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生化汤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产后腹痛的疗效观察
2022-04-25刘英
刘 英
(江西省德兴市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江西 德兴 334200)
寒凝血瘀型产后腹痛与西医学产后宫缩痛相对应,中医学将其归为“儿枕痛”范畴,是以小腹痛为主要症状的产后常见病,因分娩后子宫收缩,引起腹部疼痛,若疼痛加剧无法忍受,不及时给予有效处理,会直接影响到产后生理、心理状态[1]。西医学认为,其与免疫功能及神经内分泌相关,多止痛对症处理。中医学认为,本病与体虚相关,应以活血化瘀、益气补血、温经止痛干预,借此改善临床症状,缓解腹痛[2]。生化汤中含有大量化瘀活血之药,可达祛瘀止痛之效,同时兼顾产后多虚之特点,于生化汤基础上加减治疗[3]。艾灸可有效改善机体血液循环,使气顺血和,达疏通经络、缓解腹痛之效。鉴于此,本研究主要讨论了加减生化汤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产后腹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在本院住院分娩后出现寒凝血瘀症型产后腹痛患者82例纳入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1)、试验组(n=41)。试验组中,经产妇41例;年龄19岁~37岁,平均(26.56±2.14)岁;体重指数18~27 kg/m2,平均(23.29±1.44)kg/m2。对照组中,经产妇41例;年龄19岁~37岁,平均(26.85±2.36)岁;体重指数19~28 kg/m2,平均(24.10±1.35)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均符合原发性痛经西医诊断标准;②中医属寒凝血瘀型腹痛;③均为经产妇;④病历资料完整;⑤年龄19岁~37岁。
1.3 排除标准
①子宫肌瘤、子宫异位、盆腔炎所致的腹痛;②合并心、肝、肾及脑血管疾病者;③药物禁忌证;④凝血机制障碍;⑤精神疾病及认知障碍。
1.4 中医辨证
根据《中医妇产科学》寒凝血瘀型痛经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即小腹冷痛拒按,暖则痛缓,面色青白,苔白,色黯有块,脉搏沉紧,畏寒肢冷。
1.5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妇产科学》中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妇科检测过程中未出现阳性体征,以下腹坠痛为主要表现,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生化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炙甘草3 g,干姜3 g,桃仁10 g,川芎6 g,当归10 g。随症加减:乏力、气短者加黄芪、党参各10 g,生白术15 g;腹部冰冷疼痛者加吴茱萸12 g。将所有药材做成配方颗粒,开水冲服,早晚各1次。
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艾灸辅助治疗。取穴:神阙、子宫、关元。患者呈仰卧位,充分暴露穴位,将点燃的艾灸条插入艾灸盒,放置于上述穴位,以患者自述温热为宜。20 min/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7 d。
3 疗效分析
3.1 疼痛程度评分标准[4]
采用数字分级法(NRS)对治疗前及治疗4 d后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主要分为4级,分数0分~10分,无痛=0分,1分≤轻度疼痛≤3分,4分≤中度疼痛≤6分,7分≤重度疼痛≤10分。
3.2 疗效标准
显效:腹痛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须止痛药维持正常生活,症状积分下降1/2以上;有效:腹痛及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可通过止痛药维持正常生活,症状积分下降2/3~1/2,腹痛减轻时间无法维持3个月;无效:未达上述标准,甚至出现进展;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100 %,较对照组的82.93 %明显提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4 d后,试验组无痛及轻度疼痛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例/%
4 讨 论
中医理论中,将血归为女子气血循环之根本,孕期大量血液胞宫养胎,易引发机体血虚之症,加之产中产后出血,加剧血虚之症。女子为易郁之体,情志在十月怀胎加之分娩痛的影响下易改变,郁而气结,气结而易引发血瘀;孕产妇产后血行缓慢,而易瘀滞,部分产妇分娩后由于缺乏调养经验,加之不避寒凉、衣着单薄,易受寒凉侵袭,寒凝血瘀,不通则痛[5]。中医学理论以“散寒止痛”为治疗理念,以祛瘀活血、养血益气为治疗目的。
本研究中,试验组有效率100 %,较对照组82.93 %明显提升;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无较大差异,治疗4 d后,试验组无痛及轻度疼痛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生化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可驱寒行气、顺通经络、活血化瘀,明显改善腹痛及相关临床症状。原因在于,桃仁具有散瘀、破血、生血之效;炙甘草,甘,性平,有补气、和中、活血化瘀之效;干姜,性温、热,有通脉散寒、驱寒、除湿之效;川芎具有补虚、开郁、祛瘀、补血、行气之效;当归具有活血、养血之效。诸药相伍,可达行气、破血散瘀、生血之效。《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性纯阳,可理气血、止诸血、驱寒凉、暖子宫、安胎、开郁。”艾灸可补气温阳、疏通经络、消瘀散结、止痛驱寒,治疗过程中通过点燃的艾叶产生热量,对穴位进行刺激,以达治病驱邪之效。关元穴属任脉,为女子储血、男子安阳藏精之处,刺激此穴可补血益气;子宫属经外奇穴,刺激此穴可缓解疼痛、疏通瘀滞;神阙可壮阳益气、温阳补虚。因此生化汤加减与艾灸联用具有相辅相成的止痛之效。
综上所述,生化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可达散瘀止痛、驱寒除湿之效,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