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落实

2022-04-26张镇洋海全胜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理念学科

张镇洋 海全胜

[摘   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非思政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功能。这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不谋而合。地理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分析中学地理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所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策略,为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4-0088-03

習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政教育不仅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对中学生来说更加重要。中学生的各方面发育还不成熟,道德观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要抓好这个关键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就课程思政理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落实展开论述。

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所面临的问题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联系密切,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方式多样、教育影响深远等特点。但是在实际中学地理教学中,要落实课程思政理念,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

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对于思政教育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主要任务是传授地理学科的知识,而思政教育是学校领导和政治教师的责任,跟地理教师没有多大关系。虽然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内容可以结合思政教育,但部分地理教师由于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将思政教育与地理知识教育截然分开,使得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中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二)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学地理课堂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的主阵地。有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不够,不重视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背后的思政元素,只顾采用讲授法和PPT展示法教学教材内容,让学生单纯学教材、背教材,如此课程思政理念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三)评价方式存在不足

部分中学地理教师虽然能够意识到地理学科的思政教育价值,也在教学中渗透了思政教育,但是由于现行的学生评价方式仍然以学生的分数、升学率为主要评价标准,因此对于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中的落实不够重视。没有评价就没有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改进。课程思政理念没有融入评价环节,导致思政教育很难渗透到日常的地理教学中。学生评价侧重考试分数,使得学生也注重考试成绩,通过做各种习题、报各种培优班来提高考试成绩。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得不到师生足够的重视。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增强课程思政意识

地理教师是地理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地理教师是保证思政教育渗透和落实到地理课堂的关键因素。因此,地理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正所谓“育人者,先育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学地理教师要以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为指引,将思政教育融入平时的地理教学设计和实施之中。那么,地理教师如何才能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并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呢?

1.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动向

地理学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中学地理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当教书匠”,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发展动向,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与地理学有关的政策、理念等,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向学生展示地理学科与社会的关系,真正地做到融思政入地理、融地理入社会,具备较强的课程思政意识。

2.深入学习

教师要深入学习地理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地理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同时也要深入学习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和决议,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传道者必先明道、信道。地理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较强的课程思政意识,才能在地理教学中自觉开展思政教育。

(二)注重地理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地理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也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地理教师可以从气候、地形、河流、人文等方面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我们的国家,引导学生理解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师要注重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

1.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生态和发展等问题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等,将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负责任的、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例如,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相关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还进一步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我国的国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教育。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把握好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

地理学科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地理教师要能够将思政元素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如教师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知道有国才有家,激发学生对我们祖国的热爱,引导学生热爱我们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明白“一国两制”构想的合理性,明确要坚决抵制分裂祖国的行为,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再给学生补充一点台湾的相关知识,为下节课的教学做铺垫,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要性,明白我国的主权不可侵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人人有责。地理教学能够比较全面地从交通、农业、工业以及城市经济建设等方面向学生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激励学生要好好学习,争取在新时代背景下贡献自己的才智。在教學八年级地理“自然灾害”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照片或者视频,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小组合作,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和产生的原因,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搜集有关家乡所面临的自然灾害的资料,讨论分析其成因和应对措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地理实践力培养目标,还可以渗透思政教育,使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和环保意识。本课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生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要注重环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让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应该怎么做,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地理教师要将思政元素真正融入地理教学设计中,重视课标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等环节。

3.积极开发课外教育资源

地理教师要明白地理教材的意义何在,明白自己不是要教授教材,而是要使用教材,把教材当作教学的素材之一。由于各种原因,教材中的案例并非完全适合每一个地区的学生,因此教师需要分析教材、课程标准、学情,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讲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时,包头市的教师可以结合包头市的实际情况,仔细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里的相关内容,设计南海湿地景区野外考察活动。南海湿地景区位于包头市东河区南侧、黄河北岸,是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是学生能够真真正正接触到的。学生通过调查和考察,能够了解包头市所处河段的水文特征、黄河对于包头市的贡献,以及黄河北岸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样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以把学生放到“家乡建设者”的位置上,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理解黄河对于包头市的重要性,了解包头人民在黄河治理与开发方面做出的努力。开发此类课外教育资源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落实地理课程标准,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创新评价方式

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使得思政教育在地理课堂中难以实施,且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成效是难以通过考试和分数来评价的,因此创建能够全面评价情感态度及其他方面的新的评价机制尤为重要。教师不能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应将对学生的测评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注重观察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将这些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在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创新评价方式,以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教师可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等。首先,评价不能一味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还要注重学生在地理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例如开展了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乡土地理社会调查活动之后,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热爱家乡的情感、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的社会责任感进行评价。其次,评价主体要包含学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针对社会调查活动,不仅要有教师评价,还应该有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思政教育的效果是很难进行检测的,让学生自评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提高。最后,由于每个学生所接触的环境有所差异、智力发展有快有慢,因此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分等级分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有针对性。只有因材施教、创新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学生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这个关键时期,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更好地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地理学科教学中,发挥地理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1):4-9.

[2]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  田北海.何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何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含义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0(4):35-4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侯萌晗.初中地理德育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思政理念学科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