自己途中遇雨之事,联想到自己经历的人生风雨,表现出了一种笑对人生坎坷,用一种豁达、坦然之心面对现实的处世态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加小序,全文不足100字,看似简短明了,实则言简意赅、蕴意丰富,一语双关,既营造了突然而至的自然风雨场景,又表现出了个人人生风雨的际遇,表达出了作者看淡风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人生态度。在日常学习中,对于优秀词曲作品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字面上,经典优质的词曲作品,常有着“含而不露”、常读常新的特点,使人在不断地回味品析中,结合自己的人生际会,获得更深意义的感悟。而苏轼的这篇词作无疑是较为优秀的从生命的长度、生命的宽度和生命的高度来进行“言传身教”的生命教育典范之作。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身体和心理共同走向成熟发展的一次旅程,更是在精神上走向独立,走向人生高度的重要体现。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自我的成长,去体验那一段独属自我的心路历程。走进北宋文豪苏轼的一生,感知苏轼生命路途中到那厚重的成长脚步,在他的词曲《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感受生命中的磨砺与坚韧,体悟成长过程中生命蜕变的高雅与不俗。

1.生命的自然属性:坚强生存

所谓生命,是赋有自然属性的,它意味着人的生命要达到怎样的长度,也就是一个人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多久。即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生存。生存,是世间万物一出生就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人,也就更不能例外了。当我们来到人世间时,我们无从选择。可是,当我们面临要不要存活下去,怎样更好地存活下去的问题时,却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因为存活下去,不仅仅有幸福和甜蜜,也伴随着风雨的袭击。风雨的到来时,我们也并不是时时都有准备,正如“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此时此刻,是埋怨风雨的到来,狼狈穿梭。还是“余独不觉”坦然处之地笑对满身风雨呢?是在风雨中消极失落,还是勇敢接受,进行精神抗争呢?风雨来时,是对生存的考验,有的人在考验中,生存状态如同微小的蝼蚁。有的人在考验中,生存状态如同参天的大树。现代作家鲁迅曾经说过:“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因此,鲁迅先生告诉我们,生存不等于苟活,生存应该有它应有的意义。正如苏轼在自然风雨面前,所呈现出来的生存状态那般,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从“三月七日”可知,苏轼是在春天的寒气依旧让人感到冷意袭身的三月被突如其来的大雨将全身浇湿透彻。尽管如此,这忽晴忽雨的天气并没有让苏轼产生失落与埋怨,他是将自己的身心全部寄托在广茂的自然世界之中,放在了变化多端的自然造化中,他已经与周围的风雨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才有了“行人皆狼狈,余独不觉”的风雨中悠闲自在、自得自乐的场景。当暴风雨来临时,如果我们能如苏轼那般“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久后,定有“已而遂晴”的等待,更有“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惊喜。风雨过后就是晴空万里,自然法則如此,唯有热爱自然,不要胆怯,不要害怕,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笑对生存过程中自然界带给我们的各种风风雨雨。

生命如此短暂,面临生存问题,人人都要慎重对待,让生存具有价值,在进步中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苏轼的诗词,也是体验苏轼完成自然属性的蜕变过程。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用良好的心态来调整生存过程中的“风雨”,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

2.生命的社会属性:顽强生活

生命的社会属性是指一个人的社会生命,它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达到多高的宽度,文化是它的内核,也是它的根基所在,一旦决心从零开始,就要不断地向生命的宽度拓展,而这一切都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从日常生活行为、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拓宽属于自己的社会生命。社会生活是要比人的生存更高层面的一种形式状态。生存下来就要面临如何生活下去。如何生活下去,是每个人能否过好这一生要时时解决的问题。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总是处处设防,人生的风雨更是无处不在,当它们向我们奔涌而来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北宋大文豪苏轼更是用他的一生在印证这个道理。苏轼历经乌台诗案之祸端,让他九死一生,虽然最后保住了生命,却也落得被贬黄州,前途渺茫,仕途跌倒起伏,人生四处漂泊,无时无刻不是风雨的袭击,可这又怎样,尽管风雨袭来,前路坎坷,依旧“竹杖芒鞋轻胜马。”尽管,仕途生活随时遇见各种未知风险,前途未卜,依旧“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后的从容心态。在词句中一个“任”字的引领下,苏轼那满腔傲气情不自禁般倾泻而出,一个藐视生活所带来的各种祸难,无所畏惧人生风雨的苏轼形象便被刻画得人木三分。在这首词中,“风雨”、“料峭”、“竹杖”、“芒鞋”等词语,不仅仅是作者眼前所见的景物,也是其人生经历与生活体验的物化。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苏轼在仕途之上遭遇到了各种坎坷,一贬再贬,跌宕起伏,然而他却总能以一种傲视万物、自在悠闲的个人心境找到与社会风雨水乳交融的相处方式,顽强地生活下去,等待再一次的寻求展现自我价值。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成长亦是风雨交加,何况众人,唯有坦然面对人生风雨,顽强生活,才能在生活的风雨中屹立不倒,在恰当的时机展现自我的光芒,实现自我的社会生命。

人,是被各种社会关系所包围着的,也就意味着生命不仅仅应该具有个人的自我价值,更具有社會价值。苏轼用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呈现出一个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顽强生活下去的形象,它不仅仅在文学上卓有成就,在政绩上也是赫赫功名。作为中学生,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所背负的责任与使命,不轻言放弃,在个人所属的社会关系中找到自我顽强生活的力量,充实自我生命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富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尽己所能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造福,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3.生命的精神属性:心灵蜕变

生命的精神属性,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它意味着人这一生的生命高度如何,它不仅仅指人在成功的顺风顺水时所能达到的高度,也指人在落魄不堪的逆境中的面对态度,这也象征着一个人变得成熟稳重的过程。因为成长,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变化。人们常说:自然中的风雨尤可接受,心灵上的风雨是万般煎熬。真正的成长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是一种与自我的完美契合。正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并不是消极遁世地归隐,逃避事实,而是以一种更为豁达、积极的心态来领悟自然与生活所给予的人生之美,在坎坷跌宕的人生起伏中搜寻希望,从而充盈自我心灵,促进自我人生的完满。在苏轼一生漂泊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在抵达黄州之后,进行了深刻的心灵反思与心灵拯救。在这个成长与蜕变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反省自己在仕途生涯中的傲视孤高,并在躬耕生活里享受着自然生活和生命存在的原始意味。他寻味到了人生前进的方向,也重新确立了处世人格的目标所在。正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是面对自然风雨对身体的袭击,还是面对人生风雨对心灵的拷打,坦然处之的苏轼,让我们看到一个豁达的人物形象。

此后,在人生中无论得意喜悦也好,失意痛苦也罢,他都能很好地调适自我,校正心灵的认知,这样说来,苏轼较以往而言,面对人生的各种已知和未知,他过得更加轻松,活得更加潇洒,心灵得到了解脱!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是他一生尤其关键的转折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众多作品中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之一。在这首词中,我们仿佛听到苏轼在风雨中的那声引得文坛激荡的长啸。从字里行间里,我们更是感受到经历生死磨难之后的,一个脱胎换骨的苏轼。他在人生的各种风雨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淡泊名利、归隐内心、坦然处事的心态已经足以应对后世的各种暴击。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即心灵安定,向其美好处守卫自我,守护心灵的一片清凉,刚强勇毅地完善自我,完成生命高度的升华,最终找到心灵栖息地。

每个人的“心灵”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生命场与能量场,并通过情感场释放出来。就像一个人生理发育时期,有其特定的阶段性一样,他的心灵的发育时期也有自己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史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心灵发育的阶段性。对苏轼大量的诗文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苏轼被一贬再贬,足迹遍及多个荒凉偏僻之地,他的“心灵”蜕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不断的形成之中:被贬黄州时期,他深知自己祸患及身,唯一所求便是自安足矣;被贬谪居惠州时期,寻求佛道思想抚慰心灵,终随缘分自我调适;最后迁谪儋州,他融入黎民生活,乐观待物,找到了自我真正的人生意义,“心灵”蜕变最终定型。因此,人的精神属性是可塑造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人的精神属性来源于社会生活,根植于成长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和各种经历等对自己产生精神影响的综合。“心灵蜕变”正是我们经历过人生“风雨”后留下的独一无二的财富。学术时代,日常学习和生活或许会给我们不期而遇的“风雨洗礼”,这些都是为了磨砺我们的心志,完成自我心灵蜕变,走向成长的一个过程。

苏轼,他的一生都善于学习,并乐于融化圣贤的精神。因此,他的诗词历久弥新,熠熠闪亮不止,乃至今日依旧具有当代价值。他的一生坎坷起伏,而他所呈现给世人的是勇于面对生存艰难,不能说他没有任何情感矛盾与纠结,但他总是乐观坦然对待。在如今的我们看来,让人很痛苦不堪的事情,到了苏轼这里,就旷达面对,一一化解。而且更绝妙的是,他在遭遇各种风雨坎坷之后,心灵的蜕变,往后的一切变化全在于他的心,“心安即吾乡”,只要自己的内心超然于物外,也就不会受到其它事物的影响,只要人的内心不受其影响,那万事万物都可以超然于物外。苏轼是我国古代完成心灵蜕变,勇于担当,不忘责任的文人士大夫代表之一。他自由挥洒,坚持独立的人格,为真理和正义不断努力。他的一生呈现出了人生的三个属性完成变化的过程,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启迪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价值都可以闪耀出自己的光芒。

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起就面临着如何生存的考验,完成由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的转变,由社会属性到精神属性的蜕变。成长需要过程,一步一步由外在感知变为内在沉淀,用坚强生存把握好生命的长度,用顽强生活到达人生的宽度,用刚强勇毅完成心灵蜕变,走向人生的高度。苏轼的成长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成长是有长度、有宽度、有高度的变化过程。苏轼一生,淡然处事,并拥有一颗豁达心灵。他在接受人生的各种风风雨雨中归于内心,寻找属于自己的,有长度、有宽度、有高度的人生。而这些,合力促成了了他生命的闪耀之光,照亮生命旅途的角角落落,也就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之所以成长为“我之为我”的生命亮点之处。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生命启迪的责任,其中蕴涵优秀的文化素养与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它体现出了生命教育隐性教育特征。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上课所学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感悟到珍惜生命与热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时常组织学生主动去学习散发出生命价值的榜样人物事例,并进行分享讨论,表达自己的感悟。让学生在提升自我生命质量意识的教育活动中升华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参考文献

[1]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冉源懋,赵婷婷.生命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5):9-14.

[3]周先慎.论苏轼的人格魅力[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Vol.39(002):91-98.

[4]周建文.艰难的突围: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三重境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8(7).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定风波生命教育成长
定风波·清明回家偶感
定风波·人生岂能任蹉跎
定风波·不绝长啸可凝听
定风波·雨中银杏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