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竹罐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2-04-25蔡月虹许瑶瑶何丽慧
蔡月虹,许瑶瑶,何丽慧
(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严重疼痛、手及肩部肿胀、感觉异常,多见于脑卒中患者急性发病后2周~16周,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以及生活质量。笔者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竹罐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泉州市中医院脑病科和康复科2019年11月~2020年5月期间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59.26±7.58)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70±5.9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脑卒中临床诊断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诊断标准[1];②符合SHSI期诊断标准[2];③意识清楚,有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30分以上;④肌力≥3级;⑤皮肤完好;⑥对药物无过敏者;⑦年龄40岁~70岁;⑧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脑卒中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认知功能障碍;②脑卒中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③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
1.4 剔除标准
在干预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例如病情加重,出现其他病变),不配合操作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治疗。①内科二级常规护理。②体位正确摆放,保持患肢的功能位。避免患肢处于长期下垂状态以及腕部屈曲,以此达到消除患者手部肿胀的目的。保持患侧腕关节处于长时间的背屈状态,并且手指处于伸直并外展状态。③保暖。④药物治疗: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类固醇激素、非甾体抗炎药、钙通道拮抗剂等药物。
2.2 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中药竹罐疗法。以阿是穴和手三阳经穴为主,主穴:肩髃、肩髎、肩贞、极泉、合谷、后溪、曲池、外关、小海、尺泽。药方:桂枝30 g,川加皮30 g,红花20 g,宽筋藤30 g,醋没药20 g,威灵仙30 g,细辛15 g,王不留行30 g,忍冬藤30 g,荆芥穗20 g,防风20 g,鸭脚艾30 g,大黄30 g。将配置好的药物装入布包,扎紧口,放入锅内浸泡30 min后煎煮1 h,把所需的竹罐放入药液同煮10 min即可使用。推用物至病房,必要时关闭门窗,窗帘遮挡,采取合适体位,暴露施术部位皮肤,注意保暖。用长持物钳将竹罐夹起,迅速倒扣于毛巾上,甩尽罐内药液(8次~10次),趁热吸拔于施术部位,留罐10 min~15 min,初次拔罐或者皮肤较薄者留罐时间酌减。留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局部和全身状况及保暖,每日1次。要注意中药煎煮每次水量、容器、药材、护理人员等可控制的变量的固定。两组患者均于治疗2周后对比疗效。
2.3 伦理学
①尊重调查对象的权利,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实行。②知情同意原则:向研究对象介绍研究目的,需要协助的具体事项,参加研究的好处等事项,在知情的基础上自愿参与本实验调查。③坚持有益原则:必须坚持安全第一,必须进行利益和风险评估,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④严格执行公平原则:受试者的纳入和排除必须是公平的,受试者得到公平的回报。
2.4 质量监控
①将纳入实验的合格对象,随机进行分组。②在研究开始前,对操作人员统一进行培训,说明此次研究的目的。③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配合。④中药选材、操作技术等方面严格把控。⑤患者自愿的前提条件。
3 疗效分析
3.1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定量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量表为百分制。
3.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标准
采用改良的Barthel(MBI)指数评定[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为百分制。每个项目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帮助程度分为0、5、10.15四个等级,总分为100分。
3.3 疼痛评分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采用修改后的VAS量表进行疼痛程度分级。0分:无痛;1分:偶有疼痛,但不加重;2分:有轻微疼痛,休息时可缓解,活动后加重;3分:有轻微疼痛,休息时不能缓解,且活动后加重;4分:疼痛较重,休息时可缓解,活动后可加重;5分:疼痛较重,休息时可缓解,活动后较剧烈;6分:疼痛较重,休息时不能缓解,活动后较剧烈;7分:疼痛较重且持续,尚可忍受;8分:疼痛严重,且难以忍受;9分~10分:剧痛,且极难忍受。
3.4 统计学方法
3.5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FMA量表评分、MBI评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方面,各疗程完成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地明显改善,且在完成整个疗程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FMA量表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及MBI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的肢体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组间FMA、MBI、VAS评分比较分)
4 讨 论
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且趋向于年轻化发展。肩手综合征作为其中的一个并发症,如不加以干预,任由发展,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4~5]。同时肩手综合征Ⅰ期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可能发展到Ⅱ期、Ⅲ期[6],直至手部功能完全丧失。故早期的预防和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患者十分重要。临床护理要不断加强对卒中后患者的肩部情况的观察、记录,并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但目前临床治疗多为对症支持治疗[7]。笔者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竹罐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医理论认为,脑为奇恒之腑,元神之府。卒中后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肺、肾等脏有关,其病机总体而言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以肝肾阴虚,气衰血少为本,肝阳上亢、风火相助、瘀血阻滞、痰湿壅盛为标,急性期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虚实夹杂。而痰瘀互阻贯穿始终。加之经络痹阻,外邪侵袭,筋脉失养,肢体经络功能失常,导致肢体疼痛、麻木、活动受限或功能活动失调,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肩颈疼痛属于病邪入侵,其发病机理为寒凝经脉。寒邪入侵,气血痹阻,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所选穴位以手阳明经穴,以肩髃、曲池、合谷为主,其他穴位为辅,是因阳明多气多血,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束骨而利关节的作用。中药竹罐文献资源来自《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提及的中药刺血拔罐方法,以及神医华佗结合拔罐和刺血的优点,发明的中药竹罐刺血疗法。目前中药竹罐疗法已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药竹罐利用其特殊竹纤维内部超细微孔结构,在水中瞬间膨胀,使其具有强劲的吸附能力,快速吸收并储藏水分和药物;在煎药的过程中中药竹罐可有效吸收中药成分,吸附在体表时,罐内的水蒸气随着温度的减低凝结成水,就会形成很大的负压,使之牢牢吸住;而药物通过局部渗透从而达到活血、通络、化瘀、滋养等综合作用,极大调动了人的机能。此外中药竹罐综合了药疗、罐疗、蒸汽热熨三重作用,可以直接通过负压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吸拔起皮肤时透过张开的毛孔将药物渗透到局部皮肤,起到局部熏蒸的作用,形成三重功效,增强治疗效果[8~9]。
竹罐有粗细不同,不仅可以用于肩背及肌肉丰满之处,也可用于腕、手背、肩颈等;中药竹罐属于中医传统疗法的绿色疗法,既环保又节约资源。对于治疗风寒暑湿热等病邪的入侵,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价格实惠等特点,又集拔罐、药疗、热疗于一体;此外选取穴位加上中药的配伍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舒筋活络,更好地达到祛风痰、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的作用,体现中医外治法简、便、验、廉的特点,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药竹罐治疗后患者肩关节疼痛肿胀各自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通过对中药竹罐的实验结果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量表评分、MBI量表评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改善,且经过医学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故值得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