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画山水画构图审美特征的研究

2022-04-26张巍

河北画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国画技法山水画

张巍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构图是指一幅画的章法或布局。构图的主要要素包括主次、呼应、虚实、开合、聚散、疏密等,同时画面的构图形式与景别形式多样化。要想放大作品的感性美和理性美,还需从视觉和心理等角度出发,深入了解构图的审美特征,掌握作品的构图原则和方法,充分发挥构图在增加作品灵韵和人格化特征等方面的作用价值。

一、影响国画山水画构图表现的因素

国画山水画的构图表现,直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客观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创作者在作品绘画中要想表达山水等元素的自然状态,通常不会过度强调对写实元素的把握,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抽象灵韵的表现。创作者对构图技法的运用,通过客观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处理,促使作品的画面更加和谐与自然。创作者对作品的艺术处理,赋予山水等景观元素的人格化特点,突出人与自然间的密切关联,赋予作品更多的灵性和生机。从主观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国画山水画的构图表现直接受创作者认知和审美水平的影响。对于国画山水画的创作,注重自身情感的抒发。因此,在作品的鉴赏中,能够切实感受到创作者的内心审美层次和艺术修养。不同的画家在生活状态和内心活动及艺术环境熏陶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对构图表现形式的运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北派画家的性格豪迈,在绘画巍峨山色时,通常采取视野辽阔的全景式布局的构图方法,力求突显出山势的巍峨,有下瞰穷谷与上突巍峰的构图气势。而北派画家的性格细腻,注重景观细节和局部美的呈现,通常采取特写式构图的方法,注重某一景观特征的详细刻画。不同构图方式的美学价值也多有不同,全景式构图以雄伟和辽阔及崇高取胜,而特写式构图以秀丽和工致及优美取胜,各有千秋。

二、国画山水画构图的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一)纵横与开合

国画山水画的纵横交错的变化,体现在一纵一横,交错有力;高峰横云,江边电塔,奇松横波,悬壁栈道等方面。纵横交错促使画面的动态性更强,打破了画面的呆板感。国画山水画的构图描绘,由于视域相对广阔,注重细节的刻画,促使画面的纵横感突出。如北宋的国画山水画作品,通常采取全景式构图方法,描绘北方山势的巍峨,山势大开大合,画面构图以纵深为主,整体画面大气磅礴。如南宋的国画山水画作品,通常采取特写式或截取式构图方法,低矮连绵的山峦较多,山势小开小合,画面纵横有矩,受南方地势和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构图的和谐性和生命力更强。

从开合的构图技法入手分析,“开”是指铺开画中景物,而“合”是指收拢画面的阵势,为了防止景开得乱散,需聚集过散的点,再突出主体,使其集中。国画山水画的构图,需做到整体和局部的开合,常见的开合式包括远景、中景开,近景合;近景、中景开,远景合等。但要注意合处不能描绘得过碎,避免出现画面分散的情况。藏露开合构图是指通过对创作元素大小和远近的透视经营,显露或隐藏、闭合或遮开画面中的细节,放大画面景物的隐约幽邃景象,为观者留下无限的遐想。藏露开合构图的方法,使得山水间若即若离与相依相衬,和谐统一和幽深恬静的视觉感受明显,隐居世外和淡泊名利的意蕴突出。实际上,“开”是制造矛盾,“合”是统一矛盾,大开合内包含了小开合。矛盾制造需要注重统一和尖锐的兼具,突出画面的气势和艺术感染力。但国画山水画的构图,还需要注意取势避免平与重点的突出。如齐白石的《松鼠葡萄》作品,沿上至下铺开的葡萄,决定了画面的走势和起笔,起笔之处即是“开”。藤条向下方微上扬,有收的感受,松鼠犹如结尾的句号,收住了画面的走势,将其称之为“合”。画面中贯穿全局的大开合与诸多小开合等元素密切结合,小开合沿着大开合的指向进行,共同起到丰富画面构成等作用。

(二)疏密与虚实

国画山水画的疏密与虚实属于相对的概念,为在画面中呈现出层次感和远近感,会灵活运用和放大虚实相和、疏密相应的美感。在局部刻画中运用虚实的画法,能够强化以山带水的绘画效果。作品不同的主题,对笔触虚实的需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山石与山势的刻画,要求采用更加真实的笔触,促使主体的硬朗和轮廓得以进一步突出。对雨雪和云雾的刻画,要求采用虚无的笔触去渲染。疏密刻画手法利于营造画面的主次关系,尤其是有密集笔触的区域,通常是画面需要重点阐释和表达的意象。

从虚实的构图手法入手分析,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宣纸上的墨处是实,而空白处是虚。实为有形,虚为无形,但需要注意和谐统一。作品画面中的物象过实,会促使画面呆板,画面阻塞凝重,无喘息之地,需要利用“虚”进行缓冲。作品画面中的物象过虚,会显得画面空洞无物,画面太空和稀软无力及轻飘与无所依的感受强烈,需要通过补充“实”进行定神。因此,需加强对虚实运用的合理把控。从国画作品构图中的虚实法则入手分析,“虚”为淡者、疏者、动者、轻者、次者、白者、远者、少者;“实”为浓者、密者、重者、主者、黑者、近者、多者。如《溪山远眺图》的作品,虚为远处的船和山水,实为近处的人物与树木和山石。如《黄山古松图》的作品,虚为流水和浮云等动者,实为古松和山石等静者。要想体现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艺术情趣,要做到虚拟的处理和分布灵活。

从疏密的构图技法入手分析,作品画面的整体和局部,都存在疏密的关系。有的放矢的安排疏密,发挥出疏密彼此间相互衬托的作用。疏密在国画的章法上有着调和的作用,“三川为疏爽曲为密”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对国画的创作和欣赏。国画疏密线条的绘画要求不同,要做到“疏可走马,密不通风”,针对于密线条的绘画,需做到相对地集中,对于稀疏线条的绘画,可自由游动。但国画对均、平、齐相对忌讳,画面中需做到疏密结合,打破单调和平均的感觉。因此,在画风上,中国传统画也注重疏体和密体的区分。如《渔庄秋霁图》的作品,有空疏之美,采用了大量留白艺术手法,线条相对平行,作品的空白占比大,画面的疏秀空灵和意象外的美更加突出,犹如言外之意,艺术境界的无限广阔感突出。疏密的绘画艺术,提高了作品的层次感,平行线条画面的空灵感更强,画面密集的细致美感突出。

(三)藏露与稳险

藏与露是国画山水画构图的常用技法。画面的自然景观元素,包括路径或点景及树木等,都可以做到有藏有露,利用简练的手法达到以少胜多和丰富画面内涵等作用,露出作品精华的部分,藏起的部分,能够令人联想。藏与露是矛盾的结合体,藏处多于露处,更利于突显画面的趣味性。藏要做到“无景色处似有景色”,国画中常用烟云掩映的方式,隐去山间水涯各种景物,给人气象万千与江山无尽的感受。“藏”是指蕴藏与隐藏,有隐喻画家的情感合突显山水画的高度等作用。“露”是指显示与显露,也是艺术与技术的整合。“巧藏妙露”能够赋予画面的幽深韵味和含蓄之美,从而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

在国画山水画的构图中,需要注重对稳与险刻画的把控。树木与山峰等元素的绘画,做到平正与奇险的结合,既要做到有险意,又要有稳定性。但四平八稳的构图,促使画面更加死板,需要放大稳中有险与险中求稳的艺术情趣。如赵之谦的《积书岩图》作品,采取了险中求稳的构图手法,上方山石累叠的密实画面,密不透风的厚重感更强,下方用线条勾勒水纹,疏可走马的舒缓感强烈,与繁复的山体有着明显的差异。左侧前景在松树后峭壁间隐现兀立的大石,呈三角状插入水中的山麓,有整体向右倾倒的视觉感受。右侧中景仅露一角的山石抵住了左侧山石的逼压,并在虚实景致的争衡中,达到险中求稳手法描绘的目的。

(四)主次与大小

国画山水画的构成中存在一定的主次关系,从视觉角度分析构图的技法和作用,唯有突出重点和摆正主次位置,才有利于观者分析和理解作品,避免出现情感和意境传递偏失的情况。主次关系是国画山水画构图需首要考虑的,一幅画中的主体和客体景物不能缺失。画中画的主体是主要形象,而客体的景观,则是对主体景观的陪伴与衬托。如庐山的绘画,主峰是画面的主体,需对主峰进行重点描绘,小峰是次景,可用勾、染等技法表现。从整体构图入手分析,山水是国画的主体,而人物与建筑和船舶等元素,属于画面的次景,不能过大或过细的描绘。国画山水画构图的主次关系,是指画面中物象的宾主之分,主位的物象是画面的核心与重点,有精神和灵魂及统帅等作用。客体的物象是次要地和陪衬的,有辅助与衬托主体的作用。画面中主体和客体的物象,存在相辅相成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上下尊卑有序及各安其位的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下,任何事物都强调一种秩序感,对国画山水画中的主次关系处理更加重视,以满足绘画全景山水的诉求,并在绘画中体现出宋代理学的政治教化和儒家思想的社会礼制等传统观念。尤其是生活感受与自然变化的结合,发挥以自然山水比附于人,通过自然山水寄托其人格精神的作用,更利于突显出国画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如在画面中物象的配置上,宋人郭熙认为大山排在首位,其次是众山、长松、藤萝草木,唯有巧妙处理画面的总体布局,和谐各细节事物间的关系,才能突显出作品构图的合理性及严谨性。

宋代郭熙对国画中大小构图技法,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大小是国画构图常用的表现手法,一幅画不仅需具备主次之分,还需具备大小之分,注意主大宾小。画面布置的要求较多,景物需具备整碎与大小的变化,避免匀齐和呆板,同时利于突出主体。如童中焘的《翠幄》作品,整体画面的密麻感强烈,但其中蕴含着微妙变化,亭榭与树石大小相间,并错落有致地搭配,作品整中有碎与碎中有整的艺术情趣突出。

(五)景别形式

山水画是创作者生活感受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带有浓厚的主观性,不同画面的感受不同,心中呈现出的景色效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画家利用各种构图形式,从多角度进行绘画,呈现出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有不同。如“三远法”的构图形式,是指在一幅画中,利用多种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与深远和平远的景致。从高远入手分析,高远是指自山下而仰山巅,从仰视的角度创作,突显出山势的巍峨宏伟。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作品,在画的中央矗立一座方正的大山,有山势逼人和撼人心魄及顶天立地的刚美视觉感觉。从深远入手分析,深远是指自山前而窥山后,主要从俯视的角度进行绘画,体现出山重水复的深邃莫测视觉感受。如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作品,利用“S”型的连续取势画法,呈现出密树深溪与重山复岭交替的绵延群山景象,以此突显出山势的深度。S型构图技法的应用,协调灵动、柔和迂回、流畅优雅的韵律感及节奏感的视觉感受强烈,并暗含着绵绵的稳定感与力度感。S型构图通过起承转合,将画面中的创作元素有机整合,达到突显磅礴气势自然景观的绘画效果。从平远入手分析,平远是指自近山而望远山,主要从平视的角度进行绘画,营造心旷神怡和视野开阔的视觉感觉。如倪瓒的《江岸望山图》作品,采用了“一河两岸式”的构图技法,呈现出了近坡与中水和远丘三段结构模式的平远风光效果。三远法可独立使用,也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幅作品中。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作品,穿插使用三种构图方式,跌宕起伏画面的层次感更强。西方风景画通常利用焦点透视的画法,看重“形”。中国山水画通常利用散点透视的画法,更看重“意”。虽然中西方在风景画创作时的追求不同,但终归是创作者对景观自然美的理解与表达。

三、提升构图能力的方法

国画山水画的构图技法多样化,要想提升构图能力,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锻炼造型能力,包括塑造形体和表现空间等能力。二是研究自然规律,对山水和舟车及烟云与流水等自然要素的发展规律充分掌握。三是学习传统技法,要做到创作与生活及传统的有机整合,先从临摹学习入手,在借鉴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尤其是整体临摹,更利于深入感受画家的精神。而局部临摹利于掌握更多的构图技法。国画山水画的构图处理,对统一对立的辩证关系极为看重,也是国画长期受佛教和道教等传统思想影响的直接体现,在绘画中充分融入辩证法,能够摆脱山水画构图效果的趋同性。历代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衍生了多个国画构图规律和技法,是后继者需要严格遵守的。在优秀国画作品的观赏中,能够了解与学习构图方法的应用巧妙之处,在创作中需做到传承和不断进行创新,促使构图技法的审美特征得以充分诠释。四是掌握笔、墨、纸、水等性能,实现对专业工具的熟练运用。

四、结语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悠久,有着极为丰富的构图艺术形式,包括宾主与大小和虚实、纵横、开合、藏露、稳险等。构图时需注重多种关系的刻画,不断放大作品画面的险中求稳与稳中有险、纵横交错、疏密安排得当等艺术情趣。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山水画家还需积极探索与创新,促使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形式更加丰富。

猜你喜欢

国画技法山水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手绘技法表现
作品一
国画欣赏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秀秀台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