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春》为例谈初中散文教学实施路径

2022-04-26庄洁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悟朱自清散文

庄洁静

[摘   要]文章以朱自清的《春》为例,简述初中散文教学的实施路径,即领会作者意图、注重诵读体悟、关注语言特色、厘清文本结构、细究写作手法、落实深度对话。

[关键词]《春》;散文教学;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4-0019-03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在《春》中,朱自清通过盼春、绘春、赞春等,写出了春的生机盎然,表达了对春的喜爱之情。《春》的内容优美,结构精巧工整,所传达的情感真挚,形神兼备,虚实相生。

一、领会作者意图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实情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抒情性是散文最明显的特征。无论是写景散文,还是叙事散文,均蕴含着“我”的情感及体验,反映在审美创造中便是作者的“个性化特征”。因此,结合背景领会作者意图,并由此把握文章的主旨,是初中散文教学的基本落脚点。自古以来,“诗言志,歌永言”,擅长抒情而又含蓄的古人,在赋诗或作文时,往往有所寄托,这一传统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审美创造。这种含蓄蕴藉的审美范式所对应的表现手法有别于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给学生领会作者意图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但毫无疑问的是,领会作者意图恰恰是走向散文深处,实现散文深度阅读的关键。在明确了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理解散文主旨,赏析写作技法,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春》大约写于1933年,此时,朱自清从欧洲游学归来不久,刚刚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并有了儿子,生活安定顺遂,又因为到清华大学任教,能够专心治学,心境颇为积极明媚。《春》中对春天及生命的热爱与赞美,便是这一时期其昂扬心情的表现。了解了《春》的创作背景后便能领会朱自清的创作意图,感悟《春》的语言中满是蓬勃向上的气息。

二、注重诵读体悟

“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打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壁垒,是散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散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认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较难将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文本是连接读者与作者的桥梁,读者要想通过鉴赏文本与作者心气相通、情感共鸣,需要一定的技巧。读中赏景,读中悟情,是常见的初中散文教学方法。在这其中,学生的自主感悟十分重要。当然,自主感悟并不意味着漫无目的。学生的读、感、悟需要围绕文本的言、意、情等有序展开。

朱自清的《春》处处洋溢着赞美与希望。教师可将“有感情地朗读”设定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式之一,意在通过朗读实现涵泳。七年级的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朱自清寄寓在文本中的浓烈情感?他们是否能够有效探究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意蕴?从教学实际来看,他们并不能够完全理解。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读!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可以是不借助任何工具书的素读,也可以是声情并茂的美读,还可以是小组之间的配合读……总之,学生可以通过充分地读,将文本先读“熟”,再不断融入丰富的情感,逐渐读出《春》之“美”, 最后读出文字背后的“情”,进而理解朱自清寄寓在《春》之中的对大自然的赞叹、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三、关注语言特色

探究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初中散文教学尤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与建构。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散文的语言风格,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炼字等角度探究语言,分析言与意的辩证关系、内在逻辑,在语言材料的积累过程中培养语感,在言语活动经验的获得过程中深入探究散文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散文篇目由于立意、主旨等相对突出,而掩盖了其本身有个性的语言。一些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将语言赏析的过程略过不提,或以总结性的成果呈现出来。如此,学生的语言涵泳与体悟不足,语感便难以培养,从而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大打折扣。

《春》的语言具有清新隽永、自然朴实的特点。在《春》一文中,为了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作者朱自清运用了叠词、鲜活的动词等。这使《春》尽显语言美。在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度感知语言美,可以采用读中有感、写中体悟的方式,引導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某一段落或某一语句,细读并仿写。由此,便能使学生通过读与写,将句式特点、文本语言风格等加以内化,进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并在锤炼文本语言、增强语感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外衣。入选教材的散文名篇富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质。选入统编语文教材的散文的语言,或清新自然,或典雅而富有韵味,或明白晓畅。语言能展现作者多维度、立体化、个性化的表达。分析文本语言的目的在于借助语言这一媒介,让学生体会作者隐含的内在情感。

在《春》的教学中,笔者将学生的学习重点设为“品味文中优美清新的语言”,但如果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赏析,难免耗时费力,且容易引发解读碎片化问题;如果直接用自身解读代替学生体悟,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理解不能走向深入。对此,笔者先给出语言赏析示例,再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选角度来分析探究文本语言的特色。笔者这样做,有利于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有效掌握《春》一文的语言特色及语言内涵。如学生在探究“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等的过程中,从音节与感情两方面入手,理解了叠词的独特作用。

阅读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细致品读分析文本语言,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生在自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能够把握散文情感,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能够深化对散文的认识,触碰作者的创作本心,从而实现和作者的情感碰撞与共鸣。

四、厘清文本结构

如果说线索与结构是散文的“形”,那么主题及意蕴便是散文的“神”。多年来,语文教育界围绕散文所展开的“形神之辩”数不胜数,至今尚无定论。但不论持何种观点,都不影响散文教学对“形”与“神”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重“神”的感悟而轻“形”的理解,局限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论断,便容易忽略对散文结构美的赏析。因此,教师应当运用思维导图、板书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结构特点,感知散文的“形”之美。

笔者在《春》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自主绘制文章结构图,从中感知谋篇布局的内在逻辑性,体会作者行文构思的精妙。《春》一文,从全篇的整体框架来看,是“总—分—总”的结构;从细节来看,“绘春”部分,重点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春之图,它们在结构上属于并列关系,在内容上条理分明。在熟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春天到来,草色泛青,花儿竞放,微风吹面,细雨润物,因寒冬蛰居的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感受万物的勃勃生机。

学生通过厘清文本的结构,能够有效发现作者写作手法之精妙,感悟作者观察生活之细致,体会到文学创作要符合生活实际,获得要主动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的启发,并在探究散文之“形”的过程中,体会散文的内在神韵。

五、细究写作手法

散文,写起来并无既定章法,读起来不易悟其内涵,那些没有丰富阅读经验与生活体验的人,不能完全领会其魅力。不同作者的风格不同,创作章法也不同。在初中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散文的类型来确定赏析的要素。如果是写景散文,便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文中写了哪些景?其中的真实之景有哪些?想象之景有哪些?作者是如何处理实景与虚景的关系的?如果是写人散文,则需要引导学生探究:文中提到了哪些人?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是什么?次要人物的作用是什么?主要人物的正面描写有哪些?是否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为了使人物更为立体,除了正面描写,还采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或形象?

在《春》的教学中,笔者确定了“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如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写“春花”时,点明作者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方式展现了春花的美丽与生命力。在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写“春风”时,点明作者在描写时充分调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感官,还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写出春风柔和而多情的特点,并通过描绘“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各种花的香”来展现春风的清新动人。

确定鉴赏要素,抓住关键手法。《春》一文的精妙之处在于作者在虚实结合的描写中,既展现了现实生活场景中的春,又展现了自己心中和读者心中的春。笔者先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春》一文的写作技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调动全部感知觉器官去感知和描摹春天的,再指引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结合相关内容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这样做能使学生在观文本之“实”中,感知其内涵丰富的妙境,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复杂情感,有效实现阅读的升华。

六、落实深度对话

散文与诗歌相似,注重情感的抒发与意境的创设。阅读散文相当于与相关的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散文赏析,需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即代入作者的身份,感作者之“情”,解作者之“思”。然而,受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等因素的限制,读者之“感”与作者之“情”其实是存在差别的。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后与人交流与分享。不同的学生“感”的细节内容不同,“感”的角度存在差异,由此便产生个性化解读,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交流与探究中无限接近作者之“情”,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理解了作者之“情”的基础上,以“情”析“境”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材的编排特点体现出强烈的编者意图。《春》值得学生用心体会,《春》的教学应引起教师重视。《春》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首篇课文,从《春》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来看,其价值不言而喻。教材编写者要充分思考如何选好初中阶段语文教材的第一篇课文,以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首篇课文要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语文基础,内容自然贴近生活,便于理解与感知,所表达的“情”不能太过含蓄。朱自清将《春》归为“书怀抒情”一类,其将“情”贯穿全篇,使得读者十分容易就能体悟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朱自清对春、大自然及生命的贊美之情。在学生与作者朱自清产生情感共鸣后,笔者再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人迎春的画面,体会《春》的意境之美,从而落实学生和文章的深度对话。

把握编者意图,深入解读文本。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难点。《春》所反映的编者意图,为解读《春》提供了参考。学生要体会《春》一文写作技法的精妙,理解作者寄寓在《春》之中的蓬勃向上的情感,以更好地解读《春》。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徜徉在《春》所创设的美好意境中,感知作者朱自清笔下的春之美。笔者借助《春》的讲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实现与作者、文本、自我的多元对话,以《春》开启名篇经典阅读之旅,以《春》之思想意蕴为学生全新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注入生命能量。

初中散文教学强调学生要与教师和文本进行交互式对话。教师要在充分关注学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散文类型,走近作者并领会其写作意图,以多种形式的读、悟、说、写活动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的逻辑结构、写作技法、语言特色等体悟作者的思想意蕴,进而推动学生形成自我感悟、完成知识建构、实现深度阅读。

[   参   考   文   献   ]

[1]  宗华.以《春》为例谈文本立体细读[J].中学语文,2021(22):95-96.

[2]  范丽琛.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以《沁园春·雪》教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9):245-246.

[3]  丁卫军,郭志明.初中语文《春》教学实录与点评[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1):77-80.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体悟朱自清散文
清芬正气朱自清
萌宠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懂,才能得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解题中的数学史
“体悟教学”的教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