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文化视角下关于民族器乐雅俗之分的思考

2022-04-27张嫒妍王啸冰

音乐生活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雅唢呐器乐

张嫒妍 王啸冰

社会文化影响下,某些特定的仪式形态孕育出了不同的器乐文化,而器乐文化作为器乐发展的一大核心内容影响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历史的长河中,“雅”“俗”之争形成了“雅”“俗”之分,唢呐作为丧葬仪式的代表乐器被视为“俗”;古琴自古便是“文人情怀”的传递者,被视为“雅”;琵琶在历史演变中,经历了由“雅”到“俗”再回“雅”的观念改变,那么到底是否存在“雅俗”之分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本文立足于社会文化影响下的仪式形态,选择了中国传统乐器——唢呐、古琴和琵琶三种传统乐器,探讨形成“雅”“俗”之分的原因,并且提出作者认为的正确“雅”“俗”之分的看法。

(一)社会文化影响下的仪式形态与“雅俗”之辩

现如今仪式感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代名词,日常生活中或是某一节日都要具有仪式感,这时候的仪式是通过某一种行为来让自身产生愉悦感。而在中國的古时期,音乐是被用来表达某一种仪式、场合,如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中,运用某一固定的调性、音高、节奏来表达此时进行的仪式活动,不同的音乐代表了不同的仪式,成为传达音乐讯息的一种手段。

先秦时期,雅俗对立突出体现在雅乐与俗乐的对立上;两汉时期,雅与经学相联系,雅俗之辩被赋予政教意义;魏晋时期,雅俗对立开始获得文化意义,后世雅俗文化的各种因子皆起于其中。[1]

(二)器乐文化

中国传统器乐种类丰富,也造就了我国器乐文化的多样性,在时间长河中逐渐演变。本节以唢呐、古琴、琵琶为例,探讨它们的历史概述与代表的器乐文化。

唢呐(历史发展):唢呐作为一种通过双簧气鸣发生的乐器,成为我国一种为人所熟知的民族管乐器。它是由波斯、阿拉伯等一带地区的国家传入中国,因此唢呐不仅在我国流行还在其他国家作为代表性乐器流传。说到唢呐人们第一想起的便是它的音色,声音宏亮,极具穿透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唢呐传入我国后,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了演绎,其中仪式文化影响下它体现出的民俗性成为最大的特点。正如张振涛所言:“大唢呐一出现,文化记忆就被激活,传统情味就缭绕周边。它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观赏者和聆听者,一套‘家具’连同发出的动静如同每天吃到肚子里当地产的五谷杂粮一样,滋养着当地人的文化体质。”[2]唢呐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在器乐上的表现,通过唢呐声激起人们的民俗记忆。在仪式文化影响下的唢呐,民俗性成为其最大的特点。以苏北地区的丧葬仪式为例,唢呐担任主旋律的任务,其他乐器多为气氛烘托。唢呐吹奏的旋律中反映了人俗文化,当旋律情绪哀切、悲痛、旋律线条绵长、节奏零散不规整时,类似于“哭乐”,表达逝者的年龄未到80岁,是一种哀葬;当唢呐旋律与乐队的节奏配合紧凑、旋律线条短促、音乐情绪高亢时,类似于“喜悦”,表达逝者的年龄在80岁以上,是一种喜葬。由唢呐音色旋律中反映了一种民俗认知,它形成了唢呐的器乐文化,体现了仪式功能中的文化认知作用。

古琴(历史发展):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我国拨弦乐器的代表之一,音色质朴典雅。作为我国本土孕育出的传统乐器,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艺术文化,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从东汉末年开始,以琴著称的“竹林七贤”推动了我国古琴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广陵散》《碣石调幽兰》和《酒狂》等一系列的代表作。明清时期,古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演奏风格的不同出现了多种流派。到了近现代,古琴的发展开始停滞,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古琴是文人雅致的代表,纵观它的历史沿革,文人的一大代表性特征便是会弹奏古琴,被看作是上等阶层人的乐器。乃至如今,古琴一直被看视作是高雅的乐器。

琵琶(历史发展):作为民族弹拨乐器之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其广阔的音域和鲜明的音色为大家所喜爱。[3]东汉刘熙《释名》记载:“枇杷木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此时更名为琵琶后,又出现了多种形制的琵琶,如曲项琵琶(现琵琶前身)、五弦琵琶等。宋元时期,创作了我国第一首琵琶独奏曲《海青拿天鹅》;明清时期,达到琵琶艺术的一个高峰,出现了众多卓越的琵琶演奏家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十面埋伏》;至近代,琵琶的作品多用来表达现实的体裁,表达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出现了以抗日为题材的优秀作品,这为琵琶音乐文化刻上了时代的烙印。纵观琵琶的历史沿革,笔者发现,人们对待琵琶的态度呈两极化,在古时期,琵琶只有在重要宴会仪式上才会出现,而到了民国时期,它成为风尘场所歌女们演唱时的必备乐器。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器乐代表文化,历史成为推动与改变器乐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雅”“俗”之争形成了“雅”“俗”之分。传统思想下,我国乐器被分成了高雅与低俗两类。高雅主要以古琴、古筝、笛和箫为主,而低俗的代表首当其冲便是唢呐、笙、大鼓等。雅俗之分是人主观印象的产物,没有客观的定论,那么产生这样的传统印象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演变的原因

唢呐自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习俗文化上出现率极高的乐器,无论是丧葬仪式还是婚嫁仪式上都有它的身影,而且将唢呐乐队作为仪式的伴奏乐器多出现于民间,被冠以“土”的气息,从而导致了低俗的刻板印象。而古琴自出现就是文人雅致的代表,古人云:“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想要成为君子,抚琴和读书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成为一种文人文化的代表,“君子以琴书自娱”,君子以抚古琴和读圣贤书作为日常娱乐,由此展现出了中国君子、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一种高雅的生活态度。琵琶在历史的演进中,从与古琴并肩代表着文人文化的乐器,进入风尘场地的歌女手中后,人们便开始对琵琶呈现了另外的态度,认为有琵琶出现的地方便是低俗之地,自此琵琶所代表的器乐文化也随之改变。到了近现代,随着对琵琶接触人数的增多,其附带的文化属性从而改变,成为大众器乐文化的代表。

(二)社会审美水平

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音乐所产生的体验差异。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唢呐的“聒噪”带来了嘈杂的体验,他们无法从中听出这“聒噪”背后想要表现出的音乐内涵,只把它作为一种响器看待,无法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而在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唢呐的作品,可以发现其音色背后蕴含的文化意味。在过去没有特定的唢呐曲目,多为演奏者即兴的创作,而民间的一些艺人没有专业的音乐理论基础,无法赋予乐曲深层的含义,只能停留在用简单音乐来渲染简单气氛。

(三)器乐自身音色原因

历史演变作为外部的因素,器乐自身音色便是内部的因素。唢呐,以音色尖锐、声音宏大雄伟、极具穿透力为代表,在听觉上就会给人带来“动”的体验感,这是由其自身造成的,因此在人数众多、场地空旷的情况下,只有唢呐坚挺的音色才能够在这样的场景下支撑,在丧葬婚嫁活动中,这种高分贝的仪式下,也只有唢呐才能成为主奏乐器。

古琴的音色可以归结为:质朴、醇厚,在听觉上产生“静”的体验感,因此它只能出现在人数较少、较为安静的场所,三五文人在亭中作诗,倘若将古琴放在节日庆典上,不具备穿透力的音色恐怕难以在这样的场合下进行演奏。琵琶由于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如揉弦、扫弦等,塑造出“动”“静”皆可的效果,因此它成为双重文化的代表乐器。由此可以看出,器乐自身的音色也为其本身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态度。

(四)主流与非主流

主要表现在接受人群的数量上的普及与非普及、熟知度上的熟悉与陌生。古琴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乐器之一,现如今人们对古琴的接触度较低使它难以成为主流乐器,“物以稀为贵”,形成了高高在上无法触碰的形象,進而附上了“高雅”的文化情怀。“高雅”不是难以接触才叫“高雅”,而是音乐作品传递给人高贵、享受的审美体验便可以称之为“高雅”。所以古琴未来的发展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雅”,通过古琴音乐给人以美的感受,从中理解古琴的雅致文化,进而对自身的思想情操进行熏陶,理解其代表的真正“文人情怀”。

器乐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璀璨宝库,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存在“雅”“俗”之分,非要将两者对立那恐怕就是“人为”造成的。对待器乐音乐的不尊重、不发扬、不保护,造成了器乐文化的停滞不前甚至逐渐消失,那么难免会“俗”了。总有些人认为,中国的传统器乐只能演“古”,延续着古音乐文化,那样才能是“雅”,笔者并不赞同这样的看法。艺术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它可以通过艺术表演与作品来反映时代、精神、思想及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艺术风格是由艺术家主观因素与艺术表演、作品所处时代条件等客观因素相统一而形成的。[4]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易被当今年轻一代所接受,再通过自身进行创新型转化以及与新音乐相结合使其具有多元性,进而才能更适合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环境下继续生存与发展。此外,将乐器作为商业化的工具,带着随意、不尊重的态度进行演出时,产生出来的音乐作品都是“俗”的,通过音乐来传递内心的情绪是其一个重要功能,而心中无乐产生的只能被称为“声音”而不是“音乐”。因此,“雅”“俗”之分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想要消除这样的偏见必须自我提升,以尊重、自豪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器乐文化。

[1]张国风:《雅俗之辨与〈儒林外史〉的隐性评价体系》,《河北学刊》2016年第5期,第84-89页。

[2]张振涛:《一支唢呐,一种文化的象征》,《交响》2010年第1期,第5页。

[3]石金语、王燕平:《数字化时代民族音乐的传播研究——以民族乐器琵琶为例》,《音乐生活》2021年第7期,第45页。

[4]胡亮:《京杭大运河文化变迁与昆笛的发展流变》,《音乐生活》2021年第2期,第116页。

张嫒妍 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王啸冰 扬州大学教授,一级作曲

猜你喜欢

高雅唢呐器乐
又听唢呐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文化惠民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完美 品味高雅
唢呐(短篇小说)
谈唢呐演奏中不同气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