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2022-04-27吴海洋
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合唱与指挥”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不仅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合唱与指挥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协调能力、表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鉴于此,本文对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现状与策略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合唱与指挥”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具备一定演唱和指挥合唱作品的能力,为其日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合成与指挥”课程特点包括:综合性、全面性、系统性,即课程中的知识点较多,知识面很广,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一)重视程度不够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无论是各大高校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均不高,对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1]。具体表现在,其一,对教学开展的不重视,例如课时较少、教学内容不够规范、教学方法过于枯燥落后等,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果;其二,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在音乐学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合唱曲目的练习属于实践范畴,但“合唱与指挥”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视的不够,导致“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过于重视基本发声技巧、音色、音量与情感表达方式的教学,而忽视了关于合唱与指挥技巧方面的训练与实践,导致“合唱与指挥”课程效果不佳。
(二)教学安排存在偏差
一方面,课程设置存在偏差。“合唱与指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一定课时量的积累,然而目前我国各大普通高校在“合唱与指挥”课程的课时安排上不够合理,课时比较少,难以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求,存在专业性有余、教育性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存在偏差,缺乏实用性。“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通常依据教材内容而展开,而目前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材内容不合理,合唱曲目多,缺乏理论指导,换言之合唱歌曲占据了教材的大篇幅内容,而合唱与指挥的理论性知识所占篇幅非常少。这种情况下,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很容易导致忽视实践的指导理论这一问题。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按照曲目进行练习,忽略了在实践中形成的合唱理论教学,这就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有效应用于实践,实用性较差。
(三)教學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落后也是目前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表现在,首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大部分一线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观念,在课程教学中依然采用“师主生从”型的教学方式,未能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与长远发展均极为不利[2]。其次,作为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合唱与指挥”以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与指挥能力为最终目标,这就意味着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好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实践学习空间,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然而实际上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当中。最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未能选择与“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足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将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相结合,实现教学的横纵向扩展。然而,国内高校在“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中,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明显不足,未能发挥出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高校未能很好地将线上学习通平台应用与传统的合唱指挥教学相结合。其中部分是独立研究超星学习通在教学中的应用,部分是研究传统的合唱实践教学,但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未能与传统合唱指挥课的面授模式进行有效的结合。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合唱指挥的混合式教学方面研究程度不够,已经成为“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普通院校的“合唱与指挥”教学活动,可以为音乐专业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与机会,而且“合唱与指挥”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其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因此,通过提高“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质量,可以让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通过肢体语言完成对音乐形象艺术的阐述。同时,提高“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专业知识形成更加全面、立体的认知,这对于提升学生表演能力大有益处。
(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音乐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定要求,而“合唱与指挥”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与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诉求相符。为提高“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质量,必须要积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布置课堂学习任务,还应通过组织课外歌唱比赛、红歌会、社区合唱服务、文艺晚会等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平台,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表现,得到大家的认可与鼓励,就必须针对演艺活动进行良好的组织与实施,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显著得到提升。
(三)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合唱与指挥”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集体参与,要求学生齐心协力完成合唱任务。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协作配合能力显著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齐心协力、团结协作,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协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3]。通常情况下,普通高校在开展“合唱与指挥”教学活动过程中,均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协同合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以提高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一)提高重视程度
首先,要提高校方对“合唱与指挥”课程的重视程度,为“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客观环境与思想环境,将“合唱与指挥”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增加课时,提高课时比例。其次,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加强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学安排的合理性
一方面,明确课程设置。合唱与指挥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过程,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才能掌握合唱与指挥专业方面的知识。所以,必须要提高“合唱与指挥”课程设置安排的合理性。例如,明确合唱与指挥的先后教学顺序,在确保学生掌握了足够的合唱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指挥方面知识的教学。再如,合唱与指挥的课程要分别进行,之后还要进行整体性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合唱与指挥是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合唱与指挥”的基本教学理论为先导,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例如校园实践、课堂实践、社会实践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以自身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清自身在教学中承担的引导作用,端正教学态度,构建“以生为主、以学定教”的教育模式,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将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并且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提升自我的机会。最后,教师应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通过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全面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四)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要利用好超星学习通这一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超星学习通,提高学习效率,拓展课程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增加学生的学习黏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普通高校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现状的基礎上,以超星学习通为依托,对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和探索,初步建立一个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共享教学平台。其次,整合线上线下的优势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提高运用信息化设备和资源的能力,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合唱与指挥”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及职业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普通高校在音乐专业方面的投入,要略逊于专业音乐院校。所以,对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而言,“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显得更加重要。通过本文研究,提出可以从提高重视程度、提高教学安排的合理性、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师资水平等策略,提高“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效果。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XJG—20—24—8)的阶段性成果。
[1] 陈志阳:《简析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实践》,《东京文学》2019年第11期,第170-171页。
[2] 杨清强 :《浅析合唱指挥中的艺术表现力及其提升策略》,《音乐生活》 2021年第5期,第90-92页。
[3] 陈洁心:《民办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析——以安阳学院为例》,《戏剧之家》2020年第21期,第3页。
吴海洋 江西科技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