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生态文化 谱写高质量发展四川林草事业新篇章
2022-04-26马朝洪王意迦
马朝洪 王意迦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意味深长地讲道:“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述,并多次就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要指示。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物质富足的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相连、此消彼长,衍生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真谛,孕育了灿若星辰的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的提升,必然要依靠生态文化建设的支撑。森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源泉,林草是生态文化的一块沃土。2003年中央第9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2007年,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就现代林业建设的目标,在前两个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在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08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江泽慧发起成立了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掀起生态文化建设热潮,协会在确立生态文化重要地位、实施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开展生态文化系列活动、推进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挖掘生态文化深厚积淀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生态文化内涵与重要意义
生态文化是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加重,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和对生态环境保护深刻反思的背景下产生的。生态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佩·切伊提出。如今,人们普遍认为,生态文化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根本转变了人類中心主义价值观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新型文化形态。也可以把生态文化理解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的成果,也包括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生态文化中的不少重要思想,可以在古代思想中找到它的胚胎和萌芽。在中国近万年的农业文明薪火相传中,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文化理念与实践,以至于现代西方人纷纷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中去寻找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答案。
早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具有了保护环境、规范人们生产、生活行为的传统。据传黄帝教导人民,要大家“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及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史记·五帝本记》)。周代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机构。中国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殷切叮嘱,“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取之有度,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是我们的先人们真切领悟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而深刻洞悉的生态智慧,至今仍给予后人警示和启迪。
在倡导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的新时期,弘扬生态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历史赓续中具有重大意义,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林业和草原行业既肩负生态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产业的使命,又承担着创造生态文化价值、传承生态文化根脉、传播生态文化理念的重任,秉持“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的宗旨,将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利于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树立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川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四川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禀赋,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不断契合的生动实践,形成了独具四川特色的生态文化。在这个多姿多彩的生态文化大观中,流传着李耳(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入蜀,杵邛竹杖到青羌之肆讲道传道的动人传说;记载了张陵承继老子所著《道德经》思想,在川西一带创立“天师道”以传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法则”的历史脉络;传承着李冰父子顺应自然规律,建造都江堰润泽天府、福泽千秋的生态哲学智慧;烙印了虔诚信徒在雪宝顶、墨尔多、格聂等藏族神山转山祈愿的民族人文足迹;演绎了千百年来川人爱竹植竹用竹的特色竹文化故事;珍藏了蜀山金丝楠木在巍峨的阿房宫、北京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内熠熠闪光的木文化瑰宝;铸就了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大熊猫、高山兰花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态文化活态经典……
近年来,四川通过绘画、文学、音乐、雕塑、摄影等多种表现方式创造了不少生态文化作品,但令人遗憾的是,截止2021年四川尚未形成系统的生态文化发展蓝图,只是零星地开展了一些诸如古树名木评选、生态摄影大赛、先进典型选树、最美护林员评选等活动,尚未对生态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和全省性的普查,“家底”不清,对于弘扬生态文化的要求,差距还大。
今年,在四川林草“十四五”全省林草工作总体思路中,生态文化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首次次纳入议事议程,提出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充分挖掘树、竹、花、草、野生动物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生态文化品牌,建设一批自然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多样化主题活动。
尊重天然禀赋的生态文化资源,构建人文荟萃的生态文化形态,让自然涵养出的生态文化光芒,照耀天府之国繁衍生息的沃土,四川林草豪情满怀正出发。
建设生态文化体系 弘扬生态文化的对策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为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激发美丽四川建设的内生动力,四川林草要按照中央关于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的要求,发挥自身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对生态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生态文化作为林草行业坚持“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和重要载体,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长远未来。回顾近一百多年来的人类发展历程,导致生态危机最重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生态文化没有得到传播和普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四川建设生态文明的当下,建设和弘扬生态文化是林草人的首要职责和光荣使命。
二是加强对生态文化的研究。积极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价值和生态文化内涵,培育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不断了解生态文化新情况、新形态,总结、提炼生态文化发展新成果,创新生态文化表达形式和内容,崛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态文艺创作,拓展“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生态文化空间,不断鑄就生态文化新辉煌。
三是加强生态文化顶层谋划。开展生态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工作,摸清四川生态文化家底,编制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为生态文化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项目与资金支持。以四川生态文化论坛、树草竹花鸟等生态文化普及基地、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生态文化村、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等为载体,建立认证标准,推进各类宣传研讨和创建命名活动的科学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和利用行业内外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平台,大力传播生态文化理念,宣传生态文化典型,弘扬林草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精神;利用涉林涉草节日和生态文化、生态旅游节会,组织“绿色中国行”明星公益演出、“两山路上看变迁”生态建设专家论坛,组织职工群众排练演出森林草原防火、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林草生态产业发展的小品、歌舞剧目,扩大生态文化的感染力。
四是重视生态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源。要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素质过硬、全方位发展的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生态教育等相关社会组织机构的支撑作用。
五是构建以大熊猫文化为龙头,森林文化、草原文化、湿地文化和生物多样性文化为骨干的四川生态文化体系。针对四川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资源特点及生态文化优势,推出一批代表性强、示范性大的生态文化普及和弘扬阵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场馆,突出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对现有林草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完善提升,真正使它们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场所,逐步建立起内涵丰富、充满活力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提升四川林草的新形象。
“道不远人”,弘扬生态文化,最终要让生态文化走进人民,让人民受用,与生活相拥。生态文化不仅是林草行业全体干部职工的共识,更要融入全民终身、持续的宣传教育中,树立全民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良好生态习惯。令蜀地之民“事山如父、事水如母、事树如子”的生态文化素养,变成每一个社会成员主动参与、积极创造的自觉行为,化为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福祉,形成共建生态文明的强大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