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鱼纹为例探讨传统纹饰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2022-04-27曹婕沈莹

今古文创 2022年14期
关键词:应用发展文化传承

曹婕 沈莹

【摘要】 本文以中国传统鱼纹为探讨和研究的着手点,通过对鱼纹的发展历史、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演变形式的分析,并结合现代的设计美学观念对传统鱼纹进行再设计,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中,希望能够探索出弱化中国传统与现代隔阂的最佳方式,将中国传统纹饰更好地运用在现代设计中,使设计在符合现代审美的同时不失民族性与本土性。在此次探讨中从古籍与帛画中提取出鱼纹元素,对造型重新解构,对内涵重新解读,并增添具有原始和现代风格的几何元素,从而设计出两种全新的鱼纹图案和纸胶带,希望以此宣传饱含中国文化的传统纹样,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关键词】 中国传统鱼纹;文化传承;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4-009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4.03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北方工业大学“课程思政-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215051360021XN153)。

鱼纹是我国传统的动物装饰纹样之一,自原始社会起一直使用至今,它不像其他动物元素那样,大多在朝代和文化更迭中或多或少经过“去动物化”(例如辽金时期的“鸡腿瓶”在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相互交流中融合,逐渐演变成宋代的梅瓶),而是一直保持着自身的造型和内涵传承下来,足以证明“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鱼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吉祥福瑞之意,《史记·周本纪》中便有记载:“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故认为周朝之兴有鸟鱼之瑞,鱼成了祥瑞之兆。

一、鱼纹的发展历史及其文化意蕴

(一)鱼纹与生殖崇拜

水是人的生命之源,世界的四大流域成了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产生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黄河流域则是中国文明史的开端。黄河流域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对于生产生活能力不足的原始人类是最好的居住地,这里不仅可以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其带来的水产资源更是保障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大量的鱼镖、鱼钩等捕鱼工具,鱼成为原始人类最常食用的食物之一,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由于原始社会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大自然的认知也十分有限,他们不仅要遭受天灾疾病,还要受到野兽的生存威胁,因此原始人类的存活率远不如现在。人类在与鱼的接触中发现它们的繁殖能力极强、生命力旺盛,并且拥有能够生活在水中的特殊能力,便希望通过对鱼的崇拜使这种能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祈求子孙繁衍、生命绵延,因此鱼的形象成了一种崇拜图案绘制在生产实用器皿上。例如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中的仰韶文化鱼纹彩陶盆,在盆的外壁上绘有相互追逐的游鱼。

(二)鱼纹与神灵崇拜

在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一些鱼骨,这些鱼骨被放置于墓主的头部、手部、脚部、口部等位置,证明当时存在以鱼骨殉葬的习俗且十分普遍。由于鱼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繁殖力,经常被用作氏族公社部落的图腾,鱼慢慢被赋予神性,被当做神来崇拜。新石器时代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证明了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被神化了的鱼神,它被认为是儿童瓮棺的棺盖,属于葬具,将“人面鱼神”绘于棺盖以此来祈祷魂魄的重生与永存,而人面鱼纹图案的顺序排列似乎也包含着生死轮回的观念。

在《山海经·海内南经》曾记载:“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記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谓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在《淮南子·地形训》也曾有记载,“后稷垄在建木西,其人死即复苏,其半为鱼”(《史记》中的颛顼、后稷分别为黄帝之孙和玄孙,在《山海经》中为历史化的神话人物)。因此古代人类认为鱼神具有死而复生的能力,不仅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跨越生死的界限,人可以通过鱼来获得重生和升仙的力量。

通过目前出土的汉墓能够发现,汉代人对长生和升仙尤为看重,他们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亡者可以通过墓葬得以重生或成仙,因此御鱼升仙的题材在汉代的墓葬艺术中到处可见,人们认为“鱼”具有沟通天地的能力。例如陕西定边郝滩1号墓壁画中便出现了一个红衣男子驾驶鱼车去的拜谒西王母的场景。在河南南阳王庄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画面,墓主人驾驭着三条鱼的仙车驶往天界,一个人面鱼身的使者为其引路,以此显示出墓主人的尊贵地位。

(三)鱼纹与宗教崇拜

1.鱼纹与道教

道教的太极图原型为双鱼相交、首尾相连形成的一个圆,一黑一白即为“阴阳鱼”,用鱼的形象构成太极来表现天下万物生生不息。唐朝时期为李氏王朝,唐王室为了树立正统地位、神化李氏,将自己的李姓与道教始祖老子的李姓同等看待,因此极力推崇道教,而鱼作为衔接道教与唐王朝的重要物象也被推崇到一定高度,鱼瓶、鱼符等在唐朝处处可见。

2.鱼纹与佛教

在佛教文化中有“八宝”意为吉庆祥瑞,即宝瓶、宝盖、双鱼、莲花、右旋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也被称为“八吉祥”,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寺院、服饰和绘画中,而作为装饰纹样在陶瓷上使用颇多。佛教文化中的鱼纹采用双鱼形式,代表佛陀的慧眼,象征智慧财富、普照众生。

二、鱼纹的表现形式

(一)几何变形鱼纹

在原始社会中,最初的鱼纹大多具有写实性,源自对大自然的模仿。但此时的写实性并非如现代的写实性绘画那样接近完美,而是通过原始人类对于审美意识的需求和喜好,将一些元素通过增加或删减的处理形成具有原始风格的写实性鱼纹。到了原始社会发展的中期,写实特征慢慢弱化,装饰性因素增强,且具有一定的寓意,鱼纹不再只是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简单排列,在鱼的形体、动作、神态等增加了几何形状的装饰图形,在鱼的头部和身体部位都进行了几何化处理,两条鱼头相对,鱼身左右对称排列,鱼眼为圆形,但身体已经完全写意化,由三角形来抽象表现。

(二)双鱼纹

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中有“好事成双”“双喜临门”等对于“双”的推崇,而且“鱼”同音“余”,意为年年有余的吉祥富足之意,鱼纹逐渐开始向双鱼纹演变,因此双鱼纹也发展了很多形式。

1.同身双鱼纹

此纹样为四鱼交叉、共用鱼身,只有鱼头而无鱼尾,鱼头分别朝向四个方位,鱼鳞由内向外排列整齐,有时会在外部刻有凤鸟图案寓意吉祥。

2.并列双鱼纹

并列对称的双鱼纹形式十分简洁,并无过多装饰纹样,寓意平安富足。

3.对称双鱼纹

此纹样与并列对称双鱼纹相似,双鱼对称作八字磬形排列,意为“吉庆有余”,双鱼中间一般有“君宜子孙”“富贵昌宜”等祝福铭文,常用于铜洗。

4.首尾相逐双鱼纹

双鱼为一阴一阳相互追逐嬉闹,通过旋转对称的方式排列,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如胶似漆、相濡以沫的美好生活。这类双鱼纹的原型为太极图,具有东方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影响至今,表现了和谐之美和生命不息的状态。

(三)三鱼同首纹

三鱼纹常见于唐代陶瓷中。汉唐时期中道教文化最被推崇,在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三”寓意“繁荣”,因此“三”也影响了鱼纹的形式,三鱼纹得以发展。但这个时期并不像新石器时代三鱼并列上下排列的组合,而是以鱼头为中心旋转平均分布,三鱼共用一头,鱼身向外,颇为灵动,蕴含了道教中生命轮回的哲理。

(四)鱼纹与其他纹样的组合

1.鱼莲纹

鱼和莲花是鱼纹组合纹样中最为常见的组合,二者很早就结合使用来表达吉祥之意。鱼莲纹的广泛应用源于生殖崇拜,通过象征手法将其作为延绵子嗣的吉祥纹饰。莲蓬中大量的莲子同鱼一样,皆是“子孙繁衍”“多子多孙”的象征,而且“蓮”同“连”更意为“连年有余”,象征长长久久,因此鱼莲纹大多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之情。鱼莲纹在明清时期最为流行,这一时期图案刻画较为写实却不刻板,基本脱离了宗教内涵成为一类充满生活气息的装饰型图案,展现出大自然的意韵和美学境界,经常用于装饰民间婚嫁的物品等。

2.鱼藻纹

鱼藻纹以鱼为主体,配以水藻、荷花、浮萍和水草等水生植物,多用于瓷器的纹样装饰,宋代就已经应用,但较为简洁朴素,元代鱼藻纹中的鱼以鳜鱼为主,体型较大,到了明清时期构图日益繁复,以鲤鱼为主,开始用红色彩绘鱼纹,配以绿色水草,装饰意味更加浓郁,色彩变得鲜艳明快、雍容华贵,构图变换更为灵活丰富。鱼藻纹中鱼的神态刻画得更加真切,使每条鱼都个性鲜明,极富生机。鱼藻纹中也经常出现鲭鱼、鲌鱼、鲤鱼、鳜鱼,与“清白廉洁”谐音。

3.鱼龙纹

鱼龙纹最早出现在商代,流行于清代,是在传统鱼纹和龙纹基础上的组合。鱼龙互变的民间传说由来已久,《三秦记》中曾记载:“大鱼积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鱼”,而鱼跃龙门也寓意为金榜题名、高升昌盛、平步青云,望子成龙也由此演变而来,也可表达对前途时运的期盼。

三、鱼纹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大幅度增长,带动了文创产品的发展,“故宫”“敦煌博物馆”等一些文创品牌推出的文创产品将优秀传统文化变成人们手中的日用品或工艺品,如胶带、笔、模型等,受到了各年龄段消费者的喜爱。因此,本文将对鱼纹的纹饰再设计应用于文创产品中的和纸胶带,探寻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点。由于本文以鱼纹为主展开研究,故不展示系列产品的其他纹饰。

(一)文鳐鱼

本产品“山川异域”系列(图1)中的文鳐鱼图案(图2)的灵感源于《山海经·西山经》中所描述的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鱼身采用流畅有弧度的曲线以表现飘逸之感,虽有翅膀在天空中翱翔,但仍有宛如游于水中的优美,将鱼尾、鱼鳍的部分用简洁的曲线填充以增强流动感,鱼身的部分采用常见于新石器时代鱼纹中几何形元素来装饰,如三角形、圆圈、圆点等,线面结合,有实有虚,以符合设计美学观念。整个鱼身的颜色使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象征色之一的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用金边将鱼身的红色与背景分开,增强了对比,红金的配色也更具气势。背景在下方配以水纹,展现了鱼行于空的场景,也表现出了文鳐鱼的特点。上方用简洁的云纹和圆圈装饰天空,与下方的水纹形成空间对比,在视觉上不会喧宾夺主,也不会造成大面积留白。背景的颜色用深蓝和白色形成两种视觉感受,使整体设计更为完整。

(二)比翼鱼

本产品“山川异域”系列中的比翼鱼图案(图3)灵感源于汉代马王堆出土的T型帛画中位于最下方的交错鳌鱼。这幅T型帛画原作为招魂的幡旗,属于丧葬艺术,自上而下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因此图中的鳌鱼实则为地府中不安分的鳌鱼,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本文将两条鳌鱼的造型从中提取出来,摒弃了原来的意义并加以改造,赋予其全新的形象和内涵。将原本交错的鱼形改为连体的并列对称,并增加双鱼纹中对于爱情的寄托,因此以“比翼”命名,象征男女之间的伉俪情深、比翼双飞。将鱼纹置于水纹中间寓意鱼水之欢,呼应了比翼鱼的内涵。

四、结语

虽然,在科技时代的快速发展中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在外有各国之间的文化竞争,在内有传统与现代的时代之争,很多人相比之下更加推崇符合时代进程的现代化设计,而传统艺术因无人问津而渐渐消失于公众视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渐平稳,人们意识到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寻找设计灵感,希望能够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更加完美地结合,既能保留精髓,又结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感受。在此次的吉祥鱼纹纹样设计中,本文通过文创产品的形式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展现出来,以增强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来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引发人们的共鸣。

参考文献

[1]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杨华,丁建华.巫山大溪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J].四川文物,2000,(01):9-19.

[3]陈雍.半坡文化彩陶鱼纹的分类系统[J].华夏考古,1993,(03):55-65.

[4]刘东.古陶瓷上的鱼纹装饰[J].东方收藏,2019,(15):50-53.

[5]熊飘逸.先秦鱼文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3.

[6]王嫚.夏商周秦汉时期陶瓷器上鱼纹装饰的特征[J].艺术探索,2007,021(004):16-17

[7]李晓彤.汉画像石中的“鱼车”图像[D].南京:南京大学,2016.

[8]吴晓玲,韩永林.汉画像石中“三鱼同首”图像内涵考析[J].装饰,2009,(01):92-94.

[9]崔璨.汉代鱼纹艺术风格研究[J].大众文艺,2017,000(011):123.

[10]郭晶.唐代双鱼纹饰器物分型[J].戏剧之家,2015,(02):133-136.

[11]游凌志.陶瓷“双鱼纹”文化内涵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8):281-282.

作者简介:

曹婕,女,汉族,北方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

沈莹,女,汉族,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史论与视觉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发展文化传承
充填采矿技术应用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试论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运用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协同作战下数据链联合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