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排闼而来,且潜心耕耘吧(节选)
2022-04-27关铭闻
关铭闻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五项举措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六个方面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多措并举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021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站在“十八连丰”的新起点,中国始终怀着这样的清醒:虽然丰稔连连,但是,粮食生产,须臾不能放松!
(一)
粮食,是全球博弈的杀手锏。
粮食生产“十八连丰”带来粮稳国安的自信。需要注意的是,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粮食生产的“硬件”与“软件”、“长板”与“短板”,必须放在全球竞合的格局下丈量——中国,只有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只有世界6%的淡水,是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中国,粮食年进口量已超过1.5亿吨,占年产量的两成以上,进口粮供养人数接近美国的总人口。
那么,問题旋踵而至:一旦全球供应链出现危机,靠什么来养活这两到三亿人?
时空坐标下,“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判断,何其用心良苦,何等深谋远虑。靠别人吃饭,容易被卡脖子;端自己饭碗,才能挺直腰杆!
(二)
将丰收的力量藏在大地深处。让科技的冲劲带着种子破土。
藏粮于地的前提是,藏粮有地。面对建设用地挤占耕地面积,耕地红线已经退无可退的紧迫情势,我们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实现增减挂钩、落实占补平衡,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
藏粮于地的重点是,藏粮沃地。面对黑土地退化、土壤酸化、耕地盐碱化这些地力下降的严峻考验,我们推广保护性耕作、创新生态改良技术,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从容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让“山荒聊可田”变为“地力常新壮”。黑土地,重新冒出了“油花儿”!
植物没有土壤不能生长,但如果播下的是“跳蚤”,断然不可能收获“龙种”。
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我国在“一粒种子”问题上下足功夫。“一花一天堂”,一粒种子则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今天,我国的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6%以上、对粮食增长贡献率超过45%,水稻、小麦、大豆全部使用自主品种。中国碗装上了中国粮,中国粮用上了中国种。
良种离不开良法。从“大水大肥”到测土配方,从“二牛抬杠”到卫星治虫,从“靠天吃饭”到“靠云稼穑”……我国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织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达71%。手敲键盘种良田,稻花香里说丰年,这是怎样一幅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盛景。
地与技,“藏”的是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藏”的是岁稔年丰、仓廪可期,“藏”的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永动力。
脚踩厚土,身怀绝技,定能夯实丰收底气、定能守住大国粮仓、定能立于时代潮头。
(三)
新百年征程铺展在前,对粮食安全,我们有自信、有经验,更要有对新形势的应变之策、有对新挑战的化解之道。
藏粮于地,就要把握“地”的形势:
中国,依然处于现代化的爬坡阶段,依然面临城镇化任务。连接起城乡的桥梁、延伸到村口的公路、矗立在城郊的座座新楼,能带来现代生活,也会进一步挤占传统耕地。
对此,必须有“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定力。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牢牢守住一年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唯有此,才能牢牢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藏粮于技,就要突破“技”的瓶颈:
农业“芯片”面临着“卡脖子”风险:有的种子“进口的按粒卖、国产的论斤卖”;部分粮食单产量低:我国玉米等作物平均单产量仍与美国有相当差距;农技推广链条不长:一些地方,还很难让观念扎根人心、让技术“长”进泥土……
对此,须推进种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农业核心技术公共工程,让“揭榜挂帅”激发研发活力、让“部省联动”理顺创新制度、让“田保姆”“铁把式”“金扁担”加快推广普及。良种、良法多管齐下,方能托举起“粮安”。
藏粮离不开人,更应激发出人的主体力量:
几十年来,正是因为由农业科学家、农业科技工作者、科技特派员、新型职业农民组成的队伍迅速在中华大地上壮大,让智能农机取代了“人扛牛拉”,让测土施肥取代了“大水大肥”,让育种除害的“国之重器”取代了“一把尺子一杆秤”的“科研”,才最终孕育出“十八连丰”的成果,才铸就了粮安天下的壮举。
“十九连丰”“二十连丰”“三十连丰”……这一切,终要凭借人的素质;“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这一切,终要依靠人的作为。
雨水已过,那春,唱着跳着排闼而来。新绿正拂塞北江南,新的希望正悄然萌发,新的丰收正在生根发芽,朋友,且潜心耕耘吧。
只要在春天里洒下汗水,未来的日子,何愁不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