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播与活化研究
2022-04-27吴梦牵崔朝阳
吴梦牵 崔朝阳
【摘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非遗面临着断代、失传的危机。但与此同时,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提供了新途径。本文针对融媒体时代非遗的传承和活化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媒体时代;艺术;传承与活化;木版年画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4-007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4.024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薪火相传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如何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的精华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让昔日辉煌的非遗技艺重现光彩,成了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重要问题。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构图饱满,题材内容丰富,具有多子多福,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岁岁平安等诸多祥瑞寓意,一些画面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既能美化环境,又有一定教育意义,受到大众热烈追捧。“朱仙镇木版年画”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年后,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又于2019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单。由于其制作过程烦琐,技艺考究,原材料昂贵,制作耗资大,造型风格跟不上时代审美等原因,逐渐淡出市场,木版年画技艺出现缺乏市场,后继无人的濒危局面。
本文以木版年画的保护和传承为例,就如何满足非遗传承的现实需要,怎样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对策。
一、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及艺术特色
(一)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
木版年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木版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最早的门神雏形出自汉代,后经唐代佛经版画和雕版技术的成熟发展,至宋代木版年画已经发展的十分繁荣。道光年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中正式提出“年画”一词,定义年画为“木板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1]发展至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迎来鼎盛时期。[1]清朝末年,列强入侵,民不聊生,与此同时,西方石印画开始传入我国,木版年画产品滞销情况十分严重。“七七事变”后,日军四处横行烧杀,年画作坊为了维持生计,只能以过去的年画为粉本,拼凑画面,维持生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大部分年画内容已基本停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關怀和支持下,木版年画才有机会重获新生并得以发展。
(二)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与地域风格差异
木版年画是民间的美术,生在民间,长在民间,有句老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各地习俗的差异性,与其对应的民间美术的风格也会存在区别,随着时间的沉淀,各类年画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特征以及风格。年画中的南北差异化表现得十分明显,由于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各地域人们对于色彩和造型的审美趣味也大不相同。北方水资源相对匮乏,风沙大,色彩特征以重色调为主,造型洒脱犀利;反之水资源丰富,生活环境湿润的南方,色彩风格就更加明快丰富,造型也更加清秀淡雅。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河南朱仙镇木板年画为例,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其中的差异。[2]
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生于江南水乡姑苏城,其题材内容大多为迎福纳祥、世俗生活、戏文故事、仕女娃娃、风景山水等。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以雕版印刷套色为主,再使用手绘敷彩,色彩以桃红、大红、黄绿以及淡墨为主,善用粉红、粉绿、灰等主色,技法上运用阳刻套色。桃花坞木板年画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精巧细腻,后来受西洋画影响,其构图和造型有着明显的透视关系,讲究虚实明暗,具有明显的写实趣味,常用紫红色为主色调表现出欢乐的气氛,灵动活泼、精致秀丽、清雅素雅。
杨柳青地区毗邻北京,其题材的选取多来源于戏曲故事、时事风俗、山花水鸟等。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至今完整保留了刻、印、绘、裱的传统工艺。采用先印制刻板再手绘敷彩的手法,画风工整,偏于工笔重彩,在画面的呈现上,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构图丰满、形象生动、硬朗的木刻线条与柔美的彩绘线条相辅相成,两者相得益彰,色彩上多用粉紫、橙、绿等颜色,艳丽富贵、干净明快、具有浓郁的宫廷画特征,极具装饰趣味。
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木板年画是木板年画的鼻祖,其创作选材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制作工艺主要为木刻雕版印刷,多色套印。朱仙镇木板年画构图饱满紧凑,造型丰满粗壮,线条苍劲古拙,洒脱犀利,充满流利的刀制感,色彩新鲜饱满、浓厚艳丽,喜用黑色、红色、绿色,善用紫色。画面将中原地区劳动人民的质朴、硬朗的精神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3]
总的来说,各地区木板年画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极富民族文化个性的独特风格。其题材选取的不同,色彩审美的差异,造型手法的区别等等,使各地区的木板年画具有强烈的视觉识别性。
二、融媒体时代非遗木板年画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木板年画凝聚着一代代工匠艺人的智慧结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进入融媒体时代,木板年画的发展陷入了瓶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
第一,木板年画的取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导致受众面单一,无法满足新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的木板年画内容多为传统内容,其观赏和消费群体多为中老年人,年轻受众寥寥无几。[4]当今时代媒体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人们可以接收到大量新颖有趣的内容,而与之相比,传统的木板年画显得呆板枯燥,索然无味,人们对木板年画的兴趣低,不会花时间去了解并为其买单,木板年画在信息多元化的传媒环境下逐渐失去了声音。
第二,木板年画的传播方式单一,没有发挥出融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在融媒体时代,影视剧,网络短视频,线上社交平台等等都是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许多人们为了便利更愿意选择线上了解信息,线上购物消费。然而,木板年画还是以线下传播和销售为主,传播的范围太小,扩散的渠道狭窄,因此遗漏了很多客源。
第三,缺乏继承人。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人忙于生计,背井离乡去往大城市谋求发展,愿意继承木板年画技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大量传统民间美术的技艺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基层文化部门又由于资金匮乏,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以至于木板年画的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三、融媒体时代非遗木板年画的保护与活化策略
(一)坚持高质量内容,加强内容创新,与时俱进
在融媒体时代,人们面对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信息,对于优质新颖内容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创新是年画谋生和发展的唯一选择,作品义正画美是创作的根本法则。年画作品创作反映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创作前应该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历史文化,细微观察,体会生活,丰富积累。除此之外,为做到与时俱进,创作者应当知晓当代社会群众的审美标准和社会风尚,考虑当下时代的民俗民风,从中获取灵感,丰富内涵,选取最契合主题的内容,参照现实,对收集的形象素材进行加工和处理,最后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现,努力做到画中有意,有故事,形成优质的传播内容。工匠们要在延续木板年画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推动木板年画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旧版的保护、翻新、改进、再创作等手法推陈出新。
(二)开辟传播路径,提高传播效率
当前社会迎来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的普及,大数据平台的出现,自媒体的兴起,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戰。我们要紧跟互联网时代潮流,采取有效的传播方式,实现受众更加精确,信息到达率更高的高效传播。比如建立一个团队运营自媒体账号,团队人员先将木板年画相关的资源进行整理,再基于当下流行趋势进行创意创新,随后发布到新媒体平台,让其他人作为传承的主体,利用现代媒体将这些资源传播出去,借助互联网的快速传承特性,实现真正地非遗资源共享。例如“非遗来了”抖音号,该账号以“寻找非遗传人,发现非遗之美”为宗旨,拍摄了大量的非遗体验、教学、展示、表演等相关内容,推出的系列短视频点赞量累计超过468万次,粉丝数量接近160万。通过短视频传播这一途径,促使了许多对民间文化感兴趣的人们的积极互动,取得了一定的流量效果和口碑,达到了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审美性的和谐呈现,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5]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外包,开拓市场
各地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的民间美术资源,实施计划性地开发,发掘并创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产品,还可以在标志性旅游景点建立民间非遗艺术博物馆或展览厅,将民间非遗艺术产品与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此举不仅可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能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使旅游参观集观赏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更加高效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一举多得。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条件提高,民间美术的原材选择更加广泛,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要积极挖掘现下流行的艺术产品类型、样式,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打开审美市场。举例来说,故宫将古建筑和纸胶带、布偶、拼图模型,帆布挎包相结合,这些实用而颇具观赏性的产品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再比如,当代不少年轻人喜欢玩游戏,之前王者荣耀上市的敦煌飞天的皮肤引来许多手游迷的购买,更是在短视频、App和微博等平台掀起了一阵“敦煌文化”浪潮。2017年央视为戏曲春晚定制的“咿呀与哇呀呀”表情包,将戏曲与表情包相结合,圈粉了许多人。[6]这些畅销产品都是创新的体现。木板年画也可以效仿这些成功案例,现在许多人有着收藏的爱好,人们逢年过节馈赠亲友也需要伴手礼,木板年画寓意吉祥,是不二的选择,创作者们可以通过增加产品包装样式,拓展多种包装风格,将木板年画与包装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在包装盒中附上关于木板年画的介绍,配合新型的网络销售模式打出市场。社会不断发展,产品推陈出新,突出时代特色的非遗美术产品多多益善才能保证其活力和热度。
(四)注重人才培养,促进非遗传承
非遗的保护工作的关键就是培养新一代的继承人,融媒体时代对新一代继承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传承人要有敏锐的信息洞察力,更高的眼界,更丰富的创造力,具有灵活运用传播平台扩大非遗影响力的能力,故此,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就是培养新一代的继承人。
近几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强,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利环境。通过将非遗融入青年学生的美术教育中,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采取 “文教结合”的方式,让长期被大众冷落、忽视的本土民间文化资源进入课堂,学生们能够以更近地距离接触传统文化,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培养继承人奠定基础,改善和克服非遗技艺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情况。另一方面,有了老师的讲解和带领,学生更容易理解在民间美术中所蕴含的深邃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提高爱国情怀。
四、结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板年画在融媒体时代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困境。融媒体时代的形成为木板年画的传播和活化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为非遗保护工作创造了条件。基于此,相关部门应该把握住融媒体时代趋势,坚持高质量内容,加强内容创新,与时俱进;开辟新传播路径,提高传播效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外包,开拓市场;注重人才培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张子可.解读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语言艺术[J].大众文艺,2017,(24):94-95.
[2]张会峰.中国传统木版年画装饰色彩初探[J].美术大观,2010,(04):190.
[3]王美红.杨家埠木版年画视觉语言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7.
[4]金美琳.融媒体时代非遗岫岩皮影戏保护策略研究[J].参花.2021,(11):42-43.
[5]王琦.闫新李.非遗节目的融媒体传播实践研究——以《非遗在行动》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1):108-110.
[6]玉海素.新时代背景下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设计艺术研究,2019,(6):17-20.
作者介绍:
吴梦牵,第一作者,女,武汉工程大学动画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动画。
崔朝阳,通讯作者,男,武汉工程大学动画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