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利民 茫茫林海追虎人
2022-04-26卢燕
卢燕
2021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召开期间,我国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2022年,又恰逢中国农历的虎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让人心驰神往,如果能去皑皑白雪覆盖的长白山和东北虎来一次亲密接触该有多好。对于普通人只能心向往之,而对于茫茫林海的追虎人,这是工作,是责任,是坚守更是担当。
冯利民就是这样一位追虎人。2005年,冯利民加入生态学家葛剑平教授组建的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并担任野外调查团队负责人,追寻研究东北虎成为了他的主要工作和生命中的一部分,这一追就是17年,他不仅成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的见证者,也是东北虎命运转折的亲历者和贡献者。如今,当时的年轻人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还是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谈起这些年追虎的点点滴滴,冯利民感觉都发生在昨天。
找到容易却也难 最好保护却不易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一处深山老林,冯利民熟悉这里的每一条林间小路,熟悉每一处通往可能出现老虎的秘境通道。17年循环往复,来来往往,冯利民早已习惯了皑皑白雪在脚下发出咯吱声,熟悉了凛冽的寒风中清冷的味道,他能从中嗅到某种气息,他能发现雪地上留下的东北虎的足迹。
2021年十一期间,冯利民带领媒体记者现场调研,又一次进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腹地,熟悉的山林土路由于前几日阴雨,土质路面变得松软难行,泥泞不堪,但是这样的路面很容易发现野生动物活动的痕迹。果然,在一处积水旁,冯利民有了发现,那是一处新鲜的东北虎足迹。“足印很大,呈圆形分布,稍前有四个趾印,中部是掌垫。经测量,掌垫宽不足9.5厘米。足长大于足宽,这是雌虎后足的特征。”冯利民马上检查附近的红外相机画面,印证了这是一只雌性东北虎的判断。
“老虎既是最容易监测和最好保护的,同时也是最难寻找、最难保护的动物之一。”冯利民的讲述真有点打破人们的惯常认知了。
“老虎是非常有意思的动物,说容易找到,因为它属于典型的领地型动物,如果在某个区域有种群存在,就意味着该区域已经有定居的繁殖个体,它会周期性地巡逻领地,留下各種痕迹,如果一个区域内存在种群,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它。但是,老虎繁衍生息所需要的领地面积非常大,一般为几十、数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而且其个体行踪诡秘、十分警觉,我们此前极度缺乏对老虎的基础生态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老虎野外行为的真正了解,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尼泊尔奇旺国家公园的长期跟踪研究。当研究者对老虎在野外的行为完全不清楚时,进入丛林后无异于大海捞针,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野生虎照片直到本世纪初才第一次被拍到。所以,老虎又很难找到。”冯利民解释道。
“同时,老虎又是最容易保护,也最不容易保护的物种。作为进化最成功的位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之一,只要有足够的食物,其种群就会快速增长。如果森林里有老虎种群,就能证明这里拥有完整的食物链、健康的生态系统。但是,野生虎需要完整的、面积巨大的栖息地供其繁衍生息,所以它又是最难保护的。”冯利民说。
不但如此,他还告诉记者这次寻虎的另一个发现。“在老虎的足印旁边,我们还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的足迹,而梅花鹿和狍子足迹在路边发现则都是比较常见的了。因为这些都是东北虎的主食或者加餐的点心。”冯利民风趣地说。
他告诉记者,东北虎的“传统主食”是马鹿、梅花鹿和野猪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狍子对它来说只是“点心”。
“一头东北虎一年平均要吃50头大型有蹄类动物,相当于每周吃一头大型的鹿科动物。 这意味着一只东北虎的领地里,至少要有50头大中型有蹄类动物,它才能存活一年。而一只东北虎要是长期生存,则需要有10倍于其种群基数的大中型有蹄类动物。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才能支撑虎豹的繁衍和长期生存。”冯利民说道。
可见,一个东北虎种群的可持续繁衍,必须要有大面积、联通且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这是野生虎豹保护最重要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保护好森林中的食草动物种群,以及环环相扣的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最终才能保护好虎豹。”冯利民说。
追踪研究东北虎多年的冯利民了解东北虎在野外生存的细节。“虎种群的迁移和扩散,都是以雌性虎定居和繁殖为基础和主线,而雌性虎在繁殖过程中,对生境质量相当挑剔,比如要有足够的猎物,繁殖、育养后代时的环境则要确保安全。”
在世界范围内,虎豹等顶级物种的保护都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事业。保护它们,实际上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生态文明程度以及社会各方面认知的考验。
野生虎命运跌宕起伏
近年来,时有群众路遇野生虎的新闻,但从专业研究人员的角度看,即使人们有机会在野外遇见野生虎,也不意味着它们已经脱离了濒危的生存状态。其实,人们真正了解虎在野外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不过是近50年的事情。
冯利民介绍,在极盛时期,哪里有森林,哪里就有老虎,但随着一些地方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老虎的身影也渐渐消失。
“野生虎种群的衰退主要是最近一两百年内的事。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与征服能力大大提升,人类自身以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文明的力量可以成规模地把整片森林推光踏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野生老虎自然也就随之消失了。肆意捕杀老虎及其猎物,也加速了野生虎的消失。由于老虎在非法贸易中价值巨大,时至今日,在世界范围内,偷猎老虎的行为仍难以禁止,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海关时常能缴获到走私虎制品。”冯利民说。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过去100多年内,全世界的野生虎种群和栖息地均减少90%以上,数量也从极盛时期的大约10万只减少到现在的3000只到5000只左右。栖息地和种群的高度破碎化,令“森林之王”处于灭绝的边缘。
冯利民告诉记者,历史上,中国曾分布有现代9个虎亚种中的5个。其中,新疆虎(里海虎)已经消失多年;孟加拉虎偶尔有极个别游荡个体出现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周围;2007年第一次在西双版纳拍到印支虎照片后,再也没有在野外观测到它在境内存在的确凿证据;而大家最关注的华南虎,也已经数十年没有它在野外存活的任何证据或痕迹。目前在中国唯一有野生虎种群分布的地方就是现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所在区域。“所以,东北虎种群有最先恢复的希望。”冯利民兴奋地说。
“近代中国野生虎的命运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百余年前到上世纪末,老虎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由盛及衰;第二个阶段是本世纪初到2016年,为了拯救濒临消失的‘森林之王’,中国野生动物研究者和保护者不懈努力的探索过程;第三个阶段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我国开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生态系统水平恢复野生虎种群和栖息地,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保护老虎,让王者再次归来。”冯利民说道。
追虎的日子 见证了国家公园的成立
从2005年开始,冯利民就带着野外团队牢牢扎根到林海深处。他说,多少次在林间穿行,多年与虎豹同行,但是重要发现或收获的时刻,每每想起都仿佛发生在昨天。
冯利民介绍,根据1997年至1998年的冬季调查,国际虎豹专家认为中国境内已经没有能够实现繁殖和自我维持的东北虎种群。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国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东北地区仍然保存着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森林,这为东北虎未来的种群恢复提供了良好基础。为此,葛剑平教授组建了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并走进这片温带针阔混交林,在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了追虎之旅。
“十几年来,我作为野外调查团队负责人,带领一届又一届研究生出没于密林深处。夏天的东北林区,酷暑溽热,蜱虫、蚊子一抓一大把;到了冬天,要忍受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和凛冽的大风。在当地林业部门、边防部队的协助下,我们不畏艰辛、斗志昂扬地开展调查,同时与俄罗斯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同步开展监测和科研。2005年,我们从国外购买了一批触发式红外相机并完成了架设。这样,人离开后,野生动物就会不受干扰地经过相机前留下影像,从而令研究者获得目标的出现时间、地点、行为等准确信息。这些年,我们在东北虎分布或扩散的栖息地和生态廊道放置了3000多台红外相机,系统地建立起中国虎豹观测网络(TLON)。”冯利民说道。
通过科学调查,冯利民和团队不仅了解到东北虎种群及其分布现状,还首次获得老虎在中国境内繁殖、扩散的关键生物学基础信息,为后续保护提供了翔实的科学支持。
随着监测网络的延伸与完善,2007年他们收获了第一张野生东北虎照片,2010年收获了第一张东北豹照片,2012年发现首个东北虎繁殖家庭。2012年至2014年,获得数以千计的虎豹视频数据,并从中鉴定出中国境内至少有27只东北虎和42只东北豹,首次证实中国境内分布有东北虎和东北豹繁殖种群。
“最难忘的是2013年,我们团队在监测中发现了那只此前一直追踪的第一只完全进入中国境内定居成年雌虎在夜色中前行,它从容地从镜头前走过,身后还跟着4只幼虎。”冯利民讲述着追虎日子里难忘的一幕。
“这意味着野生虎真的能回到中国!”冯利民说起当时的情景还是很激动:“我们多么渴望东北虎豹能够重返中国,而这个视频标志着野生东北虎可以在中国境内成功定居并繁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同时,中俄两国科学家实质性的跨境合作研究也硕果累累:北师大虎豹研究团队和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科研团队联合监测结果显示,2015年中俄跨境区域东北虎种群至少38只,东北豹达到至少91只。中俄跨境区域东北虎种群的增长为东北虎重归故乡,回到中国东北林区提供了重要机遇,而这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中俄跨境区域的北部是湿地和铁路、公路等人类生活设施,东部和南部毗邻海洋,这100多只东北虎豹生活在不到4000平方公里的地带,犹如一座生存孤岛。不开辟进入中国的通道,这个承载着恢复希望的虎豹种群还是会面临崩溃的处境。”冯利民说道。
保护东北虎豹就像与时间在赛跑,对它们的保护迫在眉睫。2015年,基于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10年研究成果形成的《关于实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种群恢复和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议》提交到中央。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确定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开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10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冯利民十数年的追虎之旅使他成为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最新科研数据也显示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立为保护虎豹带来的巨大变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正在快速增长。虎豹数量由2015年的27只和42只,分别增长至当前的50只和60只以上。东北虎幼崽成年率由试点前的33%上升至目前的50%以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腹地的珲春地区更是恢复到“众山皆有虎”的历史风貌。
而今,馮利民和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同事自主研发成功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数万台具有实时传输功能的红外相机,基本覆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全境,每天有来自密林深处成千上万的惊人画面通过这套全球领先的监测系统,实时传输到研究中心和管理部门。如今,冯利民可以坐在电脑前通过实时设备看到东北虎的身影,一帧帧的影像在眼前不断地闪过,他很快就能还原它们在野外的场景。
但是,他依然坚持深入“虎穴“。“每次站在山顶,俯瞰着整个老虎的王国,我会想象它们明天会去哪座山头觅食、寻找配偶,又会去哪里生儿育女。”冯利民自豪地说。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的消息刚出,立即引起国内外的轰动。美国学术期刊《科学》杂志援引世界虎豹研究权威专家的观点称:“中国正在建立比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还要大60%的虎豹国家公园,将可能是未来20年内世界上最成功的老虎保护故事。”
故事里的主角儿除了东北虎,还有他们的追随者、保护者、奉献者,有像冯利民这样把青春和汗水撒在茂密森林里的追虎者。
焦点人物小档案:
冯利民,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猫科动物专家组成员、《Conservation Biology》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他长期从事虎豹等濒危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是中国从事野生虎豹保护研究时间最长的学者,研究成果推动和支撑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立和建设,被Science专题报告,入选Springer Nature 2016年“改变世界的180篇最杰出论文”,并且写入全国普通高中生物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