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视域下《史记选》中礼俗术语的汉西翻译研究

2022-04-27杨莹

今古文创 2022年14期

【摘要】 国内不乏对典籍翻译的研究,但聚焦于礼俗术语翻译的却屈指可数,而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将蕴含浓厚中华文明的礼俗术语外译为西班牙语对我国文化走入西语世界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大中华文库《史记选》汉西对照版本为例,以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指导,探析礼俗术语的翻译效果、存在问题,优化翻译策略,希望对礼俗术语及其他中华文化术语的西班牙语翻译提供一点启示,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礼俗术语;《史记选》;汉西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4-011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4.036

一、引言

关于术语的定义,学界内还没有公认的说法。《中国百科大辞典》将其定义为各学科中用来正确标记各个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的专门用语。基于此,礼俗术语可定义为用来标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如婚丧、祭祀、交往等场合)中礼节的各类用语。如今,我国正大力推崇“中国文化走出去”,且中国与西语国家交往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将此类文化术语更好地译成西语,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出发,审视《史记选》西译本中礼俗术语的翻译效果,并针对现有翻译问题提出优化策略。

二、理论框架

2001年,切斯特曼在前人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五大翻译伦理模式(杨镇源2013:67):(1)再現伦理,即译文要真实再现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和文化信息以及作者意图;(2)服务伦理,即“对客户的服务”,译者要对译文读者负责,考虑到译文的接受效果,因而可能会对原文做出适当调整;(3)交往伦理,即翻译是一项交流活动,不能单方面强调“再现”,也要考虑译文在目的语中的效果,实现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4)规范伦理,指译者按预先公认的规范开展翻译,以培养职业诚信;(5)承诺伦理,指“译者应承诺在翻译中追求更好的表现”,对于切斯特曼来说,前四项伦理模式均存在各自问题,因此承诺伦理允许译者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侧重的伦理模式,给予了译者一定自主性。

三、《史记选》中礼俗术语翻译的问题

大中华文库中《史记选》的汉西对照版本中节选了《史记》中故事性强、极具代表性的31篇,笔者从中选取了约30余个中华文化礼俗术语,这些术语大多采取意译或解释性翻译,少数采取直译,本文列举部分译例如下:

——太牢具:solemnes banquetes

——约为婚姻:prometer casar a su hija con el hijo

——蔽席:limpiar con la manga de su ropa el asiento

——箕踞:postrarse en el suelo

——封禅:la ceremonia de ofrenda y otorgamiento del título imperial

——九宾礼:una solemne ceremonia oficial

通过观察,该译本中礼俗术语的西班牙语翻译存在错译、模糊、语用意义欠额翻译、文化信息欠额翻译等问题,其中文化信息欠额翻译是主要问题,在多例术语翻译中均有体现。下面将举例说明,并基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即哪类伦理模式被忽视而导致的翻译问题。

(一)错译

错译即因译者对原文术语的错误理解而导致译文与原文含义不符的现象。由于原文为古汉语所写,译者可能出现对其含义不明,从而导致错译,例如:

——迎鲁申公,欲设明堂……《魏其武安侯列传》

——Invitaron al duque Shen Gong del reino de Lu para la capital y dispuestos a establecer tribunal...

“明堂”指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朝会、祭祀等大典均在此举行(辞源2018:1836)。而根据西班牙皇家学院,tribunal一词多指法院、法庭或考试和比赛的评审委员会等含义,与原文“明堂”含义相差甚远。由于译者错译,没能“再现”原文,令读者误读原文含义,令原文、译文交流受阻,未能遵循再现、服务和交际的伦理。

(二)模糊

模糊指令读者不明所指的译文,例如: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秦始皇本纪》

——Estos funcionarios, arriesgándose la vida presentan el título respetuoso...

尊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辞源2018:1184)。译者采取直译,若将译文“título respetuoso”回译,则意为“受人尊敬、敬仰的称号”,那么是否功臣或英雄被授予的称号皆可被看作“título respetuoso”?故本文认为此译法与帝后尊号并无直接联系,含义模糊,读者很难理解所指为何。译者虽遵循了再现伦理,但忽略了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效果和翻译的交际目的,未能遵循服务伦理和交际伦理。

(三)语用意义欠额翻译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临时赋予一个语言单位的意义最初就是语用意义(李宗宏 李发睿2014:25)。欠额翻译,是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小于原文的信息量(高圣兵 刘 莺2007:79)。语用意义的欠额翻译指在译文中译者仅表达出了原文的语言意义,而没有表达出其语用意义,如:

——沛公约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史记·项羽本纪》

——Liu Bang alzó una copa para invitar a Xiang Bo y prometió casar a su hija con el hijo de Xiang Bo.

此处“约为婚姻”并非指男女双方定下婚约,诸家对该术语的解释大多为“约定成为儿女亲家”,译者将其译为“Prometer casar a su hija con el hijo”,即译者理解了术语含义,对原文基本含义实现了“再现”,译文读者也可大概读懂事件,此处译者遵循了再现伦理和服务伦理。但刘邦此举实则是對项羽的拉拢,这一语用含义没有译出,作为不了解中国历史的目的语读者,难以读出这一深层含义,原文交际意图略显弱化,该译法需在交际伦理层面有所改善。

(四)文化信息欠额翻译

文化信息的欠额翻译是该译本中礼俗术语翻译的主要问题,多例术语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有不同程度的丧失,例如: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Despúes de cinco días de ayuno, el rey de Qin dispuso en la corte una solemne ceremonia oficial para huésped real y ....

“九宾礼”是我国古代宾礼中最为隆重的礼节,其形式为在朝廷上设立九个傧相,依次传呼使者上殿(韩兆琦2007:260)。在译文中译者将其译为solemne ceremonia oficial para huésped real(接待皇室贵宾的盛大仪式),这种译法虽然表达出了秦王隆重接待蔺相如这一基本含义,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遵从了服务伦理,但没有体现这一仪式的具体形式,全然失去了文化特色,不论是语言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没有“再现”原文,未遵循再现伦理。

此外,“结发”“稽首”“箕踞”“虚左”等术语的文化内涵也均在译文中有不同程度的丧失。例如“臣结发与匈奴战”中“结发”表示成年,男子一般在二十岁成年,开始束发(韩兆琦2007:376),译者译为desde joven(自从年轻的时候), “年轻”涵盖年龄范围较大,意义含糊,且该译法未表达出古时男子成年后的发式特征,未能“再现”原文,“稽首”译为“ponerse de rodillas para saludarla”(跪下问候她),而我国古代跪拜礼有九种,每种跪拜礼姿势均有差别,仅仅译为“跪下”并不能准确译出是哪一种跪拜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译者主要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遵循了服务伦理和规范伦理,注重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而再现伦理和交际伦理则被译者忽视,因此原文许多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涵遭到了流失,导致跨文化交流未能实现。基于此,为解决文化信息缺失这一问题,优化翻译效果,有必要从再现伦理和交际伦理入手,优化礼俗术语的翻译策略。

四、基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本节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框架,将提出礼俗术语的翻译策略,以求优化现有翻译方案。译者应根据不同术语的特点,选择侧重的伦理模式及相应的翻译策略:再现伦理——异化策略;服务和规范伦理-归化策略;交际伦理——介化策略。各伦理模式往往需同时兼顾但各有侧重,因而译者要坚持承诺伦理,发挥主动作用,对各类翻译策略进行调和,力求最佳翻译效果。

(一)再现伦理与“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是指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学、文化特质,保留异国风味,与再现伦理契合,具体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和音译,大致可适用于三种情况:(1)礼俗文化在目的语中有对应词,可直译,比如“斋戒”直接译成ayunar或ayuno;(2)礼俗文化术语的字面构成与其语义相符, 如“避席”意义为“避”和“席”二者意义之和,“离开座位”,故可直译为abandonar sus asientos;(3)某礼俗术语虽然在目的语文化中没有对应,但它的文化概念已在译语环境中广为人知,尤其当意译法译出的译文冗长累赘时,则可直接音译。以上三种翻译方法,既可令目的语读者理解的情况下,又可“再现”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实现两种文化间的交流。

(二)服务和规范伦理与“归化”翻译策略

以上三种情况在中华礼俗术语中并不常见,大多数术语并不适用于上述方法,很难做到原文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均完整“再现”,勉强使用上述方法,则会导致译文过于异质化而生涩难懂。此时译者需做出调整,不能再将再现伦理作为首要驱动力,应考虑到译文可读性,对于文化内涵可轻松地被目的语解释的术语(即术语译成西班牙语后不会过于冗长,易于理解)可采取归化策略,包括意译、解释性翻译等方法,此时译者侧重的是服务伦理和规范伦理,这也是现有译本中译者主要遵循的伦理模式,比如“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一句中,“亢礼”意为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译者译为la mayor cortesía (最高礼节)。秦王地位远高于尉缭,秦王以平等礼节对待他已是高级别待遇。尉缭为秦王献计,秦王以上宾之礼相待,表示对他的重视恩宠,译者的选择恰到好处。

基于此,本文建议将“太牢具”译为solemnes banquetes

con ternera, cordero y cerdo; “结发”可译为desde unos veinte años con pelo atado。但上节中的“九宾礼”“明堂”如果采取解释性翻译的方法,还要“再现”原文文化信息,则译文难免过于冗长,不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针对这类礼俗术语,则需另辟他径,为此本文在交际伦理指导下,建议采取“介化”的翻译策略。

(三)交际伦理与“介化”翻译策略

交际伦理指导译者发挥桥梁作用,充当原文和译文两种文化之间沟通的使者,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另一方的交流受阻,所以译者需要在其中寻找“平衡点”,因此在“异化”和“归化”两个选择发生冲突时,可采取“介化”策略:冯曼将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比作翻译策略,其中“文化相容策略”可视作“介化”(2018:141)。作为翻译策略的“介化”意指不采用源语或译语文化作为译文的主体文化,而是发挥这两种文化之间的互补性,让他们在翻译时实现交往互动,具体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加注、音译加注、音译意译结合等方法。

上述的“九宾礼”“明堂”的翻译问题可通过“介化”策略来解决,“明堂”可用音译加注法,译为Mingtang [el lugar donde el rey realiza solemnes ceremonias como la ofrenda o la recepción de los mensajeros];“九宾礼”可用音译意译注释结合法,译为la solemne ceremonia de Nueve Bin [nueve asistentes llamando a los mensajeros al salón uno por otro],其中注释也可处理成文本外注释,则译文会更加简洁,以此处理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也保证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实现了“双向”沟通。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史记选》西译本中礼俗术语翻译存在的错译、模糊、语用意义和文化信息欠额翻译四项问题,其中文化信息欠额翻译是主要问题,并说明译者主要遵从服务和规范伦理,忽视了再现伦理、交际伦理和承诺伦理。此外,本文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出发,优化礼俗术语的汉西翻译策略,将翻译伦理模式分别结合不同的翻译策略:再现伦理——“异化”、服务和规范伦理-“归化”、交际伦理——“介化”,并指出各模式适用的术语类型。同时译者需坚持承诺伦理,根据术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调整伦理和策略的侧重,以求译文的最佳效果。典籍中的术语翻译不是易事,除了文化差异,对术语本身的认知理解也是一大阻礙,因此需要译者和翻译研究者共同努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素养,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外译质量,令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中国百科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百科大辞典[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西汉)司马迁.史记选[M].安平秋今译.洪弥云,吉叶墨西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杨镇源.翻译伦理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4]冯曼.翻译伦理研究:译者角色伦理与翻译策略选择[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5]何九盈,王宁,董琨.辞源(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6]李宗宏,李发睿.词汇语用学与语言的语用意义之研究[J].外语教学,2014,35(3).

[7]高圣兵,刘莺.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辩证[J]. 外语教学,2007,28(4).

作者简介:

杨莹,女,满族,辽宁铁岭人,大连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202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