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锦纹饰及艺术特征研究

2022-04-25张来鹏杨紫薇刘雅婷于晓华

流行色 2022年3期
关键词:黎锦织锦黎族

张来鹏 杨紫薇 刘雅婷 于晓华

海南大学 海南 海口 570100

引言:黎族,其内部有“哈”、“杞”、“润”、“赛”、“美孚”等五种称谓。黎族先民在积累热带柔韧纤维植物编织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前行,最终运用到黎锦的纹饰上。早在唐宋时期,黎锦就为众人所知。各个方言的黎锦制品各具特色,纹样形式繁多,异彩纷呈,黎族先民为我国文化宝库孕育了堪称一绝的黎锦文化珍宝。黎锦始于海南,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性及民族特色性,是黎族妇女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为当地设计发展赋予文化内涵提供资源。目前传统黎锦生产设计缺乏生机活力,黎锦文化产业发展迫切需要传承与创新,黎锦纹样要深入剖析,致力挖掘传统纹样内涵,迎合现代设计品位,不断推陈出新使其别具一格。

一、黎锦概述

黎锦历史源远流长。商周时期,黎人便具备织布的能力,产量少,精致实用器物居多。秦汉时期,黎族棉纺织业发展方兴未艾。唐宋时期,海南当地织布和纺织品被众多文人才干记载描述,方勺于其《泊宅编》笔记内,记载了“黎单”、“黎幕”以及“黎锦”,宋代《领外代答》是周去非的著作,文中提及“五彩”、“五色”记录了黎锦常见的具体用色,描绘了黎锦的精美绝伦;元代,内地女纺织家“黄道婆”前往崖州向黎人学习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后将改良技术传播回内地,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内地棉纺织水平。明朝,黎人纺织技术愈发高超,“黎桶”、“布衣”等工艺可看出,黎人染色技艺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近代,黎锦随着纺织业发展得到了快速进步。经济的交流导致文化的碰撞,汉族的汉字,传统吉祥纹样等,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被黎族文化所吸收,逐渐出现在黎族织锦纹样中,使得黎锦纹样更加缤纷多样,蕴含着浓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黎锦工艺技法

至少在商周以前,黎族妇女就已习惯用“吉贝”来纺织棉布。经过沧海桑田的探索,逐步形成黎锦纺、染、织、绣四大传统工艺流程。

1.纺

琼崖有谚语“无黎不贝,无黎无榻”。海南是“吉贝”的起源地,同样也是棉纺织技术的发祥地。四大传统工艺中,“纺”为四大工艺之首,包括错纱、配色、攀花、棕线等工艺。海南当地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勤劳智慧的黎族妇女在织锦制作时会判断使用不同植物的特征,并在加工制作时采用不同的制作工序,棉纺植物和麻纺植物主要用于纺纱。

2.染

黎族的祖先学会了采集野生植物并种植各种草本植物作为染料。黎人民间染料的制作方式有三种:一是天然野生植物和培育草本植物,二是动物血液,三是矿物质作为染料。植物染料:将采集到的各种植物的叶、根、花等捣碎放入染缸,加水浸泡发酵后去除杂质取出。经过晒、榨、煮等方法制作完成的植物染色剂可极好地与天然织物相结合,在重复长期染色后,织物日晒或水洗植物染料都不易褪色。动物染料:黎族常使用牛皮增加黏性混合猪、狗血熬制而成。矿物染料:把天然有色矿物进行粉碎后磨成粉末最终调制而成。

3.织

织是指采用通径断纬的技法并使用踞织腰机织造出的各种纹样图案。“整经、提综、引纬、送经、卷布等”为织造的工艺流程。黎人的织锦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的纺捻纱线陶纺轮发展到踞腰织机,逐渐形成了如今的织锦文化。黎族原始纺织工具腰机,构件简单便携,易于操作,深受黎族五大方言区妇女喜爱。

4.绣

绣是黎人妇女通过描龙刺凤的技法在棉、麻布上使用彩色织线绣出巧夺天工的纹样。锦织图案通过刺绣或织造而成,多数图案采用织造方法制成。绣分为单面、双面两种,白沙地区润方言的双面绣最为出名,当地双面绣被称为织锦中的精品。哈、杞、美孚等方言区较为流行单面绣。

三、黎锦纹饰研究

“黎族”有五大方言区:“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区所制作的黎锦各具特色。黎族属于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未形成本民族文字,黎锦上所展现的不同纹样图案成了区分各方言区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记录当地文化、历史的通用符号。黎锦纹饰用途广泛,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推崇,它生动地反映了黎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偏好。

1.黎锦纹饰题材

黎族织锦纹样,数量多且精美,约有超过150种图案,记录题材极为广泛,可分为8大类。分别为:大自然纹、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生产生活工具纹、民间神话故事传说纹、汉文字纹、其它纹样等。纹样反映了黎族妇女的勤劳与智慧,是自然美、传统美、智慧美的高度统一,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相对历史条件 的产物。下面介绍四种主要纹饰:

人形纹通常出现在织锦纹饰居中处,为主导作用,其四周围绕子图案,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形式出现。这种构图形式具有极强的视觉节奏感,主纹与辅纹的结构特征分明,具有壮观庄重的特点。人纹织锦图有:黎族五种方言织锦黎族纹样、母子纹、百人纹、祖宗纹、大力神纹。人形纹经常出现在黎锦装饰中,单独人形纹被称为大力神纹。大力神纹非常特别,整体较为复杂,具有一种超现实感。大人与小孩共同构成的纹样被称为母子纹,极具特色,子纹围绕在母纹两侧,意寓着母亲含辛茹苦,母爱如山的伟大,骨肉至亲的感情。

黎人长期居于海南岛,自然资源丰富,长期与各种动物为伴。动物纹织锦图有:龙纹、熊纹、鹿纹、 牛纹、羊纹、狗纹、鸟纹、蝙蝠纹、蛙纹、龟纹等。纹饰通常以几何形式表现,造型简洁明了,使用简单的线条、块面就可将动物基本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黎族宗教信仰浓厚,动物纹也具有神话传说与图腾信仰的作用,既具视觉的装饰性又体现极强的生命力。牛纹在黎族织锦纹饰中经常出现,牛是生产工具,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人把牛作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寓意平安和丰收,牛纹色彩鲜艳明亮、简单抽象的几何形态来表现其造型,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青蛙是黎族人崇拜的灵物,五种方言区妇女许多装饰的使用都与蛙纹密不可分。将蛙纹刺绣在筒裙上,意为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多子多福。

植物纹织锦图有:神树纹、果纹、灵芝纹、花卉纹、竹叶纹等。黎族妇女采用抽象形式以几何手法归纳植物造型后,将纹饰刺绣到织锦上,象征着不断生长。

婚礼图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生活趣味,展现了黎族人民婚礼嫁娶的盛大场面,活灵活现还原了婚礼热闹非凡的场面,构思巧妙,生趣盎然体现了浓郁的黎族乡村风俗色彩。牛耕图为人与动物的组合,表现出人和牛在自然界和谐相处、配合劳作的画面。从构图可以看出夸张和写意的手法,构成一幅优美的诗画,极具趣味,展示了黎族人民积极向上、劳动人民威武强壮彪悍的饱满精神。

图1 黎锦部分纹饰(图片来源网络 笔者整理)

2.黎锦纹饰视觉特征

黎族织锦纹饰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浓厚的韵味,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通过具象和抽象的形式表现且具备相同的装饰特点。

构成黎锦纹饰形态和结构最重要的是线条。黎锦线条大多具备极强的逻辑规律以迎合视觉感受,通过巧夺天工且有序的组织,完美地体现了黎锦纹样刚柔并济的美,创造出各式主题,生动有趣的黎锦纹样。

黎锦纹样构图方式与现代设计构图方式异曲同工,追求对称均衡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黎锦纹饰主要由主要纹饰和次要纹饰构成,主纹一般位于中心位置,四周为次纹。主次明确,画面和谐,结构严谨。主纹通常为人纹,次纹大多为动植物,体现了黎族人家重人轻物的特点。

黎锦纹饰通过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构图简洁与现代设计理念有相似之处,表现手法也同样相似。单独纹饰和组合纹饰皆独具特色,单纹中较为常见鸟纹、龙纹、鱼纹,具有自成一派的视觉美感。组合纹样中较为常见牛耕图、婚礼图等生活场景纹样,记录了黎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风貌,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句“黎锦光辉艳若云”描绘出黎锦的绚丽多彩。黎族妇女的审美标准和情趣品味均通过长期形成的色彩搭配模式呈现在了黎锦上,黎锦色彩搭配主要通过口传心授进行传承,对已形成的色彩搭配模式代代相传,进而产生了相对规律性和秩序性。

图2 黎锦色彩(图片来源网络 笔者整理)

黎人在制作民间工艺美术品黎锦的过程中极为注意颜色的搭配。底为黑色线又被称为经线,彩色线:紫、红、黄、白、粉、棕、咖啡色等线被称为纬线,纬线采用交叉织入的方式来进行制作,整体图案五彩斑斓。

黎族对色彩寓意极为重视,白色指纯洁与美好,红色指威严和权力,并且可以祈福辟邪,绿色指希望和新生。一般来说,织锦图案的基础色为黑色,与其他补色相结合,形成色彩缤纷、绚丽夺目的色彩特征。配色时,必须先选择图案主色,再进行配色,最终图案颜色应是和谐统一的。

3.黎锦纹饰艺术特征

黎锦图案是黎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还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黎锦纹饰是勤劳伶俐的黎族妇女,将主观视觉感受融入生活感悟互相转化后,用简单且抽象的几何形态表现出的成果,是黎族妇女长期实践摸索出的结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黎族居民的生产生活、祭祀宗教、婚庆嫁娶、节日气氛等场景。另一方面,只有本民族的语言,未形成本民族文字,黎锦图案在记录黎族历史、传承黎族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黎族信仰原始宗教,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万物有灵论、巫术和图腾崇拜等。黎锦纹饰记录和保存了鹿纹、龟纹、青蛙纹、大力神纹等图腾。母系社会出现后,图腾崇拜高于自然崇拜,图腾被看作为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在未知的观念驱使下,黎族认为图腾神圣不可侵犯。如黎族的蛙纹图腾,黎族人认为,蛙繁殖能力强,代表着香火旺盛,蛙的出现会产生降雨,代表着天降甘霖会风调雨顺。部分黎族先民把蛙纹作为部落的图腾,受到整个部落虔诚的膜拜。

四、黎锦纹饰的应用

2020年海南省举办了“2020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通过“论”、“秀”、“展”三大板块的精彩内容展现了黎锦风采。文化周另一个重要板块“2020海南黎锦及纹样服饰创新设计征集”历经三个多月,产生了百余件优秀作品,通过现场及网络直播的方式向世界描绘出了不一样的黎锦风采。

“黎锦传承与创新”为2020年海南黎锦及纹样服饰创新设计征集主题,面向全球征集佳作,旨在通过本次活动推动社会各界对黎锦图案纹样的社会价值研究和美学价值传播,使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得到传承和保护,深入挖掘黎锦图案纹样在当今时代的应用价值,激发古老服饰文化和黎锦纹样在当代社会延续生机活力,以不拘一格的创新手法展现黎锦古老的生命力与当代美学碰撞的灵感之光。传承千年技艺,创当代黎锦风尚。

五、黎锦纹饰发展的现状

黎锦为我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时代的进步致使黎锦生存空间发生巨大改变,现代纺织业已实现机械化大生产,所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样、款式新颖且价格低廉。生产速度和生产规模逐渐扩大,远远拉开了与黎锦生产的距离。除此之外,导致黎锦生存空间愈加恶劣的因素还包括: 传承的困境,传统传承人数量减少; 供需不平衡;产品缺乏本土文化内涵;外来文化的冲击; 现代生产模式影响等。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缺失记录黎锦织造技艺的文献。黎锦技艺的传承大多为口口相传,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严重阻碍了黎锦的保护与传承。

黎锦所制作的产品主要可以分为:黎族居民个人使用的生活用品和旅游纪念品。黎锦为黎族妇女个人织造,织造工艺繁杂,导致产量极少,规模极小,且样式如出一辙。机械化大生产条件下,传统黎锦产品制作工序过于繁杂,失去市场竞争力,逐渐被淘汰。

文旅产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均有属于当地的文化符号,未运用深挖过的纹样打造文旅产品,既不迎合本地居民的审美情趣,又抓不住消费者购买欲。

结论

黎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独树一帜,源源不绝。黎锦文化是在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条件下,黎族妇女将主观视觉感受融入生活感悟互相转化,经过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记载了悠久的历史长河。黎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织品,黎锦图案纹样强烈地反映了对大自然、劳动、生活的热爱,肩负着传承黎族民族精神和维护黎族情感载体作用,是黎族传统文化的珍宝,以不一样的艺术形式记录了黎族悠久的文化历史。新时代,要不断分析和探究黎族传统织锦纹饰,努力挖掘传统图案的核心,以适应现代设计的品位。同时,黎锦的保护及纹饰的开发,既可带动当地民族经济特色发展,又可推进海南本土优秀民族文化接轨世界。

猜你喜欢

黎锦织锦黎族
黎族小伙闯“深海”
瑶族织锦
黎锦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织锦古韵(七绝)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
晋代“璇玑图”织锦的探索和研制
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