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2-04-27李艳丽

关键词:传统初中语文语文

李艳丽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五千年的厚重历史,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并传承下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交软件的出现使得学生的精神生活逐渐被网络信息所充斥,新潮且充满娱乐性的新闻是当代学生的主要关注对象,随着接触到的外国文化越来越多,中国传统文化似乎逐渐被青少年所遗忘。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急需得到重视。初中作为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让青少年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4.006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升华,是传统文化的另一种延续方式。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不能单单讲授课程中的知识,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中,提升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帮助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教师教学现状

语文教师作为初中教学中的引导者,在长期与文字打交道的过程中,接触的传统文化相对来说较多,根据调查显示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識的了解程度要普遍高于其他教师,但事实上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是不高的,这也造成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播传统文化时受到一定的限制。初中语文教师虽然支持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但由于学校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课程上,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去专心研究传统文化教学,没有时间去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虽然会在日常的课堂上渗透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但是教授的方式会有些生硬,教学方式单一教师讲、学生听,是当下传统文化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依旧没有打破。学生反馈情况也不是很好,甚至厌倦了教师主宰的课堂,毫无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足,无法进行深入学习。学校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当下的学校更在乎的是学生的成绩,学校不组织设计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教师缺乏教学创新意识,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让传统文化知识无法与语文教学融合。

2.学生学习现状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传统文化逐渐渗透到了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较为积极,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完全不感兴趣,学习知识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枯燥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逐渐对传统文化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导致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展难上加难。

学校和家庭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教师在课上传授的传统文化知识较少,而家庭作为教育的重要枢纽,在家庭教育中传播传统文化就变得至关重要,但是因为家长的工作、学识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学生在家庭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学校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互联网作为当下时代最重要的信息传输纽带,在获取信息方面发挥的作用已经超过了家庭和学校。如何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文化学习中至关重要,而电子产品的普及能够让学生在互联网上了解到更多的国外文化,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国外五花八门的过节方式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学生开始注重圣诞节、平安夜等西方节日,送苹果,戴圣诞帽,对国外的文化盲目崇拜,已经变得严重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爱国之情也受到了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让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在逐渐走向没落,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条件的增强改善,节日的吃食,活动已经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们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认为节日只是单纯与放假挂钩,现在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传统文化对初中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也就导致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时敷衍了事。

3.课程资源不足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课程资源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而语文教学如果一直局限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来说都是百害而无一利,那么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就变得至关重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课内、课外结合。按照国家要求,现在一些学校会开设校本课程,让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是大多都是让学生背诵诗词,对书画进行赏析,甚至个别学校根本不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偶尔出现的活动也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提不起积极性,就无法深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首先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性才能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从各种渠道不断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要意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不只是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我,通过自身的学习结合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在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传播给学生。在教学前要将课本充分“吃透”,设计好教学内容,抛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挖掘。如古诗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学生在阅读时可能感受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教师要对此进行设计,可以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词想要表现的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理解文章整体内涵的本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体系。

2.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所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是教师要做到的首要任务。初中语文课程中的课本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单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就要努力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与课程有关的古代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组织小组间探究讨论,教师整合讲解,让学生从始至终可以参与到课程中来,积极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推荐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优秀书籍、视频给学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好奇心,也可以和历史课进行联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从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由来和发展,更好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3.开展活动,丰富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校园活动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与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接触交流。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教师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学生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通过活动来交流感悟,谈论学习到的知识。让教师可以经验互享,借助学校提供的平台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也可以借助活动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好地进行教学设置,提升教学效果。可以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讲座,绘画比赛,写作比赛,知识竞赛等等,可以根据活动课题来设置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只有学校提供好环境和展示的平台,学生才能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走得更远。

4.运用先进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信息技术成为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传统教育已经无法让所有学生可以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韵味,现代教育更多是将多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多媒体教学是当代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资源,将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充分运用起来,帮助中学生提高对传统知识的认知。语文教学可以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情景通过图片、视频充分展示出来,让同学在课程学习中,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利用课本与多媒体结合,文章与影视剧、音乐结合的方式,创建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文章,像学习《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给同学们提前布置预习要求,让同学去寻找与父爱有关的影视节目、音乐等,如电影《搭错车》、歌曲《父亲》。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在课上分享观后感,奠定好情感基调,并以此导入到文章教学。让学生从文章中的描写中,多媒体展示的影音资料中,来感悟父爱,懂得感恩,并布置有关父爱的作文,在作文课上进行展读。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引入,让学生可以提前进入教学情境中,有利于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5.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活动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在年轻一代中已经越来越不受到重视,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和所表达的精神一无所知,教师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了解其鲜明的地方色彩。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传统节日活动教学来帮助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我国的各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典故。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我国的最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在节日开始前让学生去查阅资料,找到节日的历史起源,了解各地过节的习俗方式,收集关于节日的故事、诗词歌赋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例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收集有关端午节的事物如艾草、五彩绳等,同学互相赠予并说明物品所代表的含义、由来,让同学在增进感情的同时,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班中还可举办诗词朗读活动,如“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讲述的是谁?通过对诗词的理解,充分感受端午的传统文化。还有更多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对对联、猜灯谜、庆丰收、敬老活动、学雷锋活动等,让学生在节日氛围中,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地域习俗,增强爱国精神。

6.增大阅读量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局限在课本内容的延伸上。初中语文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不能让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的知识脉络,就会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推荐学生阅读不同的古代名著,也可以安排诵读古诗词,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学到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在阅读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悠久历史,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也会越来越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进行日常知识的积累,也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记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上和同学教师讨论探索,相互学习。在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熏陶下,学生自己会慢慢去探索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寻找视频、图片、电影,让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了解,以此来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学生的意识中,有利于教师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提升教学效果。

7.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无数朝代的更迭,造就了今日的中国,无数先人的探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书法、戏曲、剪纸、武术、刺绣、兵马俑、乐器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戏曲是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表现形式,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征,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例如越剧、京剧、黄梅戏等。但初中生对我国的戏曲种类、人物和表演形式都不了解,现在初中生更多利用网络看电视剧、短视频、打游戏,很少有机会接触戏曲,教师在语文的综合性要充分组织相关活动,像七年级语文课程中有“戏曲大舞台”的综合性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戏曲知识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发展,种类、角色等。可以准备戏曲表演的光盘,让学生观看表演,从唱腔、念白中体会戏曲的艺术氛围。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戏曲表演类电影如《霸王别姬》,让学生节假日在网上观看一些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戏曲知识竞赛,丰富学生的戏曲知识,通过课上课下的学习积累让初中生对戏曲产生系统化的认识,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书法可以磨炼意志,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字写得好不好,可以看出一个人在文化方面的涵养,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语文教师应将书法作为教学内容加入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临摹,书写的过程中,介绍一些著名书法家的生平事迹,各种碑帖的创作背景等,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无限的深意等着我们去发掘,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想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下去,语文教师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自身要储备足够的传统文化知识,要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猜你喜欢

传统初中语文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少年力斗传统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