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数学课堂插上“社会”元素的翅膀

2022-04-26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鑫苑小学朱海湘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社会桃子情境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花桥鑫苑小学 朱海湘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要破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学生的学习应该“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新课程理念倡导解放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教学过程,课堂气氛也不应该是沉重、凝固的,学生的思维也不应该是闭塞的。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把“社会”元素带进课堂,丰富数学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情境,将原有的生机还给学生,给学生插上“翅膀”,让学生的思维轻盈灵动地“飞翔”起来。

一、创设社会化情境,缩短数学课堂与社会的距离

数学课堂的物理环境是单一的,而社会情境却是丰富多彩的。在宽广的社会情境中,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会有真切的感悟。教师要创设社会化的教学情境,只有学习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才能真正地沉浸其中,从而理解学习内容。“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法”并不是天马行空地想出来,而是依据“学法”。教师要把数学课堂中难以理解的内容归到恰如其分的社会情境中去,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第一,将社会情境“搬”进课堂,营造社会化的学习场。

例如,在教学“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时,教材中用文字阐述了多个条件,但是对“采用列表这一策略”的提示不太明确,学生不能快速整理有效信息。于是教师把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改成录音,播放录音让学生聆听。很显然,学生听一遍很容易忘记,所以无法快速记住所有的数学信息。这时,教师适时引导:“事实上,生活中很多情境无法重来一遍,需要我们快速记录信息。”教师再播放一遍,列表的策略应“急”而生。像这样,把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搬进数学课堂,学生亲身经历,自然地引入了策略。再如,教学二年级的“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感受“1分钟有多长”。通常,教师会打破教学时空的限制,开展“让学生试一试1分钟能写多少个字,1分钟能写多少道口算题”这样的活动。但是,学生通过这些基础活动仅仅能粗略地感受到1分钟有多长;而这些活动也脱离了具体的社会情境,形式单一。教师可以设置具有生活情境的活动,如先让学生静坐1分钟(学生会感觉不耐烦);再让学生自由游戏1分钟,1分钟很快过去。此时教师宣布:时间到,坐端正(学生意犹未尽)。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感受。通过不同情境的对比,学生辩证地认识1分钟有多长。

新课程改革后,“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内容。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教师要用好它,防止学生“入宝山而空返”。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认识人民币”的知识后,教材设置了“小小商店”一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化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活动的准备阶段,可以让学生真正接触生活——安排学生到商店调查商品价格、查阅理货资料、向家长咨询购物流程等。活动时,真正建立起“超市”,教师将学生带来的商品分成三组摆放到柜台上,选出6名营业员、3名理货员,其他学生扮成顾客自由购物。学生纷纷参与活动,现场十分热闹。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我买3块橡皮”“我带了16元购物”“我找给你一元五角”……学生经历了标价、办商店、购买、总结的全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有效地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能往更广阔的天地“飞翔”。

第二,将数学知识用到生活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了正数、负数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外作业:放学后坐公交车,用正、负数分别记录“银行站”“公园站”“幼儿园站”“花溪畔居站”这几站的上下车人数。教师将学生置于“坐公交车”这一社会情境中,学生用正负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在真正的社会活动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课堂上无法预料的问题,这一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然后,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有学生说:“老师,我不仅整理了每站上下车的人数,还记录了每站出发时公交车上的总人数。我发现到达‘幼儿园站’后,下车的人少,上车的人多,公交车上很挤,人增多了。”另外一个学生说:“‘幼儿园站’记录的正数比负数‘大’呀。”

学生由“人很多,很挤”这一现实情况想到正数、负数的意义,想到“绝对值”的意义,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飞翔”起来。

第三,教师可以扮演社会中的角色,让学生在社会化的情境中自由“进出”。

在“可能性”一课中,有一个“有奖摸球”的环节。一般教师答应给的奖励只是形式上的奖励,都是将这种“奖励”设置成让学生继续“过五关,斩六将”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改成先准备一张超市货架上有着许许多多商品的照片。开始,教师故意不穿“老板制服”,到“有奖摸球”环节时,再穿上“老板制服”,出示图片并且说:“我是超市的老板,你看我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商品,还能摸球抽奖呢!”然后,组织学生摸球。当学生说老师会“骗人”时,教师则说道:“孩子们,现在是老师来了,你想说什么?”……一件衣服保护了教师,学生们也会觉得有趣,很快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如果设定了固定、传统的教师角色,学生的思维就不敢“飞”、不能“飞”。当教师的角色与社会角色转换时,学生在情境中更加自然地进出,游戏真正的目的得以实现。

二、将社会中的素材引入课内,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教师也是课程的“建设者”,需要准备充足的素材备课。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素材,教师要善于选择和运用,把它变成有意义的教育素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第一,教师要变成“学生”,用学生的眼光到社会中去寻找素材。

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需要找到一些生活中的角来进行抽象。但是,家具、摆设、建筑物大多是直角的模型,锐角的模型难以找到。细心观察,教师就会发现许多不同的锐角:学生的衣服领子上有角度不同的锐角,滑滑梯的面与地面形成了一个二面角(如下图):

另外,三脚架上也有角,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的靠背倾斜成一定的角……生活中有很多既有趣又丰富的材料。

又如,儿童节活动时,教师让二年级的学生绘画出“游园会导览图”。在很多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可以运用“学生的节日”这样的素材,这样教师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课堂内容也变得富有童趣。

第二,教师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用社会中的素材促进学生理解。

例如,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中例题: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其中,“一盘桃”体现出数学意义上的一个整体。教师通过改进素材,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今天,悟空给花果山的小猴们带来了礼物。一只小猴打开了一个盒子,哇!好大的一个桃啊!要把这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怎样分才公平?

生:平均分。

师:把这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二分之一。

师:悟空开始分第二盒桃啦,这一盒桃子有几个,老师暂时保密。小朋友猜一猜,第二盒子里可能有多少个桃子?

(学生好奇,猜)

师:无论盒子里多少个桃子,悟空都会把它平均分成几份?(2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1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一?(二分之一)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将“桃子放在盘子中”改成“装进盒子里”,增添了“猜盒子里桃子个数”的环节,改变细节,学生更易理解“把这些桃看成一个整体”。

第三,将社会知识引入课内,开拓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课内需要学习“长度”“重量”“面积”等度量单位,这些单位都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内容,学生无法直接感受度量单位。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米”“厘米”“千克”“克”等课外知识,讲解这些单位在人们生活中的实际用处,让学生感受度量单位的价值。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古代人分猎物记录“二分之一”、结绳计数、算筹计数等。教师通过将社会知识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教师鼓励学生合作、尝试、亲身经历,让学生的自我意识“活”起来。

“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解决、探索、探究、创新。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黄豆,摸一摸1平方米的黑板面,数一数1平方米的地砖里面可以站多少个同学,等等。这些看上去没什么“数学味道”的活动,都是学生对社会材料不可或缺的尝试,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相互关心、帮助,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和谐进取的境界,让学生的思维灵动地“飞翔”。

三、运用社会中的人际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现代社会有着多样化的交流方式,教师要合理运用,让数学课堂成为多种互动方式并存的课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运用智慧,让学生想象生命的成长。

第一,课堂上不仅要有师生交流的环节,还要有生生交流、小组交流的环节。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数学各年级比赛,如计算24点、一年级的“加法之星”、二年级的“乘法之星”、三年级的“笔算之星”、四年级的“实践之星”、五年级的“辩论之星”、六年级的“几何之星”等。整个活动带领学生模仿社会中的比赛模式,学生策划、出板报、招募成员、海报宣传。活动后,学生进行总结、评比,形成手抄报。学生结成成长小队,开展“一帮一”的活动,促进学生人际交流。

第二,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人机互动活动。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分一分”一课时,可以在课堂中虚拟设立“羊村村主任”这一形象。教师将此角色贯穿整个数学课堂,在每一教学环节中,都用“羊村村主任”的声音播放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讨论中,教师出示羊村中各个“小羊”的观点,让学生进行互动评价。连线环节时,请学生上台点一点“小羊们”对应的地方。利用多媒体工具,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生动局面。

飞,是一种状态、一种自由、一种成长。教师给数学课堂插上“社会”元素的翅膀,让数学味道“浓”起来,让数学思维“活”起来,教师和学生才能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社会桃子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桃子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桃子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等我回来再骗你
送你一箱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