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江苏工业经济的影响

2022-04-27吴长荣陶婷婷

现代管理科学 2022年2期

吴长荣 陶婷婷

[摘要]2021年受货币宽松、供需不平衡等宏观因素影响,我国原材料价格涨幅明显,化工、有色金属、纺织原料上涨幅度最为突出,国内190种大宗原材料中有53种原材料上涨幅度超过50%,其中16种原材料上涨幅度达到甚至超过100%。研究表明:本次原材料价格上涨呈现出范围广、品种多、涨幅高的特征,同时对外依存度高的原材料和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原材料涨幅最为明显。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最高的化工、有色金属、纺织原材料,均为江苏经济支柱产业的上游。原材料涨价对江苏制造业复苏、工业出口优势、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等产生不利影响。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建立长效价格机制、加快产业链备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大宗原料供应链龙头、鼓励循环再制造等措施建议。

[关键词]原材料价格;PPI;长效价格机制;产业链备份;供应链龙头

一、 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我国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进口规模飞速扩张,已成为全球主要的资源进口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原油进口金额2573.312亿美元,同比大增44.2%;铁矿石进口金额1846.74亿美元,同比大涨49.3%1。资源对外依存度的持续扩大导致我国经济受到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2021年在货币宽松、供需不平衡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原材料市场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中国原材料价格涨幅明显,其中化工、有色金属、纺织原料上涨幅度最为突出。2021年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同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运行”2。面对上游原材料的过快涨势,从5月10日开始,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联袂出手,通过调整涨跌停板幅度、交易保证金水平等政策为原材料市场降温,一周之内三大交易所总计发布9道“调控令”3。至2021年8月,国常会再次提出“完善并落实重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应对方案”4。国家层面对抑制原材料涨价已释放强烈信号。作为制造业大省,原材料价格关系到江苏近五分之一的工业营收、9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的生产和近两百万就业人数。

本文基于国内化工、有色金属、纺织等190种重点原料价格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我国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并分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江苏工业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材料价格波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江苏工业转型升级,但是当前原材料涨幅过快、过热,对江苏制造业的复苏、中小企业盈利能力、工业出口优势等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江苏省稳定物价、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工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 文献综述

对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否会对工业经济造成影响以及造成何种影响,学术界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认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影响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抵消了“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江静等[1]的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原材料相对价格上涨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但总体而言,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利影响更大一些。许召元等[2]分析了成本上升的产业竞争力效益,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得出,原材料成本上升影响综合成本进而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带来影响。刘世锦[3]指出包括原材料在內的各种要素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得中国发展所依赖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经出现减弱的趋势。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4]。其理由是:虽然原材料上涨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有助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加快技术变革以缓解价格上涨压力,进而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陈晓华等[5]指出要素价格上涨在国家层面上对出口技术结构表现出显著的“倒逼”效应,即要素价格上涨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文中也指出,要素价格上涨所体现的“倒逼”效应越来越小,而“倒退”效应却越来越明显,过度的价格上涨成为企业本身发展的成本负担。徐世腾[6]认为由于生产有一定的周期性,原材料价格上升短期内对中小企业出口造成的冲击并不显著,但从长期效果来看,原材料价格上升给企业出口带来的冲击依旧是负面的,不利于出口的增加。

综合来说,前一种研究观念主要考虑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成本的不利影响,后一种观念提出了原材料价格倒逼转型升级,对出口结构带来优化作用。本文在上述两种研究的基础上,以价格数据为支撑,总结了本次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特征,从宏观和重点行业角度分析了价格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不仅分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出口的影响,还分析其对制造业复苏和企业现金流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

三、 原材料价格上涨状况

根据生意社价格监测,2021年全国化工、有色金属、纺织等近八成以上原材料价格环比上涨,主要价格上涨原材料集中在化工、有色金属、纺织等板块,其中有色金属整体涨幅最高,达到62.60%,化工板块单体涨幅最高,达到432.00%,纺织板块涨幅范围最高,全类别18种原材料价格均呈现上涨态势。所有原材料中价格上涨幅度最高的商品分别是碳酸锂(432.00%)、氢氧化锂(316.67%)、镁(215.10%)1。

1. 八成以上原材料价格环比上涨

2021年全年原材料价格环比上升的商品共190种,占比达到87.9%,其中化工板块价格环比上升的原材料最多,共82种;其次是有色金属板块和农副板块,各20种;其三是纺织板块,18种;然后依次分别为钢铁板块(16种)、能源板块(15种)、橡塑板块(14种)、建材板块(5种)。190种原材料中有53种原材料上涨幅度超过50%,其中16种原材料上涨幅度达到甚至超过100%,集中在化工和有色金属板块,具体情况见表1。

2. 有色金属整体涨幅第一

有色金属原料的整体年均涨幅最高,达到62.60%;其单体最高涨幅为215.10%。涨幅前3的商品分别是镁(215.10%)、氧化镨(148.20%)、镨钕氧化物(106.10%),具体涨幅状况见图1。

3. 化工原料单体涨幅最高

原材料中化工原料整体年均涨幅第二,为49.1%;但其单体涨幅在原材料中最高,达到432.00%。涨幅前3的商品分别是碳酸锂(432.00%)、氢氧化锂(316.67%)、硫酸铵(214.29%),具体涨幅状况见图2。

4. 纺织原料上涨覆盖面最广

原材料中纺织原料整体年均涨幅为25.5%,其单体最高涨幅为54.11%。涨幅前3的商品分别为氨纶(54.11%)、干茧(54.09%)、皮棉(48.23%)。18种大宗纺织原料全部价格上涨,且17种涨幅超过5%,原料上涨覆盖面为各板块之最,具体涨幅状况见图3。

纺织原料的上游,是大宗商品棉花。根据中国棉花价格指数统计,棉花价格从2020年4月就开始飞速上涨,至2021年12月价格达到22239.1元/吨,上涨幅度超过50%,其对应的相关原料人棉纱涨幅19.9%、棉纱21S涨幅28.8%,具体价格波动状况见图4。

四、 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征及原因分析

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呈现出范圍广、品种多、涨幅高的特征,同时对外依存度高的原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原材料涨幅最为明显。全球供需不平衡、货币宽松政策等宏观经济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各重点行业也存在一些个性化的因素,具体如下:

1. 基本特征

(1)范围广、品种多、涨幅高

本次原材料价格上涨范围包括化工、有色金属、纺织、钢铁、能源、橡塑、建材八大门类大宗原材料全部板块,涉及190种市场常见商品,覆盖化工原料的87%,有色金属的91%,纺织原料的100%。同时,本次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高,53种原材料涨幅超过50%,其中16种原材料涨幅达到100%及以上,碳酸锂、氢氧化锂、硫酸铵、镁等部分产品价格涨幅甚至达到200%以上。

(2)对外依存度高的原材料涨幅明显

此轮原材料价格上涨行情的第二个明显特征是对外依存度高的大宗原材料出现了更为明显的上涨态势。仔细分析现有原材料价格,可以发现对外依存度比较高、进口量较大的品种,如原油、铝金属等,此类品种价格均出现明显上涨,如2021年,WTI原油从年初48.40美元/桶上涨到年末76.99美元/桶,上涨59%,铝金属从2021年年初15726.67元/吨上涨到年末20370.00元/吨,上涨29%。对外依存度较低、以国内自主生产为主的品种,价格较为平稳,甚至还出现下跌行情。例如,生猪价格从2021年年初35.12元/公斤度跌至年末的16.20元/公斤,降幅达54%[7]。

(3)新能源产业相关原材料涨幅极高

此轮原材料价格上涨行情中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相关的原材料价格飙升。如碳酸锂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和电解质不可缺少的原料,价格从2021年年初的5万元/吨上涨到26.6万元/吨,上涨幅度超过400%,直接增加了电池正极材料和电解质的成本。同样高镍电池需求的提升,导致其原材料氢氧化锂价格从2021年年初5.2万元/吨上涨到了21.6万元/吨,上涨幅度达到316%。

2. 宏观经济影响因素

分析此轮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全球经济复苏导致的供需不平衡是主导因素,同时供应链不畅、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宽松政策进一步影响了通货膨胀,具体分析如下:

(1)全球消费需求快速复苏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有所缓解,世界经济处于深跌反弹期。全球贸易量及贸易单价同比皆向上回升,消费需求快速复苏[8]。中国工业生产强劲恢复,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43670亿元,同比增长8.1%,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预计超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已成为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重要支撑1。2021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全球占比达到70%,铜、铝等主要工业金属的需求占全球50%左右2;2021年中国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扩张,为产业链相关的大宗原材料(比如铜)提供大量新增需求。同时欧美国家随着新冠疫苗接种人数的快速增加,经济逐步回暖,2021年美国提出了1.9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并签署了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改革法案,美国加快新基建进程拉升了全球对大宗原材料的需求。

(2)全球资源国产能不足

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中国由于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在大宗商品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长期处于弱势地位[9],部分具备原料生产供应能力的发达国家,如提供有色金属、钢铁矿石的澳大利亚,提供化工原料的美国、欧盟等国,通过操纵矿石原料价格上涨,向下转移因为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中低收入原料供应国、资源型发展中国家,如巴西、智利、印度、阿根廷等国,因为缺少疫苗,受德尔塔、奥密克戎一轮轮疫情冲击,农副产品种植、矿物开采及石油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均未能完全复工复产,产能乏力[10]。

(3)疫情导致供应链不畅

新冠疫情的暴发影响了全球制造业的正常运转,也给供应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危机。2021年全球交通运输并未得到恢复,各国间的航班依然大面积停航,各大经济圈之间人员流动的停滞使得航空物流受到影响。同时受2021年初苏伊士运河事件和全球集装箱涨价影响,2021年国际海运费用持续上涨,如2021年中英海运成本上涨了350%以上3。大宗原材料数量多、体积大,对物流运输要求更高,全球各供应商为降低货运费用上涨的损失,需要通过大宗原材料价格上升来进行消化。

(4)货币宽松导致通货膨胀

新冠疫情暴发后,各国中心银行迅速干预,纷纷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用宽裕的流动性稳定市场。仅2020年,全球就有12个经济体放水近100万亿美元1。2021年3月,美国股市先后4次熔断,金融市场濒临流动性枯竭的局面,为避免经济崩溃和金融危机的出现,美联储宣布实施无限制量化宽松[11],2021年12月末,美国季调CPI年率录得7%,通胀率创近40年新高2。海外货币的超量发行,引起通货膨胀,带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3. 重点行业影响因素

(1)多重因素影响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

化工原材料涨价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原料端成本提升、供应端产能受限和消费端加速增长。

在原料端,从2020年4月“OPEC+”形成9.7百万桶/天的减产协议后,2020年三季度至2021年12月,全球原油库存从高位逐步下降。虽然在2021年下半年“OPEC”通过了增产协议,但其原油产能释放速度滞后于需求复苏速度。IHS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OPEC+”原油产量35.5百万桶/天,同比下降3.5%,至2021年底,OECD国家商业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天然气液等)总库存、美国EIA商业原油与成品油库存均已远低于2015—2019年5年平均值[12]。同时在2021年下半年,全球爆发了能源危机,全球原油价格上涨50%以上,油价一度突破80美元/桶高点,美国的煤炭价格上涨了400%,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至30美元/百万英热3。

在供应端,2021年初,欧美多地爆发极寒天气等不可抗力,包括万华、陶氏、巴斯夫等龍头企业开展装置集中检修,包括苯乙烯、MMA、BA、EHA、HDI、BDO等在内的大部分化工原料供应量明显缩减。国内环保压力日增,如2021年9月云南省印发《坚决做好能耗双控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2021年9—12月份黄磷生产线月均产量不得超过2021年8月份产量的10%(即削减90%产量)4。多地陆续发布化工原料限产消息,叠加库存水平低、环保督察等影响,化工原料企业整体开工率在2021年下半年一直处于低位状态,化工原材料产能严重不足。

在需求端,化工行业作为顺经济周期行业,伴随着国内外各行各业复工复产的加快,宏观经济的全面复苏而复苏,进而带动上游化工原材料如粘胶短纤、氨纶、乙二醇等加速增长。

(2)环保政策影响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上涨

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影响因素主要受节能环保政策的影响,包括了生产制造方面中对电能消耗的限制和下游应用增量市场大幅增加。

在生产制造方面,2021年全球能源危机导致多国开始限电,对于电力消耗尤其巨大的铝和锌等冶炼厂进行大范围的停工和大规模减产。例如,美国铝业以“能源价格过高”为由,2021年底宣布2年内关闭在西班牙的铝冶炼厂;拥有欧洲最大规模、年产28万5千吨产能的法国敦刻尔克铝冶炼厂也将减产15%。随着减产的持续推进,库存迅速消耗。从LME金属仓库的库存来看,2021年底铝存量比2021年3月的最高峰减少五成,铜、镍和铅的库存比2021年高峰时减少六成。

在应用市场方面,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全球对非化学能源的使用大幅提升。国内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鼓励企业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5,有色金属作为新能源产业战略物资的定位进一步加强。在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能源应用领域以及其他节能环保、型材轻量化方面需求的带动下,铜、铝等有色金属的使用强度大幅提升,使得价格持续增长。

(3)供需关系影响纺织原材料价格稳步上涨

从2020年4月起,纺织原材料价格就一路高涨。根据中国棉花价格指数,至2021年12月,中国棉花价格达到22239元/吨,比2020年同期上涨48.6%6。此番纺织原料涨幅周期长、幅度大,主要原因与棉花、化纤等重点商品的供需关系相关。

在棉花供应方面。一方面全球棉花产能下降,全球纺织ICAC报告表明,2021年全球棉花产量下调9%左右,而全球棉花贸易将增至930万吨1;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全球棉花供需报告中也持续下调棉花产量和库存2。另一方面受中美贸易摩擦、BCI抵制新疆棉花等政治事件影响,国内下游应用企业原料大量转向美棉、巴西棉、印度棉及国内的河北棉,短期内供需不平衡导致棉花价格大幅提升。

在化纤供应方面。一方面,健康休闲类的弹性纺织面料市场需求增加。氨纶等弹性面料逐步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除了在口罩、耳带、防护服等医疗领域客户对氨纶需求显著增加外,大健康意识的增强也带动氨纶在家居运动服、休闲运动服饰的应用,而氨纶实际产能相对有限,2020年国内氨纶产能为89万吨3,同比增速仅为3.5%,2021年下半年虽然有新增建设计划,但尚未能满足加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涤纶、锦纶等化纤材料受到上游石油化工行业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叠加由于棉花供应不足导致的化纤等替代产品份额增加,化纤价格水涨船高。

五、 对江苏工业经济的影响

国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加剧了对国内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影响。2021年中国PPI全年上涨8.1%,是2003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新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江苏这个制造业大省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根据江苏省统计数据,2021年江苏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6.6%;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7%,1—12月,全省工业生产者购进、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3.8%、6.3%4,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挤压,纺织服装、小家电等中低价值的商品外贸出口受到影响,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1. 重点行业营收下降,江苏制造业复苏受到影响

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江苏重点行业营收,且在江苏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占比达到90%。未来,如果大宗商品仍持续上涨,进一步推升江苏省工业生产成本,将影响全省近五分之一工业营收5和近两百万就业人数6,对江苏制造业整体复苏带来一定的影响。

(1)重点行业营收下降

当前,原材料涨幅度最高的化工、有色金属、纺织原材料板块,对应的下游产业石化、汽车、纺织三个产业为江苏经济支柱产业,营收均超过千亿元。受2020年就开始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江苏纺织工业2020年营收下降了11%,石化行业营收下降了7.6%,汽车整车制造营收下降了8.6%7。在2021年原材料继续上涨的大环境下,叠加环保政策影响,三大行业2021年营收数据并不容乐观。

(2)中小企业处境困难

江苏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占比达90%8,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但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除少量具有技术品牌优势的头部企业以外,受原材料涨价影响,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行业集中度、行业竞争格局、议价能力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成本转嫁能力相对较低,难以抵御这种由大宗商品引发原材料涨价直接造成的风险。

2. 价格“剪刀差”拉大,出口优势进一步降低

当前,江苏原材料购进价格和产成品价格的涨幅差距加大,影响部分产成品供应能力,同时低端产成品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供应不足和价格高涨导致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出口优势进一步降低,产线向东南亚转移趋势将更为明显,如省内恒力、阳光等纺织服装企业均加快了海外生产线投资建设。

(1)部分产成品供应减少

以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纺织原料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中游制造企业向下游企业进行成本嫁接。但在消费端,受疫情影响,终端消费者压缩开支成为趋势,营销商、消费者不接受终端商品的大幅涨价。根据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至2021年12月,省内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20.1%,而下游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价格仅分别上涨5.1%、0.9%、0.8%和2.5%。当产成品的涨价跟不上原材料价格的涨幅,企业为缩减成本开支,会压缩产线,降低产能,部分具有出口优势的产成品供应量呈现减少趋势。

(2)低端产品丧失成本优势

江苏是出口大省,2021年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13.3%,但是江苏的出口结构依然偏向传统,各行各业中的低端商品如纺织制品、小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低端产品进一步丧失了低成本优势,导致出口竞争力不足。根据南京海关数据,2021年江苏纺织制品出口165.8亿美元,与2020年同期相比下降19.3%;液晶电视出口7.4亿美元,同期相比下降5.6%1。

3. 企业经营风险增大,现金流受到影响

原材料價格上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部分企业为抵御持续价格上涨而带来的囤积库存,也导致资金占用和管理成本增加,当前不少企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现金流风险进一步加大。

(1)企业经营成本增加

原材料价格变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多企业面临原材料购进所需资金大幅上涨和优惠贷款资金到期双重压力,加上近年来银行贷款的收紧,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据调研,位于江苏某个电子企业受上游有色金属铜价格上涨影响,上游元器件覆铜板价格上涨近50%,企业采购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利润空间下降4%,企业经营困难。此类企业只是江苏制造业的一个缩影,根据江苏高院发布数据2,在涨价潮开始的2020年,省内企业破产重组案件比重增加了99%,而在2021年,南通六建、佰腾汽车等龙头企业也轰然倒闭。

(2)库存占用资金增加

由于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维持在一个较长的持续周期内,大量企业为平滑利润,加大囤积原材料低价库存,进一步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较大影响。以纺织行业为例,虽然江苏纺织企业现金流与2020年谷值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由于纺织原材料涨价趋势从2020年4月就已出现,部分面料、织造企业在2020年就开始囤积库存,加大了资金占有,现金流风险进一步增加。

六、 主要应对措施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回暖和国外货币宽松政策的深入推进,预计原材料价格上涨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但随着海外对疫情防控的放开和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成果出现,此番涨价潮预计将逐步减缓。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1. 稳定供应链生态,建立长效价格体系

针对国内原料价格波动影响覆盖面广、影响大的问题,江苏应建立健全省内大宗原材料价格监测机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形势的判断,密切跟踪监测大宗原材料价格走势,并鼓励省内龙头企业运用金融手段,稳定价格体系。

在市场监管方面,要以江苏“三十条优势产业链”为核心,针对化纤、动力电池等重点行业发展需求,开展价格风险预警分析,及时发布权威的行业运行、社会库存和供需信息,稳定市场预期。要打击非法炒作、囤积行为,引导重点企业带头维护省内大宗原材料市场价格秩序,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和延伸布局,加快建立市场化的长效价格与供应协调机制,维护行业良好生态。

在金融市场方面,要有效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把握好期货市场风险对冲的本质属性,强化对期货市场的政策引导,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13]。同时鼓励省内龙头企业成立专门的大宗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团队,通过境内外期货市场对原材料和产成品价格进行套期保值,增强对成本上升的消化能力,带头稳定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多方发力打造江苏坚韧、有序的供应链生态系统和长效价格体系。

2. 加快产业链备份,寻找原料替代

针对国外垄断性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过快、在短时间没有办法把成本上涨转嫁给下游客户的情况,寻找或改用价格相对较低的原材料替代是一种易操作、效果明显的应对措施。

在产业链备份方面,开展全球主要原料矿产布局研究,确定备份来源地,鼓励引导江苏省内企业涉足国外原料矿产布局,拓展原料采购渠道,突破单一来源采购。如赣锋锂业在原料价格暴涨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成倍增长1,主要原因在于其在2019年收购了澳洲锂辉石精矿企业Pilbara股权,之后又于2021年收购了墨西哥碳酸锂原料Bacanora公司股权。

在原料替代方面,为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江苏省内应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开发新型低价原料,如因钛白粉价格增长过快,开发多种无机粉体混合改性的“复合钛白粉材料”,通过技术革新满足原材料替代。

3. 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转型升级

原材料价格上涨虽然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江苏省内企业优化管理能力和产品结构。

在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方面,一方面强化采购管理,鼓励企业加强与主要原材料国际供应商的对接谈判,通过建立战略伙伴、签订中长期合作协议等方式加强国际合作,稳定原料价格;另一方面优化组织生产能力,鼓励企业加强智能工厂、数字工厂建设,提高产成率,降低原料损耗。

在产品结构优化方面,由于原料价格上涨过快,再继续生产低端产品,利润空间相对较低,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如宁波润禾为应对原料高速上涨态势,布局开发高端纺织物柔软剂新型树脂改性硅油,实现企业逆势上涨2。江苏可加大对企业创新研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淘汰落后的产品线,加大高附加值产品布局,培育优势品牌,打造江苏精品工程,开发更多科技含量高、对原材料价格不敏感的高新产品。

4. 培育大宗原料供应链龙头,加大集中采购

在原材料价格涨价的大背景下,抱团求生存和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通过培育大宗原料供应链龙头和行业组织联盟等方式,加大集中采购。

在培育大宗原材料供应链龙头方面,省内缺少一个横跨多种大宗原材料的综合供应链龙头企业。如嘉能可,在上游端,在金属矿产、能源产品及农产品领域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在中游端,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模式,将生产、仓储、港口、物流等实体供应链掌握在手中,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在下游端,与终端用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用户提供从原料供应、价格管理、风险控制、物流运输等一系列综合性供应链服务[14]。江苏应加快“区块链+供应链”双链融合,探讨培育发展江苏的“嘉能可”。

在发展行业组织和产业联盟方面,江苏应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建立多个细分产业联盟,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集中采购。通过联盟或协会的方式抱团,一方面提升了省内各行业采购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也便于上游企業安排订单,进行规模化生产,是节约采购成本的有效措施。

5. 鼓励循环再制造,着力降低成本

继续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开展可再生资源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并对部分原料价格敏感的行业进行补贴扶持,降低企业成本压力。

在资源循环再利用方面,加强绿色领域特别是原材料回收再利用领域专项资金引导,通过降低原材料损耗,补偿原材料涨价成本,如纺织行业布局再生纤维、建材行业布局机制砂、钢铁行业提高废钢利用率等方式,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

在政策资金支持方面,继续出台政策降低企业能源资源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等其他成本,如参考浙江2021出台的《继续实施惠企政策促进经济稳中求进的若干意见》,积极做好企业减负降本工作,落实好减税降费、普惠金融等支持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的优惠减免政策,加强市场调节,减轻原材料涨价对企业的负担。鼓励企业探索新型融资方式对冲原材料上涨,鼓励企业采用知识产权、股权等信用金融产品,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积极探索建立碳排放、排污许可等绿色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 江静,路瑶.要素价格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ISIC的跨国比较[J].统计研究,2010(8):56-65.

[2] 许召元,胡翠.成本上升的产业竞争力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8):39-55.

[3] 刘世锦.“十二五”应以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为主线[N].经济参考报,2010-2-24(6).

[4] 孙婷,余东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要素价格关系研究——基于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5):10-18.

[5] 陈晓华,刘慧.要素价格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J].财经研究,2011,37(7):103-113.

[6] 徐世腾.上海中小企业出口贸易波动研究——基于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升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2):1-4.

[7] 胡俞越.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特征、原因及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6):61-64.

[8] 王涵.本轮大宗商品上涨结束了吗?[J].现代商业银行,2021(4):70-73.

[9] 李静宇.大宗商品供应链我们缺少什么?[J].中国储运,2021(6):46-48.

[10] 孙世芳.增加供应、稳定预期、抑制投机——化解大宗商品涨价趋势[N].经济日报,2021-5-27(6).

[11] 程伟力,谭凇.全球经济滞胀风险成因及前景[J].中国物价,2022(1):43-46.

[12] 苏佳纯.2021年国际油价回顾与展望[J].能源,2022(1):70-75.

[13] 王晓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金融,2021(5):16-18.

[14] 李静宇.大宗商品供应链我们缺少什么?[J].中国储运,2021(6):46-48.

作者简介:吴长荣(1974-),女,南京轨道交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陶婷婷(1984-),女,江苏经信智库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产业经济及管理、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

(收稿日期:2021-12-30  责任编辑:殷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