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理论视阈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
2022-04-26郭旖璇
摘 要:城市发展对博物馆服务公众提出了更多要求,观众群体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促使博物馆服务观众的形式延伸出了更多的可能,博物馆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式也变得更加复杂。如何更好地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高博物馆的文化信息传达效率已成为博物馆转型发展与服务升级过程中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展示形式创新和内容策划,必将是未来博物馆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议题。
关键词:具身认知;博物馆;展示设计
一、引言
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官方定义充分诠释了博物馆的价值功能导向(非营利性常设机构、教育研究、欣赏、文化传播)。然而技术的发展正使得普通观众消费博物馆的方式发生着变化,以往博物馆传统的教育、欣赏功能逐渐被间接性的文化体验所取代。在这个过程中,对观众而言,文化信息的传播方式将不再以传统被动的说教方式进行,而是以更加主动的文化体验方式发现并感知自身感兴趣的文化信息。正是这种文化信息感知和传播方式的变化,要求博物馆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和策划设计人员要从更多维度深思博物馆文化信息的传播方式,“具身认知”理论系统的运用则可为其提供方法创新的基础。
二、博物馆文化展示的形式分析
博物馆展示既要坚持教育、研究和欣赏的传统功能,又要从观众角度思考创新信息传达的方式,纵观国内外各类博物馆的发展,其文化展示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一)传统图文,直接表达
主要指通过图文展板的形式,以平面化的方式呈现展示内容,重点在图片与文字的混合编排,核心为视觉传达的基本规律,即运用平面设计的基本原理,从审美的角度组织处理图文关系问题,同时从阅读习惯的角度处理展示内容的内在逻辑问题。作为博物馆传统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图文仍然是目前博物馆进行文化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但当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正在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更大的内容量,向这种相对单薄的展示形式发起挑战,图文设计也正在借助技术的手法不断创新着信息传达的新形式。
(二)场景复原,烘托主题
作为博物馆最主要的内容展示形式之一,场景复原创作的理论源点是人性中天然对“真实性”的追求。以“雕塑”为核心的艺术表现手法,以“真实”再现场景为目标,创造出源于真实而高于真实的情感体验。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场景复原常常会以不同比例来复原场景内容,并通过声光材质等综合特效再现当时景象。总体上场景复原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调动观众的多种感官,触发观众情感,使其更容易进入到展示内容中去。
(三)多媒体互动,增强现实
以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展示,是将大量的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内容整合到一个展项当中。常见的如数字沙盘、大屏显示、触摸互动、智能播控等展示系统,这是当下展馆使用频率较高的互动展示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容纳更多的内容且内容更换更加方便。
(四)沉浸式体验,休闲娱乐
沉浸式体验是将以上传统的展示形式与高技术媒介进行系统整合,通过调动观众的多种感官,形成一种具有强烈体验感的展陈方式。与以往的VR虚拟影像不同,沉浸式体验同时借助了虚拟的动态影像和现实场景,使观众能够身处其中并产生一种更加真实的体验,最大程度地扩大人的感知边界。当下沉浸式体验多用于主题内容展,因其内容制作和展示环境设备的搭建需要更高的成本,目前还无法大面积在博物馆中普及,但已经形成了未来展示设计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三、具身认知的基本内涵与发展
20世纪初,在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上,出现了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两大流派,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在世(Be—in—the—world)”概念,在他看来,存在就是自身呈现出的自立和持续着的逗留,该理论的提出为“具身认知”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后,梅洛-庞蒂提出“具身主体性”的概念,从原则上打破了身体与意识相对立的观点,引导后来的学者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學者正式聚焦于“具身认知”,力求摆脱离身性的困境,系统化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具身认知主张“身体、动作和情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整体性”,其基本特点是:“具身的 (embodied)、情境的 (situated)、发展的(developmental)、动力系统 (dynamic system)。”[1] 20世纪末,该理论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中外有关具身认知研究的交流中,具身认知常常被译为涉身认知,涉身想要传达的意思是人是通过身体来认识世界的,身体的感觉以及运动形成了学习的关键,身体应该被作为认知的主体[2]5,纵观中外的相关研究,其解释模型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一)概念隐喻论:最早由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究其本质,便是通过自身经历和经验理解另外事物。
(二)知觉符号论:该理论认为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信息来源于不同的渠道,包括感知觉通道、动作通道和基于想象体验的内省通道,而这些多方位通道形成的大脑表征即为知觉符号[3]。
(三)感知运动模拟隐喻论:较前二者增加了思维和人身体的感觉运动,隐喻是人们学习而非经验得来,且人的早期经验并非必要的观点[4]。不管哪一种观点和主张,归根结底在于“具身认知”理论不仅强调身体的核心作用,而且重视身体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因此这对现代教育、学习理论、设计理论与体验认知发展都有重要的启发和应用价值。
四、具身认知理论影响下的博物馆展示
信息技术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实现了在线展览,特别是在疫情突发的背景下,网上展览得到了快速发展。尽管在线浏览能够无限接近真实的参观环境,却终究无法替代线下的实体展示,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观众的切身体验。多感官交互机制只有在真实立体的空间内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而这种效果的实现根本上在于通过观众将自己演化成虚拟角色,主动地将自己“嵌入”到特定场景中,进而实现超越真实的情感体验。这些环节和情景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览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一)“涉身性”设计
在展示方面,“涉身性”的真正内涵在于观众与展示对象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联系,主要通过观众自身的主动性来实现。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外的群雕,便形象地刻画出了遭遇劫难之时人们的无助与悲凉,所拥有的人文因素和内涵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了强烈冲击[5]。原本柔软的书本被冷冰冰的铁板所代替,视触觉和体感的配合让观众瞬间便能体会到“杀戮”带来的悲凉与残忍,使观众快速地产生了不寒而栗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便是通过感官的“涉身性”实现的。如果说这种简单的情感转移还只是具身认知理论内容的表层体现,那么“嵌入性”的设计则能从更深的维度冲击观众的内心。
(二)“嵌入性”设计
心智“嵌入”在身体中,而身体“嵌入”在环境中,环境通过身体制约和影响人的心智活动,可以看作心智—身体—环境建立平衡的动态过程[2]5,这就是“嵌入”性。博物馆有建筑场所、空间、文物的物质性及以观众为主体的主观随意性等特征[6],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要使观众产生共鸣,提升情绪表达,需要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完全融入所处的环境,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嵌入到场景中去,正所谓“心智在大脑中,大脑在身体中,身体在环境中”[7]。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冥思厅中,空旷的空间内布满了代表遇难者的烛光,目光所及之处皆为点点繁星,采用镜面反射的墙面设计使整个空间变得更加空灵,瞬间将观众带入到了一种悲痛肃穆的情绪当中,让人不由自主地祈愿和平。行走在冥思厅内,人的整个身体被“嵌入到”了展示内容当中,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完全融入到了场景中(如图1)。
(三)“体验性”设计
科特勒(N.Kotler)在博物馆体验范围表中将观众体验分成了直观的、情感的、认识的三个阶段。体验的形成离不开视觉的直观吸引力,这一点比特古德(Bit good)早在1988年便提出过“吸引力指数”和“持续力指数”的概念[8],他强调的是博物馆展示首先要从视觉上吸引观众,情感的部分则指能够在展示对象和参观主体之间形成情感的交流,这是形成体验的核心部分。认知的部分则是体验完成的结果或目标,即通过情感交流加深对展示对象的深度认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的血战光华门展项,描写了敌机轰炸过后,满街的断壁残垣、百姓流离失所、家人离散之景,细腻地还原了当时战斗机轰鸣、机关枪扫射的真实场景(如图2)。让大量观众驻足停留,是展馆内关注度最高的展示形式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通过视觉的刺激,内心情绪的变化,对大屠杀惨烈的历史形成深刻认识,激发出观众的爱国情怀。
五、结语
从本馆部分的展项设计可以看出,博物馆展示归根结底在于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将观众置于场景中,使其能够自然地沉浸其中并实现主动感知。对于更加注重文化消费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未来社会,博物馆展示需要解决的问题显然已经不再是以往馆方为主的教化方式,而是以观众为主体的文化消费体验。因此,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展示形式创新和内容策划,必将是未来博物馆發展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议题。
参考文献:
[1]李恒威,黄华新.“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J].哲学研究,2006(6):92-99.
[2]杨子舟,史雪琳,荀关玉.从无身走向有身:具身学习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3-6.
[3]谢久书,张常青,王瑞明,等.知觉符号理论及其研究范式[J].心理科学进展,2011(9):1293-1305.
[4]郑皓元,叶浩生,苏德权.有关具身认知的三种理论模型[J].心理学探析,2017(3):195-199
[5]朱赛鸿,刘佳鸣.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教育性——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罗斯福纪念公园为例[J].美术大观,2018(5):108-109.
[6]王国彬,黄韬.“具身认知”语境下的纪念馆展陈设计研究[J].艺术工作,2018(2):103-104.
[7]范琪,叶浩生.具身认知与具身隐喻——认知的具身转向及隐喻认知功能探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7-122.
[8]BitgoodS.,Patterson D. The Effects of Gallery Chnges on Visitor Reading and Object Viewing Time[J].Environment&Behavior,1993(6):761-781.
作者简介:郭旖璇,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博物馆展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