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2022-04-27李萌
李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核心竞争力和基业长青法宝,也是增强企业整体实力、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一、民营企业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的机械设备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业,“工匠”看似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实则不然。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一种精神支撑,而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可以用来指代工匠个人及其社会行为呈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与观念,它是一种定型化的文化形态或理想价值观。“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意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企业壮大的需要,更是满足企业员工自身成长的需要。
1.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是工作领域中价值观文化的衡量标尺,是行业的行为指南,工作目标、工作方向,是从业者的精神力量、行业灵魂、职业情感和社会担当,更是一种永不言弃的信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理念的凝练。敬业是对公民职业道德方面的核心要求和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团队事业的成功、组织目标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等都需要依赖于敬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如今中国的社会消费需求侧日趋成熟,我国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人们开始注重生活品质和细节,迫使企业不断升级品质,而品质的背后是对工匠精神和產品人性化的极致追求。工匠精神代表着国家工业制造的品质,既体现了敬业之美的精神原色,又表现了创造之美的品质追求,更展现了追求之美的价值升华,是真实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通过技术研发与创新、质量管理等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品牌力量,这其中就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弘扬工匠精神将带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行列,促使企业精益求精,提升品质。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深度契合,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弘扬也是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企业通过企业文化这根无形的指挥棒,使认真、敬业、执著、创新成为企业和员工的追求。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速度取胜”向“质量为本”转变,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和供给侧改革提供重要的支撑。
2.有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马克思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个人职业选择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指引我们树立起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理想和崇高的品质。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态度以及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俗话说“人各有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其实就是职业价值观。工匠精神源于工匠本身情感意愿,是工匠自身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的结果。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提升个人精神追求、完善个人职业素养、实现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风向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强烈的“工匠精神”是其立足职场的重要条件和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工匠精神代表着中国工业制造的品质,是一种真实的企业文化和职业价值观。
二、民营企业具有工匠精神的传统基础
1.工匠精神的引领不充分。我国诸多民营企业的成功都归功于创建者的杰出贡献,而他们的经营理念、管理风格、人文意识等也融入到了企业文化建设之中。这种以企业家意志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随意性。因为现有的企业文化大多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发地、无意识地形成起来的碎片式的理念,并带有主观的经验色彩。无论是家族企业还是非家族企业,企业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家文化”、个人意志、功利性显著。无论是在文化认同、组织系统还是在企业标识等方面都映射了鲜明的“家文化”特质。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用亲情代替规则,注重乡亲、熟人、朋友等变现为任人唯亲。很多民营企业的创建者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这些鲜明的特征往往成为企业文化的起源。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追求利润最大化,表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就是渴望财富的创业精神。
2.工匠培养激励机制不健全。工匠精神的实践和弘扬不仅需要精神的引领,更需要物质的保障。在物质保障层面,往往通过制度性的激励来实现。制度激励的层面越高往往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现越显著。《大国工匠》讲述了不同岗位劳动者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练就精湛技艺,追求完美和极致的职业技能,成为某一领域不可或缺人才的匠心筑梦故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甘于在平凡岗位默默坚守,孜孜以求,“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无私奉献精神。比如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这反映了工匠培养激励机制不健全的社会问题。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薪酬体系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表现出薪酬制度不合理,技术员工的薪酬待遇整体偏低,职务晋升机会不均等,职称评定渠道不畅通,不重视技术员工的培养,社会地位低等。
3.工匠形象树立不准确。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企业典型文化属于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影响员工的思想行为,具有生动、直观和具体的特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中的典型人物发挥着重要的激励、示范、引领作用。无论企业的创建者或是企业文化建设者如何精心设计和组织,在相当一部分员工看来企业文化都是不具体,抽象的。而企业中的典型人物生活在员工之中,他们与员工朝夕相伴,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被真切地感知到。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民营企业不注意研究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特色,实行“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或是“照猫画虎”简单模仿。一方面很多民营企业将企业的创建者树立为典型人物,而创建者身上所具有的创业精神大致相同造成树立的典型带有雷同性和相似性,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所处行业、人员构成、竞争状况等不同,因而企业精神、价值理念等都应各具特色,实际上部分企业在典型树立时脱离了企业运营的实际环境,无法客观地呈现符合企业文化发展的典型人物。
三、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需要一流的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构建工匠精神的制度框架,强化激励机制的激励作用,以培育员工的工匠情怀,激发工匠潜能,磨炼工匠品质,最终实现企业永续发展和员工个人能力提升。
1.构建以“工匠精神”为主体的价值导向体系。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 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已经从“行业话语”转向“政策话语”。我国不仅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而且也开始迈向制造强国的行列,这就需要弘扬和倡导以“工匠精神”为主体的职业精神的支撑和保障。工匠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战略之中,体现在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愿景等方面。只有把精益、专注、敬业、创新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到产品的设计、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才可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速度取胜”向“质量为本”转变,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点。
2.构建崇尚“工匠精神”的职业回报体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發展过程形成了重道轻器、重德轻艺、重人伦轻自然、重知识轻技能的思维趋向,这些传统思想观念不仅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也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工匠的文化认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分层、产业升级,工匠职业的社会声望在不断降低。良好的工匠职业声望必然要建立在良好的经济地位、职业能力以及社会地位之上。我国的薪酬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劳动者”和“劳心者”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而作为“劳动者”的工匠难以获得较高的职业声望。为了更好地达到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企业要为工匠们提供优质的物质资源,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通过深入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工匠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价值沟通机制,构建合理的职业回报体系,搭建员工技能提升平台,夯实职称评审挂钩配套制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提升工匠的职业声望和吸引力。
(作者单位:辽宁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