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与思考
2022-04-26王飞卓德虎陈红杰
王飞 卓德虎 陈红杰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书院制改革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改革原则和教育实践等方面与书院制教育具有较强一致性,能够充分发挥书院制教育的特有优势,为围绕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等奠定了基础。因此,探索书院制改革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对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书院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以实用主义为特点的专才教育逐渐向人才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转变,创新创业能力也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很多学者从确立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论述和研究,但对教育组织模式创新方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论述和研究仍较少。书院制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组织模式改革的热点领域,主要以学生住宿空间改造为切入点,构建形成集教育、管理、生活、服务和活动为一体的学生社区,实现学生生活空间、教育空间、文化空间的有机相融,能够有效落实通识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题组在此背景下寻找创新创业教育与书院制教育的契合点,探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书院制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书院制教育具有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特点,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改革原则和教育实践等方面与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书院制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广阔学科视野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还对学生学科融合、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当中,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起点和主要环节。书院制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强化通识教育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其通过组织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实践,改善学生的专业局限,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书院制教育改革原则的一致性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与书院制教育在改革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创新创业教育和书院制教育始终在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上展开,无论人才培养的形式如何探索、如何变化,都始终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与书院制教育在改革覆盖面上具有一致性。教育改革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避免出现精英化和功利化的倾向,不能变成少数绩优生的专属,更不能单纯把专利论文等易于量化的成果作为教育评价标准,而应该把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精神培育成效作为教育评价标准。书院制教育则是针对书院全体学生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取更全面的知识。最后,创新创业教育与书院制教育在协同育人方面具有一致性。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涉及学校内部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还涉及学校外部的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企事业单位等。书院制教育则能从书院与学院之间的双院联动、校友企业及导师科研平台互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等角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书院制教育实践的一致性
在具体教育实践当中,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注重帮助学生组建团队并开展实践,最終形成创新创业成果。因此,学生的自理能力、学科视野、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在书院制改革打破传统“学院—专业—班级”的结构,形成更为扁平的“书院—宿舍”组织架构的背景下,加强学生自治体系和朋辈互助机制建设成为书院制教育实践的必然要求。在国内书院制教育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能力已成为改革的共识,通过组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将显性教育转变成为隐性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传统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困境
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2015年和2018年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并纳入学分管理”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实现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全覆盖,但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创新创业成果统计,轻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创新创业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关乎个人进步,更关乎国家和社会发展,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阵地,责任重大。然而,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部分高校侧重对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成果的统计,往往以论文、专利、比赛成果、就业率为重要评价和考核标准,忽视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虽然这些评价标准和考核标准便于量化和操作,但是容易导致部分高校为了实现数量突破,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集中在绩优生群体上,造成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和精英化。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高校建立长效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同并主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二)重专业课程建设,轻创新创业课程改革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是本科专业教育的核心。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课程处于课程体系的核心地位,其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设置等方面均经过严格论证,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培养课程体系。然而,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以慕课学习为主,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内容体系和实用性有所欠缺。在课程团队建设方面,专业课程教研室承担着本专业主要的教学工作,每个教研室都配备较为完整的、实力雄厚的学科团队,肩负着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往往由辅导员或就业中心的教师承担,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难以结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开展课程建设,不能满足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重专业技能竞赛,轻创新创业综合实践
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以组织学生参加本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为主,缺少“挑战杯”“互联网+”等综合性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和指导经验,实践的类型和深度不能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这是由于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学生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管理,缺少与其他专业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而“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以及真实的创业实践均需要不同专业学生的配合,因此造成学生参加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机会的欠缺。同时,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指导教师受自身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所限,虽对专业竞赛内容较为熟悉,但缺乏创新创业综合性实践经验,难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造成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能力强而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能力弱的问题。
三、书院制改革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
书院制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对书院制育人模式内涵的深化和拓展,需要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凝聚创新创业教育合力,构建书院、导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培养体系。
(一)多渠道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书院制改革背景下,首先要充分发挥书院生活空间与学习空间、文化空间有机融合的特点,做好书院文化氛围营造工作,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其次要充分发挥书院导师的指导作用,鼓励导师通过日常交流、典型案例分享、创新创业活动指导等途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充分发挥导师的教育引导作用。最后要以学生社团和品牌活动为抓手,完善朋辈帮扶机制建设,通过优秀学生事迹交流和实践合作,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
(二)多层次完善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应根据书院自身特点,参照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面向全体学生深化课程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方面,需要充分利用书院导师团队资源,建立由专业教师和校外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共同组成的团队,在此基础上完善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对于慕课形式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筛选,吸纳国内外先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质资源,然后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加强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融合,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次,针对校内现有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鼓励书院导师积极加入课程授课和教材编写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书院导师多学科、多背景的特点,充实并完善课程授课内容,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最后,可以根据书院自身特点和学生需要开设具有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选修课,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全方位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书院、学院与社会的协同,实现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统一。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应做好书院与学院的协同,将学生参加学科创新竞赛情况纳入书院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做好引导和鼓励工作。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方面,应充分发挥书院导师、跨专业学生组队、朋辈引导等优势,以“挑战杯”“互联网+”等综合性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引导学生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实现专业实践能力向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升级。针对学生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形成的作品和成果,发挥创业导师紧密联系社会的优势,探索开展市场推广,实现由校内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向社会创业实践的转化,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书院制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教育理念、工作模式和制度政策等方面需要不断完善。高校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完善和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等方面要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由外在引导转换为内生驱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培养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罗敏,沈玉洁.书院制视野下高校学生宿舍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研究: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启示[J].教育观察,2017(21).
[2]何毅.现代大学书院的内涵、产生背景及存在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16(6).
[3]曾汉君,伍婷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价值意蕴及其创设反思[J].高教探索,2020(4).
[4]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
[5]张睿.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6).
[6]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8]韩喜平,杨雪.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及教育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5).
责编:初 心
基金项目:2017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省级重大项目“基于‘专创融合’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2017SJGLX00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郑州大学)2021年度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开放课题“‘书院制’改革背景下辅导员工作路径探索与创新”(编号:ZZUKFYB202124);郑州大学202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分制改革背景下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编号:2021ZZUJGLX056)
作者简介:王飞(1987— ),男,郑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和网络优化;卓德虎(1988— ),男,郑州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通讯作者)陈红杰(1985— ),男,郑州大学实验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