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院内心脏骤停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022-04-26李旭锋郭予雄叶晓婷陈纯玲郑贵浪孙跃玉温树生王树水罗丹东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线图持续时间存活率

李旭锋,郭予雄,叶晓婷,陈纯玲,郑贵浪,孙跃玉,温树生,王树水,罗丹东

[1.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州 510100;2.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儿科重症监护室,广州 510080;3.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小儿心脏外科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 510100;4.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 510100]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大动脉搏动消失或存在灌注不足的脉搏,需要及时胸外按压和(或)电除颤等一系列处理的临床急危重症,若不能尽快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eturning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将危及患儿生命[1]。根据发生地点,分为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和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与OHCA 相比,IHCA 虽有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但其预后仍不乐观,存活者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2-3]。因此,探究儿童IHCA 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早期识别及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列线图模型可将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分值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有助于指导临床筛选高风险人群,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研究通过探讨儿童IHCA 预后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构建列线图模型,对IHCA 管理的优化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发生心脏骤停患儿75 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6 例(48%),女39 例(52%),年龄≤14 岁。根据出院结局分为存活组(29 例,38.7%)、死亡组(46 例,61.3%)。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审批号:KY-Q-2021-027-01),并与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年龄≤14 岁的住院患儿;(2)无大动脉搏动或者存在心动过缓伴灌注不良的脉搏,需使用胸外按压和(或)复苏药物等抢救措施的患儿[4-5]。不包括仅给予辅助正压通气或药物复苏,没有进行胸外按压患儿。

排除标准:(1)家长放弃积极治疗后出现IHCA,或者IHCA 后放弃抢救患儿;(2)多次出现IHCA 的患儿仅纳入第一次事件资料,其后发生的CA予以剔除;(3)病历数据存在严重缺失的患儿;(4)发生在产房或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患儿;(5)复苏过程中采取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患儿;(6)诊断为严重先天性致死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或染色体疾病的患儿。

1.2 资料收集

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1 个月、1 个月~1 岁、1~14 岁),CA 发生时间(工作日、非工作日)及地点(重症监护病房、急诊、普通病房),基础疾病(心血管内或外科、非心血管内或外科);IHCA 前临床特征包括心力衰竭,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代谢或电解质紊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ediatric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pSOFA),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VIS),低血压,初始节律(心博停止、无脉性电活动、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干预措施包括心肺复苏持续时间(<10 min、10~30 min、>30 min),肾上腺素使用次数(≤1次、>1次),气管插管,电除颤。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T<5)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儿童IHCA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R 4.1.2 软件包)和rms 程序包构建预测儿童IHCA预后的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 法(原始数据重复抽样1 000 次)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通过校正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

所有患儿中,死亡46 例,存活29 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儿年龄,IHCA 前合并心力衰竭、肝功能不全、pSOFA、VIS、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死亡组与存活组IHCA 患儿临床资料比较[n(%),M(IQR),]

表1 死亡组与存活组IHCA 患儿临床资料比较[n(%),M(IQR),]

注:a为P<0.05,b为Fisher′s确切概率法;#的数值以M(IQR)表示

2.2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将出院结局作为因变量(赋值:存活=0,死亡=1),年龄(赋值:<1 个月=0,1 个月~1 岁=1,1~14 岁=2)、心力衰竭(赋值:无=0,有=1)、肝功能不全(赋值:无=0,有=1)、pSOFA、VIS、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赋值:<10 min=0,10~30 min=1,>30 min=2)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OFA(OR=1.268,95%CI:1.005~1.601)、心肺复苏持续时间10~30 min(OR=8.032,95%CI:1.487~43.378)、心肺复苏持续时间>30 min(OR=46.263,95%CI:7.588~282.074)是儿童IHCA 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儿童IHCA 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2.3 列线图模型建立及验证

根据Logistic 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预测儿童IHCA 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图1)。作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IHCA 预后的ROC,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81(95%CI:0.803~0.959),表明该模型区分度良好(图2)。采用Boot⁃strap 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原数据随机可放回抽样1 000 次),得到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说明该模型校准度良好(图3),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其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IHCA死亡风险的一致性良好(χ2=4.805,P=0.684)。

图1 预测儿童IHCA 预后的列线图模型

图2 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IHCA 预后的ROC 图

图3 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IHCA 死亡风险的校正曲线

3 讨论

IHCA 是住院儿童比较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尽快实现ROSC,将会引起脑、心、肾等重要器官经历长时间的缺氧缺血,最后导致不可逆性损伤,具有较高致死率及致残率。近年来,随着心肺复苏指南的推广以及重症抢救水平的提高,IHCA 预后得到改善,但结局仍不乐观。一项国外多中心前瞻性数据显示,与20 世纪90 年代相比,IHCA 出院存活率从13.7%提升至45%[2]。祝益民等[6]于1994 年开展的国内多中心研究显示,儿童IHCA 出院存活率仅为14.4%,而后续辛毅、陈建丽等[7-8]学者的研究提示存活率改善,IHCA 出院存活率达20%~30%。本研究75 例IHCA 患儿中,存活29 例占38.6%,较国内报道的存活率略高,但仍低于国外水平,提示存在其他影响我国儿童IHCA 预后的危险因素。因此,阐明影响儿童IHCA 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对改善IHCA 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pSOFA 评分是儿童IHCA 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是一个关于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涵盖了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肝脏系统、肾脏系统和血液系统在内的六个器官系统,对重症患者临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9]。为更好地评估儿童脓毒症严重程度,Matics 等[10]基于SOFA 评分,对心血管和肾脏评分进行了年龄调整并开发出pSO⁃FA 评分。在成人的研究中,SOFA 评分常被用于评估CA 患者预后,Matsuda[11]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入院时及入院后48 h 的SOFA 评分可用于预测OHCA 患者的生存及神经结局。一项使用体外心肺复苏挽救IHCA 患者的Meta 分析显示,入院后24 h 内较低的SOFA 评分与较好的预后相关[12]。同样地,儿童的研究亦表明pSOFA 评分可用于预测儿童危重疾病的发生,且能较好地预测危重患儿的病死率[13]。Kwon[14]等通过分析该中心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发现,pSOFA 评分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存活组患儿的神经及心血管损伤低于死亡组。但目前尚无使用pSOFA 预测儿童IHCA 预后的研究。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 分析发现,在发生心脏骤停前,与存活组患儿相比,死亡组患儿具有较高的pSOFA 评分,死亡组患儿在心脏骤停发生前遭遇更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pSOFA 评分越高,对应的模型评分越高,死亡风险也越高。通过pSOFA 评分来评估患儿在心脏骤停前的器官衰竭程度,可以较好地预测IH⁃CA 患儿的住院结局,有利于我们做出更好的临床决策。因此,在临床上应早期识别器官功能衰竭,迅速有效地维护好各个器官功能,避免进展到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利于改善IHCA 患儿的出院结局。遗憾的是,本研究无法说明哪个器官受累导致的死亡风险最高,这需要未来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IHCA 复苏指南强调及时启动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并尽快实现ROSC,有利于提高出院存活率及改善神经预后[15]。Matos[16]通过一项大型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在1~15 min范围内,存活率每分钟线性下降2.1%,出院存活率约为41%,若持续时间>35 min,存活率仅为12%。Del Castillo[17]的研究则显示了更差的结果,在多个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心观察到,若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超过20 min,院内病死率接近90%。本研究同样观察到,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是儿童IHCA 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复苏时间的延长,存活率显著下降,若心肺复苏持续时间<10 min,出院存活率可达到83.3%,若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延长至10~30 min 内,出院存活率逐渐下降至47.6%,而当心肺复苏时间超过30 min 时,出院存活率进一步下降,仅为11.1%。当发生IHCA 时,全身各个器官处于缺氧缺血状态,导致细胞功能减退甚至死亡,若长时间无法实现ROSC,各个器官将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最终导致患儿死亡。本研究分析发现,与心肺复苏持续时间<10 min 相比,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在10~20 min 的IHCA 患儿院内死亡风险上升8 倍,当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超过30 min时死亡风险上升46 倍,因此,心肺复苏持续时间>10 min 是IHCA 患儿预后不良的因素。通过列线图模型可以直观地展示,随着心肺复苏持续时间的延长,模型评分逐渐增高,其对应的病死率也升高。因此,对于IHCA 患儿,更是凸显了早期识别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遵循复苏指南及时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尽早实现ROSC,使患儿器官得到及时的灌注,最大限度地降低器官损害,从而有利于提高出院存活率。

综上所述,高pSOFA、心肺复苏持续时间>10 min是儿童IHCA 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直观地反映儿童IHCA 的死亡风险,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及校准度。鉴于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数据,样本量少,且缺少外部验证,结果存在一定偏倚。因此,仍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线图持续时间存活率
日本癌症10年平均存活率为57.2%,胰腺癌最低仅5.3%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植物栽培温室大棚养殖林蛙试验
温度对克氏原螯虾苗种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人工扩繁异色瓢虫幼虫和蛹最适贮存条件研究
一类图及其线图的Wiener指数
晕厥的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