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移动设备辅助词汇的学习
2022-04-27罗运久
罗运久
内容摘要:现如今,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词汇学习已经逐步摆脱了时空限制,开始向碎片化、个性化发展。尽管当前可供汉语留学生使用的词汇学习软件层出不穷,但他们的设计普遍都缺乏理论支撑。本文尝试总结目前的移动端词汇学习应用背后的理论依据,对应用开发者设计架构合理的词汇学习应用有着借鉴作用。同时,对老师和学习者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应用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移动辅助语言学习 词汇学习 二语习得
一段时期以来,留学生的汉语词汇学习仅仅发生在课堂当中,学生只能通过老师的讲授和书本的词汇表来学习词汇,所学的词汇不仅范围局限性大,日常对话中也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近些年来,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针对留学生设计的词汇学习应用层出不穷,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味。但对学习者而言,这些移动应用对学习者发展词汇知识的帮助往往比较有限,这正是其背后缺乏二语习得理论支撑、同质性高的特点导致的。
一.移动辅助词汇学习应用的优势
1.打破时空限制
移动辅助语言学习很大程度上是由新兴技术驱动的。早期的便携互联网设备并不能提供足够丰富的材料供学习者进行学习。在2010年之前,能够访问互联网的主流设备仍是掌上电脑(PDA),学习者仅能通过电子邮件和网络浏览进行语言学习。在这些设备上的语言学习基本是单向的,不存在通信和交互。2010以后,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更多的应用程序开始基于网络活动开发,这直接促成了大量语言学习软件的发布,而5G技术的普及使得语言学习应用进一步激增。据统计,仅在谷歌Play和苹果iTunes应用商店中,教育应用就占到可下载应用的9.95%,其中语言学习应用程序的数量高达2000个。这些应用最大的特点是超越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语言学习。这些应用的出现突出了学生在语言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激勵他们学习语言的热情。
2.学习形式多样
智能手机应用中有大量支持词汇学习的应用程序。传统的词汇学习手段在移动端都有对应的移植程序,包括抽认卡、双语词典和短语手册。但这些应用仅仅是传统学习手段的移植,并没有针对手机和其他互联网移动终端进行设计开发。事实上,智能手机的出现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人们可以轻松地切换文本输入系统,通过用手指书写抑或是切换到拼音文本输入汉字。在手机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应用开发者可以实现更为复杂强大的功能。以eStroke为例,它的设计初衷是帮助学习汉字的笔画顺序,学习者可以在程序界面中按笔划书写汉字。如果笔顺错误,程序会有相应的提示和纠错。该程序同时集成了词典和测验功能,学习者可以快捷地检验自己的字词掌握程度。另一个广受汉语学习者欢迎的是应用是Pleco,除了基本的词典功能,学习者还可以通过手写输入和摄像头识别中文单词。
多模态是移动辅助词汇学习的趋势之一。例如,在ChinesePod网站中有一个设计精良的应用程序,它提供了各种工具来处理课程播客内容和其中出现的词汇短语。其中大量的生词会通过照片、视频以及动画呈现,从而为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的双通道输入,加深对中文生词的理解。该应用程序还自动将用户在应用程序上的学习状态与网站上的学习状态同步,并允许下载课程内容进行离线学习,为学习者记录学习进度、制定学习计划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不少非商业软件也提供了学习者交流平台,用户可以同其他用户针对当前的学习内容进行交流,这一特性使得学习交流平台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社交平台,从而激励学习者在正式学习之余也能积极使用中文。
二.移动辅助词汇学习应用的特点
1.关注词汇知识的特定方面
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包含多个维度:词汇量、词汇深度知识。其中词汇深度知识代表学习者对目标词汇的掌握情况。一般而言,学生最浅的知识是只掌握词汇的形式知识(如发音),而最深的知识是掌握词汇的使用知识(如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而词汇量是指学生所知道的词汇总数,学生至少要掌握这些词汇的意思(即看到词汇可以辨认出词的意思,或者给出词汇意思能够辨认出词)。
目前大多数针对外国留学生开发的汉语学习应用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的深度知识。这些应用大多根据现有的教材词汇表开发(如实用汉语课本),关注的词汇数量大都有限。这些应用大多关注词汇的形式和意义知识,比如学生在屏幕上看目标词的同时听他们的发音,以便学生能将词汇的发音和书写形式联系在一起。另一种常见的应用设计是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配上字幕,以促进他们对目标词意义的理解。相比之下,词汇的使用知识受到的关注较少,不仅仅因为这类任务对学生而言难度较高,还因为学生习得使用知识需要大量的输入,而这样体量的输入对移动端应用而言过于庞大。
接受性词汇知识和产出性词汇知识是词汇知识的另一维度。接受性知识表示学生会认这些词汇,而产出性知识则表示学生能写会用这些词汇。现今汉语词汇学习应用偏重接受性词汇知识,针对汉语的“听”和“读”下足了功夫。应用开发者往往会采用视频及动画的形式来加深学习者对词汇的印象。而由于中文的一些特性,产出性知识则受到开发者的冷落:现今留学生汉语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拼音,然后才要求掌握常用词汇的书写形式。由于汉语教学的“速成性”,学习者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吸收和内化所学知识,因此会造成学生“会听会说”却不会写的窘境。
2.使用的技术手段趋同
尽管各种词汇学习应用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也愈加纷繁复杂。但从教育技术的角度上看,所有的技术手段可以归为以下七个大类:(1)时空维度(泛在学习);(2)主动知识创造;(3)多模态话语;(4)递归反馈评价;(5)协作学习;(6)元认知和(7)差异化学习。尽管没有统一的开发流程,但大多数应用都将多模态作为自己的主要技术优势,而泛在学习和递归反馈也备受开发者青睐。以递归反馈为例,它指的是有机器介入的多角度评估系统(包括同龄人、自我、教师、家长、特邀专家等)或机器反馈(选择和提供响应评估、自然语言处理)。这对学习者及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改善自己的学习计划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学习者可以纵向比较,对个人进步进行分析;也可以跨队列评价,在学习者之间进行横向评价。此类针对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比课堂的终结性评价更有价值。
而某些技术手段则没有受到重视,限制了这些应用的使用场景。例如,此类词汇学习应用大多设计的是单对单的使用场景,并未设计学习者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流程。这就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此类应用的可能性。此外,这类应用的难度设计值得商榷,为了降低使用门槛,这类应用普遍都降低任务难度以吸引学习者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吸引初学者来使用。然而,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升,应用中的任务逐渐跟不上课堂教学的难度,学习者会感到花费了额外的精力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用户粘性便会随之降低。尽管移动技术的便携性和灵活性的确促进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但对于中高水平的汉语学习者而言,创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可能才是至关重要的。
三.移动辅助词汇学习应用的理论支撑和改善举措
鉴于良好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移动辅助词汇学习的应用开发也应当植根于一定的理论基础。然而,大多数技术的选择和使用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持。在过往的研究中,仅仅有不到50%的研究明确解释了自己选择技术的理论依据。而各种商业应用几乎不解释设计和开发的理论基础,而将新技术的使用和学生词汇知识的发展划上了等号。如上文提到的,现有应用仅仅关注词汇知识的特定方面,使用的技术手段也趋于同质化,这说明目前移动辅助词汇学习应用的仍是技术主导而非理论主导,这限制了移动辅助词汇学习场景的扩展。因此,有必要为利益相关方梳理出目前可能用于移动辅助词汇学习的理论框架(如应用开发者、教师和学习者)。
1.可用的支撑理论
目前能够应用于移动辅助词汇学习的理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各种二语习得理论,如建构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二是,多媒体学习理论,如认知负荷理论。首先,二语习得主要有四大理论框架:(1)行为主义;(2)建构主义;(3)社会建构主义和(4)社会认知理论。
首先,行为主义倾向于认为行为的变化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外部刺激可以被用以影响某个动作。因此,行为主义格外注重学习者在外部行为的变化。例如,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都是研究外部刺激和学习者行为之间关系的。行为主义者通常将特定的知识或技能分成一系列孤立的技能,这些技能只要经过特定的指导就会加强。具体到词汇学习层面,行为主义原则指导下的词汇学习任务通常会将复杂的任务分成多个容易操作、便于学生完成的小任务。例如,单词的学习会被分为字音、字形和含义的学习。而在完成单词的学习之后,通常是用选择题、听写来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以便为学习者提供即时的正向反馈。这种“化繁为简”的设计体现了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观点。
其次,建构主义将学习看作是用先前习得的知识来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了先验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不是获得文本可见的知识,而是使用先验知识推理出文本中未明确说明的含义。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学术词汇和专业词汇的学习与建构主义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学习者需要通过已有的词汇知识作为脚手架,学习未知的、在其他专业领域有着特殊意义的词汇(如心理学)。
再次,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认知理论都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社会建构理论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学习知识本质上是向老师(或者是更博学的同学)获取知识的社会活动。在社会建构理论的指导下,学生学习词汇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在不同语境下的接触和互动,这对专业词汇的学习同样有着指导意义,如果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特定领域的语料(如新闻、金融、医学),学生习得相关词汇的几率也就会随之增加。相比之下,社会认知理论将社会和文化背景纳入考量范围。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学习动机因素被考虑为解释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而如何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动机理论认为,设定可实现的目标能够使学生发展出自我效能感,从而导致自我调节学习。这在各种词汇学习应用中也不鲜见,通过设定可实现的目标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每月学习100词),从而达到自律学习。
除了二语习得理论框架外,多媒体学习理论也是支撑词汇学习的理论基础。目前最富盛名的多媒体学习理论是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假定学习者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确定了多媒体学习中的三种负荷:内在负荷、外在负荷和相关负荷。内在负荷是由材料或者任务本身的难度引起的,并且只能通过改变任务性质来调节。外在负荷是指学习者在处理不必要的交互元素时,不适当的教学设计可能会导致额外的认知负荷。而相关认知负荷要求教学设计者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场景和环境。
不难看出,词汇教学应用的开发者在设计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二语习得和多媒体理论的影响,包括分解任务、增加多模态输入、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这些多是开发者自发设计的,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例如,为了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不断往应用添加图片、视频内容,反而增大了外在认知负荷。鉴于此,移动辅助词汇教学应用有必要基于相应的理论框架进行调整。
2.改善举措
一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应用设计的任务难度应该适当区分。对于汉语初学者而言,行为主义和多媒体教学理论指导设计的任务是非常合适的:在行为主义的指导下,复杂的高难度任务会被拆分为多个简单的任务,有效地降低了任务难度;而多媒体教学理论指导下设计的任务会提供图片、视频之类的输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动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对中高级的汉语学习者而言,行为主义和多媒体教学理论的适用性可能会大打折扣。这些学习者更关注产出性的词汇知识,原本“绘声绘色”的任务设计已经不太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了,这时学习任务应适当提高难度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二是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专门词汇的学习任务。在我国,专门为学习中文而来的“语言留学生”并不是留学生的主体,更多的学生会在金融、国际关系等专业进行学习,而现有基于汉语教材词汇表开发的词汇学习应用并不能满足学习专门词汇的需要。而根据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词汇学习应用开发者可以根据专门语料库设计学习任务,通过不断的“学习-测试”任务来增加学习者和目标词汇的接触程度,从而更好地学习掌握金融、国际关系相关的专门词汇。
三是更加细化词汇学习进度的衡量方法,为学习者调整词汇学习计划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从上面的探讨不难看出,词汇学习涉及多个维度的知识,不能仅从形式和意义上判断词汇是否被学生习得,还要关注学习者对词汇使用知识掌握如何。只有当学习者掌握词汇的使用知识时,才能判断学习者完全掌握了目标词汇。同时,现存的移动辅助词汇学习应用对学习者词汇量的关注较少。按照《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的要求,学习者词汇量从100到5000不等。如此大的跨度给应用设计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目标词汇该从哪种词汇表中选取,如何抽样筛选有代表性的实词,是采用字还是复合词作为基本的词汇单位?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才能为量化学生词汇学习进度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以如今受到广泛关注的移动辅助词汇教学应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优势、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并通过梳理可用的支撑理论为改进现有的词汇教学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日后此类应用的设计和开发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对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和教师选择合适的学习应用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汉语初学者应首选多媒体教学理论指导设计的应用,而中高水平的学习者应更偏向针对专门词汇学习的工具和应用。
参考文献
[1]Burhan Siddique,沈莉娜.“互联网+”背景下来华留学生MBBS专业医学汉语词汇APP的需求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38-39.
[2]丁贵珍.留学生汉语外向型词典APP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3]王甜.浅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J].海外英语,2011(13):2.
[4]张肖莹,李天贤.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机助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2(02):22-26.
[5]支明圓.浅析新经济下留学生词典类汉语学习APP应用现状及改进策略[J].财富时代,2019,No.174(11):156-156.
[6]周子衡.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词汇与考试真题词汇的对比分析——以已公布的五级真题为例[J].考试周刊,2012,000(057):1-3.
(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