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仪式育人的本质要义与实践路径摭探
2022-04-27沈丹
沈丹
摘 要:仪式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结合新时代网络空间和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研究新时代网络仪式育人的本质要义与实践路径有其重要意义。从本质上来说,网络仪式育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仪式情境中实现价值认 同,网络仪式的虚拟在场和现实仪式的亲身在场在仪式的发生机制上具有同质性。以实现价值认同为目的,从价值识别、主体共鸣、情绪强化和价值内化四个维度构建网络仪式育人的实践路径,能够有效提升网络仪式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仪式育人;网络空间;虚拟在场;价值认同;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0-0007-03
仪式是一种文化的载体,网络情境、参与形式、互动符号、情感共鸣、思想共识等构成仪式的基本要素。仪式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当 前仪式育人的实践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随着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理解和论证仪式育人在网络空间内建构与实践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几个方面研究新时代网络仪式育人的本质要义与实践路径。
一、时代诉求:网络仪式育人的前提阐释
从人类早期的特定宗教仪式到现代社会的纪念仪式、通过仪式和欢庆仪式,仪式始终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而存在。借助社会文化所赋予的意义和价值,仪式在不同社会场景的转换间和在不同社会角色扮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仪式作为一种融合了过程实践性、话语综合性、内容生动性的表达方式,不仅具有教育、引导、强化和惩戒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在思想引领、身份认同、情感体验、凝聚精神和表达叙事等方面的功能和意义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家、社会和学校应当积极倡导,举行各种必要的仪式活动。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带领人们稳步进入互联网新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网络安全和网络治理等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网络技术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互联网的空间虚拟性、开放平等性、多元交互性、生动丰富性让人们主动将互联网作为收集信息、发表观点、展现自我、表达情感、生活娱乐的新渠道和新平台,网络空间已成为广大“网络原住民”的精神家园。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网络空间的多元交互特点为仪式育人打破 时空限制,实现在网络空间内的建构奠定了基础。青年大学生不仅是我国网民的主要群体,也是受到 互联网影响最深刻的群体。从网民对在线教育的需 求来看,仪式育人在网络空间内的建构符合网民的 需求和期待。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多元交互的拟实空 间和自由开放的表达场域,如果能够实现“互联网”与“仪式育人”的有机结合,则网络仪式育人将成为 新时代思政育人的新渠道和新载体。
二、价值认同:网络仪式育人的本质要义
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仪式的形成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即参与者“身体共在”同一场所、具有排他性的边界、关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并因此有着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学校的仪式育人以创设仪式情境为基础,通过师生个体之间的对话和仪式互动符号的构建,激发起仪式参与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个体间情感的共鸣,从而达成思想的共识和群体凝聚力的增强。在现实空间中,实践表明,学校的日常仪式活动能够符合构成互动仪式的基本要素,比如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课堂仪式、升旗仪式、优秀学生表彰大会、班会仪式等。成功的互动仪式能够达到感染人、吸引人的效果,促进仪式参与者的成长和发展。
根据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仪式的构建应满足“亲身在场”“界限性”“共同关注”三个基本要求。那么,网络仪式育人是否可能?这取决于两个核心的问题的辨析,一是网络仪式的虚拟在场能否代替现实仪式的亲身出场,二是仪式育人的本质要义在网络仪式中能否实现。
从实践来看,网络仪式的虚拟在场和现实仪式的亲身在场在发生机制上具有同质性。无论是现实仪式还是网络仪式,都是通过情境建构、情绪渲染、情节推进的方式来实现情绪上的共情和情感上的共鸣。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在网络空间内建立仪式具有可行性,甚至通过高级的多媒体设备,网络仪式渲染出来的效果比在现场感受更好,更富感染力。同时,仪式育人目标的实现以仪式参与者的价值认同为基础。无论是现实空间中的仪式还是虚拟空间中的网络仪式,其本质要义都是为了借助一定的符号和仪式的形式,引发参与者的共情,實现参与者的价值 认同。网络仪式育人能够实现对育人过程的有效控制,充分整合仪式育人的教育资源,打破现实空间 中仪式育人的时空限制,拓展仪式育人的面向群体,成为现实仪式育人的有力补充。
网络仪式育人的本质要义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仪式构建的情境中实现价值认同。无论是在现实空间还是网络空间中,仪式育人的本质要义和发生机制有其一致性。对于教育者来说,将受教育者组织在一起,通过环境氛围的渲染和特定的仪式行为使其沉浸到仪式的情境中,能够激起受教育者情感的共鸣,有必要时重复的仪式行为和仪式符号能让受教育者在情感和认知上达到一致,从而实现价值观的认同和记忆。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表彰仪式、最美杭州人评选等,作为普通群众,都是通过网 络仪式的方式参与的,这种仪式对榜样人物的肯定激励着广大群众向榜样人物学习。网络仪式育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展了仪式育人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网络仪式可以录制下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播放,另一方面网络仪式打破了仪式现场实景空间的有限性,通过网络的方式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网络仪式之中。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仪式情境、参与形式、互动符号、情感共鸣、思想共识等能够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和期待,同时又能够启迪思维,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比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等重大事件、活动和庆典,广大群众往往是通过网络仪式的形式参与其中的。无论是现实的仪式还是网络仪式,仪式育人的过程就是一个实现价值认同的过程,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网络仪式育人让仪式育人的思想政治功能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增强了仪式育人的实效性。
三、價值内化:网络仪式育人的实践路径
仪式育人就是在价值认同的共同目标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仪式活动的过程,在集体互动的行为中产生共鸣,从而使仪式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价值观的过程。仪式育人的实践逻辑在网络空间中同样具有可行性,也就是说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建构具有相对边界的情境和场域,并在其中开展仪式教育活动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网络仪式育人的基本程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融入个人生活的仪式行动,通过仪式符号将公共价值与个人生活相联系,为发挥仪式育人的作用奠定基础。二是仪式行动的公共化。当仪式行动的互动行为在网络空间特定的情境和场域中持续发生,仪式参与者产生持续的情感体验。仪式行动的公共化就是仪式参与者将这种情感体验在网络上公之于众,形成与其他参与者的分享互动。三是网络仪式的形成。当组成互动仪式的各要素按照仪式发生机制有效运行,仪式参与者的共同关注和情感共鸣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仪式参与者作为群体的组成部分会产生对群体和个人身份的认同,产生具有群体倾向性和维护群体利益的情感,代表集体认同的仪式符号也会应运而生。在网络空间建构的虚拟场域中,网络仪式具有育人的实效性。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点赞、评论、转发等网络互动方式替代了现实空间中面对面的互动,构成了网络空间中的仪式互动链条。
网络空间中仪式的建构和实践,能够为现实的教育活动提供有力的补充,从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在网络互动的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信念的形成和价值认同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仪式教育的发生机制。网络仪式育人的实践从发生机制来说,表现为价值识别、主体共鸣、情绪强化和价值内化。
首先,价值识别是网络仪式育人的基础。教育者在设定网络仪式之前要确定仪式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明确是实现仪式育人价值认同的保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网友被称为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的“云监工”,这个仪式活动的核心价值是爱国主义教育。一些网络行为主体自称“在线云监工”“网络包工头”,通过网络互动无意识地产生了共同的情感能量。网友们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场云直播蕴含的教育内涵,只是出于对疫情防控的关注或者只是为了与朋友产生互动,但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对国家强大基建能力的敬佩和自豪。
其次,主体共鸣是网络仪式育人的催化剂。一般来说,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陌生人社会,自媒体作为连接人与人的纽带构筑起了一个个网络上的熟人空间。熟人空间中的个体具有更紧密的人际关系和信任感,通过集体互动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2021年以来,全国很多高校的青年学子为献礼建党百年,纷纷发起以“唱支赞歌给党听”“青春心向党”“唱响红歌·礼赞百年”为主题的网络拉歌活动。各高校可以称之为网络上的熟人群体,熟人群体通过互动传递、点赞、评论和转发的形式,营造网络拉歌的仪式氛围,激发参与者全身心投入体验仪式所蕴含的爱国爱党之情感,从而实现对爱国主义价值的认同。
再次,情绪强化是网络仪式育人的强化剂。仪式教育的作用还在于在传播的过程中互动行为的重复和仪式氛围的营造对参与主体情绪的强化,从而放大仪式对实现价值认同的效力。通过网络传播,主体间会产生情绪的相互感染和循环放大,加速共同情绪能量的形成,从而提高主体对价值的认同程度。2019年,香港地区发生极端暴力行为,有暴徒拆下某建筑物前悬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并扔入海中。随后,数十名爱国爱港人士自发来此,将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央视新闻新媒体在新浪微博发起“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的话题讨论,10天时间话题阅读量超过50亿人次,单条微博转发超过1000万。在这场网络互动仪式参与过程中,当个体的仪式行为在网络上广泛响应并成为群体中主体间的互动行动时,个体会在群体中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交互感染和群体间的循环传递,增强仪式情感的感染力度,以及对活动中爱国主义情感的认同度。仪式的情绪强化功能,是仪式教育的优势所在,网络空间高效多元的传播方式为仪式情感的快速传递和不断强化提供了便捷,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提升。
最后,价值内化是网络仪式育人的旨归。仪式价值内化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主体在仪式的渲染下主动表达对仪式流程、规范及其价值的认同;二是主体主动参与仪式的互动行为并成为仪式程序及其价值观念的传播者。仪式教育通过价值识别、共鸣、强化与内化,循序推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比如202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云宣讲”活动,作为一场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宣讲,在全国各高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合声共振,让青年理论宣讲在抗击疫情中发挥更大的力量。一些参与过线上宣讲活动的同学,也会自发地在自己的网络朋友圈展示自己参与线上宣讲的过程和感受,表达个人的爱国情怀。可以说,“云宣讲”活动将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的价值教育真正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让爱国和担当成为青年日常生活的常态思维,这也正是网络仪式育人实现参与者价值内化的最佳体现。
参考文献:
[1]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王爱祥,王阳.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8(07).
Exploration of the Essence and Practical Path of Network Ritu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en Da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Abstract: Ritu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yberspace and you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essential meaning and practical path of network ritu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n essence, network ritual education is the realization of value identity between educators and educatees in the ritual situation. The virtual presence of network ritual and the personal presence of real ritual are homogeneous in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ritual. For the purpose of realizing value identity,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network ritual education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value identification, subject resonance, emotional strengthening and value internaliz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network ritual education.
Key words: ritual education; cyberspace; virtual presence; value identifi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