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旅游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以文旅融合为背景

2022-04-25麦莱思郭璇瑄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旅粤港澳大湾

麦莱思,郭璇瑄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2018年,国务院宣布将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成文化和旅游部,标志着文旅融合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旨在以文化振兴旅游、在旅游中感受文化魅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计带来了新思路,而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二者相互融合,不仅延长了双方的产业链,而且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1]。文旅融合催生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动能,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和开发。高职旅游教育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产业无疑对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教育创新育人模式以适应旅游产业的转变成为必然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及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九市所组成的城市群,是国际一流湾区。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强调要促进岭南文化和中西文化的交融荟萃,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建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还强调打造粤港澳文化旅游交流融合圈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与保障,通过完善大湾区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人才,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产业发展的动力[2]。因此,文旅融合背景下培养高职旅游业人才是大湾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机遇,也是挑战。尽管大湾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应该清醒认识到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存在着高端旅游专业开发和管理人才紧缺、旅游专业设置结构失调等问题。针对文旅融合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旅游教育面临的崭新机遇和现实困境,探讨大湾区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的的路径与对策。

一、文旅融合为高职旅游教育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一)创造大量新兴的旅游业就业机会

旅游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体系,就业方式灵活、就业人数稳定且数量持续上升,研究发现,每增加30名新游客就能为旅游目的地创造一个新的工作机会,因此,很多国家都把旅游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加以培育和扶持[3]。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旅游业不断出现新形态、专业化的就业岗位,2019年末,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5.05万个,从业人员516.14万人,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持续增长[4]。例如,以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旅游演艺、主题公园、文旅小镇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场馆及特色项目成为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5],对提供创意想法、创新设计、专业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造就了众多新兴的旅游业就业岗位。由此可见,文旅融合助推了旅游业经济收入的发展、就业岗位的持续创新和细化,为高职教育旅游专业学生创造了就业机会。

(二)促进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转变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在新模式、新业态、新需求的驱动下,高职教育培养的旅游从业人员除了要具备常规的旅游从业能力,还需要考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融合对旅游从业人员培养提出的新挑战。

第一,拓展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学科知识范围。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新业态的出现要求高职旅游教育培养具备多领域学科知识的交叉型人才,要求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旅游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如导游讲解能力、酒店管理知识和旅行社运作知识等,还要具备厚实的文化底蕴。文旅融合强调旅游从业者能够承担起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优秀的区域文化内涵。落实在高职旅游专业学科教学上,要求旅游专业教育涉及历史、地理、建筑、艺术、文学、民俗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第二,提升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一方面,以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为基础,促进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常规职业技能的提高。例如,导游服务技能是旅游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要求导游服务过程中通过对区域旅游景点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断传播区域优秀文化。因此,提升学生文化知识的讲解能力,接待能力是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技能培养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文旅融合要求将文化要素融入到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中,设计出创新性的文化旅游产品。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一员,其创新创意能力、产品设计能力直接影响“文化+旅游”相关项目的开发。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主题交流讲座等有意识地培养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文旅项目上的创新设计能力。

第三,将文化内涵融入学生的职业素养。近年来,旅游业还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职业道德的弱化现象,不法旅行社、黑心导游等乱象频生,归根到底是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欠佳、价值观水平不高。高职旅游教育是培养未来旅游职业人才的重要摇篮,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德”的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传千年,文化内涵在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上至关重要,例如,以东方文化的“善”念培养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职业原则,会使未来或将从事导游行业的学生养成尊重游客、和谐共处的职业素养。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更应重视“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职业道德”等人文课程设置,调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发展,使他们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实现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区域文旅产业的质量

高职旅游教育主要服务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服务于旅游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文旅融合促使高职旅游教育进行双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一致性改革,增强高职院校适应文旅产业发展的责任意识,提高旅游专业衔接产业的精确度,实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文旅市场发展的高度吻合。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旅游教育要服务于区域文旅产业发展,例如:博物馆、历史遗址、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需要培养专业旅游人才进行开发和管理;二是高职旅游教育要主动适应文旅市场的整体发展,提升人力资源供给的整体素质,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改善文旅市场发展环境等。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旅游教育面临的问题

截至2020年底,珠三角九市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48所,香港职业训练局下设专门的旅游服务业培训发展中心(HITDC),澳门旅游学院面向市场开展职业教育。2019年,澳门旅游学院与粤港澳大湾区内七所职业院校共同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职业教育联盟,共同推动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携手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竞争力[6]。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对大湾区高职旅游教育与文旅产业的融合程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清楚认识到大湾区高职旅游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与文旅产业发展要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高职旅游教育发展规模、旅游专业设置、旅游课程建设和专业师资建设四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发展规模尚未形成

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旅游教育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源。截至2020年,珠三角九市共有71所高职院校,设置旅游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48所,占珠三角九市全部高职院校的67.6%。根据2019年广东各市旅游总收入,排名前四的分别是广州、深圳、佛山和江门,旅游总收入占珠三角旅游总收入的76.84%。各市设置旅游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情况,见表1。

表1 珠三角九市2019年旅游总收入及2020年旅游类专业高职院校设置数量

续表1

通过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设置数据及各地区2019年旅游总收入情况可知:第一,珠三角高职院校旅游教育总体规模有待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繁荣,但是设置旅游专业的高职院校总体比例相对不足,相关人才储备不够,难以推动大湾区内部文化与旅游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第二,各市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布局与旅游业发展不相匹配。例如,深圳市旅游总收入在珠三角排名第二,然而,设置旅游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1所,深圳市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我国改革开放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速度”举世瞩目,拥有独特的文化记忆,文旅项目丰富,而目前深圳市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难以满足深圳市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业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结构趋向同质化

以珠三角九市高职院校为例,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旅游类专业设置上呈现缺乏行业前瞻性、专业结构同质化现象,见图1。

图1 珠三角九市高职院校旅游大类下设专业布点数量

第一,珠三角高职院校旅游大类下专业布点数量差异显著。有32所高职院校设置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其次是旅游管理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分别有30所、23所高职院校设置。然而,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葡萄酒文化与营销和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这四个专业在珠三角九市高职院校中并没有设置,设置定制旅行管理、民宿管理与运营、餐饮智能管理等专业的院校不超过5所。由此可见,旅游大类下专业布点之间的设置存在显著的数量差异,部分专业布点趋向饱和,而部分专业布点设置明显不足,专业布点间结构同质化。第二,珠三角九市高职院校对文旅产业前瞻性欠佳。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加速促使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例如研学旅行、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定制旅行都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行业兴起的新业态。但是,由珠三角九市高职院校的定制旅行、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设置院校数量上可知,相关文旅融合专业的设置规模小,对旅游行业的前瞻性发展缺乏全局规划,专业设置与产业适应性不强,容易导致旅游行业相关人才的供给度不高,限制了未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三)旅游课程文化建设不足

随着文旅融合建设的逐步推进,大湾区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课程建设也逐渐变化,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课程所占比重小,已经制约了文旅融合的步伐。一方面,文化理论课程不足。高职旅游教育不能仅限于职业技能的提高,还要有厚实的文化基础作为职业实力的底气。文旅融合对从业人员的文化基础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学生培养阶段就要加强文化理论课程,掌握基本的文化理论,例如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史课程等。另一方面,课程的文化内涵欠佳。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等都应该渗透旅游职业道德培养、社会责任感、艺术修养等人文内涵。增强学生的内涵素养需要有意识地提升日常课程的人文内涵,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能在未来工作中为服务对象带去良好精神满足。

(四)旅游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并不落后,但是,在旅游专业师资力量构成上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研室大多数是硕士学历的教师,注重引入高学历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但是部分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旅游专业出身的教师虽然教学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旅游业实践经历[7],对旅游行业问题处理经验不足,容易导致旅游专业师资育人质量滞后,文化知识与旅游实践脱离。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引入的实践经历丰富的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是兼职教师或者旅游专业人才转行而来,旅游实践经验储备和职业能力出众,却又存在执教能力不强的现状,造成授课内容和文旅行业实际发展脱节[7],不利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的路径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旅游教育仍存在一些相对薄弱的环节,面对人文湾区建设的格局及对多元旅游从业人才的需求,应在大湾区高职旅游教育产教融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

(一)深化大湾区高职旅游教育产教融合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项目的文化性、创新性和多元性对新时代旅游从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旅游教育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要解决当前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与文旅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瓶颈问题,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办学模式。首先,大湾区高职院校牵头,联合旅游行业协会,物色旅游企业等推进旅游产业学院、文旅职教集团等产教融合平台的成立。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内区域性或跨区域性的文旅职业教育联盟,引导大湾区高职教育资源与旅游企业发展需求的对接,提升服务区域的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能力。另外,鼓励高职院校建设旅游产业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厅引导旅游行业协会、旅游龙头企业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合作兴办新型旅游教育实体,有利于突破高职院校单一办学的格局,精准培养适应当地文旅产业发展需求的旅游从业人才。其次,创新校企合作内容,优化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行业企业人员与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合作构建适应大湾区文旅背景的现代学徒制专业,或举办对接大湾区文旅产业发展的企业“订单班”等构建旅游专业校企合作育人的形式,满足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优化大湾区高职旅游专业结构

目前,大湾区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设置文旅特色不明显。文旅融合引发研学旅游、博物馆旅游、历史和民俗旅游、旅游演艺展示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大湾区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地理特点和文旅资源优势,科学准确定位,以“文化+旅游”为核心,适应文旅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衔接文旅市场、紧贴文旅产业、围绕文旅相关职业设置高职旅游专业,如研学旅行、定制旅行、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区域文化和旅游史等与文旅产业相关的旅游专业,改变当前高职旅游专业建设高度同质集聚的现状。另外,文旅专业集群的建设也至关重要。文旅融合背景下,大湾区文旅产业集群建设进程加快,一批文旅产业集群项目落户大湾区,例如珠海的宋城演艺度假区项目、惠州的潼湖生态项目等。因此,以文旅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为机遇,大湾区高职院校应围绕文旅集群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推进专业集群建设,以优势专业为核心,联合相近专业,拓展新兴专业,建设专业集群[3],如围绕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相关专业,拓展文化创意、文化历史等文化要素相关专业,建设适应大湾区文旅产业链发展的专业集群。

(三)完善旅游教育课程文化建设

首先,是完善文旅融合背景下大湾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当前大湾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还是围绕传统的旅游服务与管理进行人才培养,对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兴的人才培养需求涉及课程并不多。例如,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项目的开发涉及文化创意、文化品牌设计、项目信息技术等诸多综合知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不仅要设置旅游基础学科课程,还要拓展文化创意营销及产品设计、区域文化历史学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以培养适应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大湾区旅游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旅游从业人员。其次,是深化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内涵,在课程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有文化”的服务意识。例如,在旅游路线开发课程上要求学生在熟悉旅游常规路线设计后,进行独立的创意性旅游路线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当前的旅游线路设计服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食住行安排,而是要让自己“有文化”地进行针对性路线设计,体现出独属自己的巧思妙计、匠心意蕴,并且让学生从中充分认识到作为旅游业服务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知识底蕴和职业道德素养,这种高水平的服务意识才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培养的关键,这样的课程才能将旅游和教育素质完美融合。

(四)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推进文旅融合背景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大湾区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第一,针对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应用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了解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旅游岗位的工作职责及业务,以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成为知识素养与职业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第二,针对专门引进的旅游行业骨干人才或企业兼职教师所存在的教学能力不强的现状,可以采取传统路径完善提升教学能力水平,包括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和在职提高三个阶段的教师培训体系,强化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能力。第三,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鼓励教师学习其他高水平院校旅游专业信息化的教学技能、教学经验,推动教师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学会通过引入慕课、网络化开放课程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酒店餐桌服务礼仪、旅行社计调流程等相关课程,通过教学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提高高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效果。

(五)推进大湾区高职旅游教育的开放合作

第一,寻求粤港澳大湾区内高职旅游教育更广泛的交流合作。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通过采取珠三角和港澳地区高职旅游教育与行业企业共建联盟、鼓励教师参与三地学术交流活动、与合作院校交换交流学生、三地联合举办旅游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促进交流合作。一方面能增强三地高职院校学生对粤港澳文化同源性的进一步了解,学习合作院校优秀的旅游职业技能,共享旅游教育的经验和资源,培养新一代适应粤港澳三地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粤港澳三地高职院校在交流中寻求密切合作,共同开发岭南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第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旅游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旅游业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旅游人员的跨境流动日益频繁,全球旅游市场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3]。粤港澳大湾区依托“一带一路”的倡议和港澳国际窗口实施开放型经济,旅游国际化探索成为大湾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湾区高职院校应确立旅游教育国际化策略,通过健全具有旅游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打造国际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国外高水平旅游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提升学生国际沟通能力和国际职业能力,培养新一代国际化的旅游专业人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向世界性旅游区域迈进。

猜你喜欢

文旅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