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人文视阈下岩画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新探

2022-04-25束锡红潘光繁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岩画文化遗产人文

束锡红 潘光繁

(西北大学 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127)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意义重大。“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是新时代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工作部署。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并着重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21年7月16日,习近平主席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决策高层一系列政策建议充分体现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传统保护手段与数字人文相结合,充分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让岩画文化遗产以各种数字形态安全、便捷地进入公众视野,在开放的实体和虚拟空间可持续性地发挥岩画遗产的社会功能。本文旨在将数字人文技术与岩画文化遗产保护有效结合,为沉睡在大漠、深山、草原以及博物馆的岩画文化遗产“活起来”进行新探索。

一、岩画文化遗产保护新形势

岩画文化遗产是古代人类利用不同手段在自然岩石上制作的史前艺术,中国是拥有岩画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最早大约公元520年左右,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写的《水经注》中记载了古代游牧民族地区的岩壁画:“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1400多年之后,内蒙古文物工作者根据《水经注》提供的线索,在阴山地区找到了10000多幅各种题材的岩画。随着寻找工作的展开,越来越多岩画进入公众视野而成为被保护对象。

(一)岩画保护体系初步形成

1.在机构建设方面,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岩画保护机构体系。以广西左江岩画保护管理机构为例,中央层面保护机构涉及到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环保局、林业局、交通部、水利部等部门;省级层面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文化厅、住建厅、交通厅、水利厅;县区级单位有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扶绥县人民政府及其文物局、住建局、环保局、水利局等,庞大管理机构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2.法律规章建设方面。1985年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2000年10月,制定和实施《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6年,文化部颁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年6月起,国务院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2011年10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画保护条例》正式实施。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制定并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岩画保护办法》,2014年,崇左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崇左市左江岩画保护管理办法》。2017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作出修订。一系列从中央到地方与岩画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来,让岩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有法可依。

(二)岩画保护模式逐步完善

目前,岩画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大体分为三种。一是景区保护式模式。如贺兰山岩画遗址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囊括了6000多幅岩画,是贺兰山岩画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岩画内容涉及初民社会的生产、生活、娱乐、战争、歌舞、交媾、祭司,以及人体、动物、植物、生产生活工具、文字等图案和场景,以700多幅人面像最为著名。景区建成后,加大了对岩画区域的保护力度,减少人为损害岩画发生的概率。二是博物馆式保护模式。2008年11月,宁夏贺兰山建成了银川世界岩画馆,陈列来自世界31个国家200多个地区500多件精美实物、照片、拓片、油画、复制品等岩画艺术品。宁夏自治区政府以该馆岩画文化交流为契机,举办一年一度的贺兰山岩画艺术节,开展世界岩画保护与开发等相关课题探讨,推动岩画保护从官方—学术界—社会公众多层面展开。三是出版保护模式。随着学术界对岩画的重视度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岩画拓片、彩色照片、描线图等以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贺兰山岩画》 《大麦地岩画》 《阴山岩画》 等大型图录,以及《宁夏贺兰山岩画拓片精粹》 《阿尔泰山岩画图录》 《桌子山岩画拓片精粹》 《新疆岩画》《巴丹吉林岩画》 《曼德拉山岩画集》等一批带有地方特色的岩画册先后出版,发挥了岩画图像保护的重要作用。

(三)岩画保护对象内容丰富

一是分布广泛。根据岩画分布的地理位置、制作技法、风格造型,以及岩画的内容题材,可以将中国岩画划分为北方岩画、西南岩画和东南岩画。北方岩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省区的沙漠、草原、沟壑、崖壁,制作技法以磨刻、凿刻为主。西南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分散在沿河沿江的崖壁上,制作技法以红色涂绘为主。东南岩画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香港、江苏、台湾等沿海地区,制作技法主要是凿刻。二是地域集中。据粗略统计,我国已发现的岩画数量达千万幅以上。我国近代岩画探寻工作起步较晚,尚有大量的岩画卧伏在荒野之中,屹立于崖壁之上等待发现。三是类型多样。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加紧了岩画申遗工作,目前有世界遗产55 处。2016年,广西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并成为我国第一个岩画文化景观遗产。根据2012年12月1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岩画保护办法》第十一、十二条规定,除岩画本身以外,岩画所依附的山体、台地、河流、植被、村落、周边的环境、当地人文资源、少数民族文化与风俗等都成为保护对象。可见,新时代对岩画遗产保护提出了整体性要求。

二、岩画文化遗产数字人文保护面临新挑战

在环境影响和人为作用下,岩画文化遗产每天都在耗损之中,沙化、褪色、损坏、遗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具有珍贵先民社会信息的岩画不断流失。伴随网络时代到来,岩画保护短板凸显,暴露出岩画研究滞后,传统保护模式不完善、著录标准不一等问题。事实证明,仅在传统保护手段框架内进行内卷式改革已无法满足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时代之需,将数字人文理念与技术运用到岩画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岩画调查研究滞后

岩画是依附在岩石、崖壁上的初民社会的艺术作品。岩画遗产的载体是物质的,而表现出来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价值则是非物质的。一是研究起步晚,专业性不强。国外对岩画保护与研究起步较早,中国对岩画正式调查与研究在20世纪初才刚刚开始。由于初期条件限制,对岩画进行调查和研究呈分散性、个体性、非专业等特征。直至上世纪中期,岩画大规模调查才逐步展开。上世纪50年代,广西博物馆对宁明花山岩画进行了调査,并拍摄照片;1965年初,云南民族研究所汪宁生等人首先发现了沧源岩画,此后云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于1978年7月和1982年2月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调査和图像采集,前后延续17年。70 年代末,文物工作者在内蒙古阴山发现岩画。80 年代,宁夏贺兰山岩画、青海天峻岩画、新疆阿尔泰山岩画、内蒙古乌兰察布岩画陆续被发现。二是整体性研究滞后。从各省区岩画田野考察和研究现状看,尽管学界出版了多部专著和大型文献丛书,但岩画的普查、保护与研究多在各自区域内进行,研究成果主要呈现地域性特征。加之,很多有价值的岩画因人迹罕至不能被及时发现,不利于岩画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与研究。另外,岩画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迟缓,岩画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滞后,使岩画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之间相互促进关系还未形成,整体研究工作滞后于保护的需要。

(二)岩画保护模式有待完善

第一,保护难度大。岩画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广西花山、内蒙古阴山山脉、宁夏贺兰山地区,以及新疆、青海、甘肃、陕西、西南诸省区,且岩画大多集中于人口稀少、幅员辽阔的空旷地带。传统方式无法将散落在森林、草原、戈壁、荒滩以及未被发现的岩画都纳入保护范围。第二,保护主体缺失,资金缺口大。除上级部门给予一定转移支付和财政补贴外,用于岩画保护的资金基本来自于地方财政,资金不足已成为常态。第三,岩画属于公共产品,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因此,仅靠地方财政投入巨资在各地建立岩画景区、主题公园、展厅、博物馆并不现实。另外,岩画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系统,将海量岩画搬入馆藏机构不符合生态建设和岩画保护的基本规律。一方面,随着岩画价值逐步被社会认知,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下,许多岩画正在流失和被损毁;另一方面,极端天气频发加速了对暴露在自然界的岩画的侵蚀。面对保护窘境,社会各界期待数字人文技术在岩画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破局”性作用。

(三)岩画数字著录标准不一

意大利著名岩画学专家阿纳蒂教授很早就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认为基本的记录方法、调查分析方法是岩画研究的基石,并积极推行“世界岩画档案”这一全球性课题。在国内,盖山林、汤惠生、李祥石等著名岩画学者创建了不同的收录方法,提出我国岩画数字著录的各自标准。如盖山林在《阴山岩画》中创设了自己的一套岩画信息著录方式,他将岩画点分成地点、组别,在插图和图版中标明地点和组别号,如2:1,代表第二地点第一组;地点和组别后的数字,如0.52×0.3,为岩画面的长宽尺寸。汤惠生、张文华在《青海岩画:史前艺术中二维对立思维及其观念研究》一书中,设计了自己的岩画著录的标准。他以岩画地点的名字的字母进行编目,如野牛沟岩画,则以Y 为首编号,如Y1:1,Y1:2,HL23 等。李祥石、朱存世在《贺兰山与北山岩画》一书中,为了便于掌握、了解、识读、研究贺兰山与北山岩画,将每一地区的岩画分成若干岩画点、区,再根据岩画特征和内容划定组后进行编号。同时,岩画学者们根据实际编辑、建库需要制定了不同特点的岩画资料著录标准,看似“百花齐放”,实质上却与岩画著录统一化目标相形渐远。

三、岩画文化遗产数字人文保护新功能

数字人文,源于人文计算,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等新兴技术支撑下开展人文研究而形成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1949年,意大利学者罗伯托·布萨最早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文本分析,开辟了人文和计算机两大学科融合发展的全新研究领域。

社会科学实践与数字人文结合,几乎都与数据库建设有关。比如,刘兹恒、涂志芳认为,资源的“关联数据化”即实现语义化,在数字图书馆系统甚至图书馆数据网络条件下,能够因彼此关联而极大地提升资源的可发现性、可获得性和利用价值。孙辉认为数字人文研究框架中的计算层的结果,可以较快给出海量文献中的概貌、脉络或各种关联,实现所谓“遥读”,起到“望远镜的”甚至“显微镜”的作用。王昊、薛文萍等指出,数字人文平台的建立,不仅能够储存数据,还能对海量信息进行分类、处理,提供精确化的检索服务。基于既有研究,本文在数字人文视阈下,结合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保护趋势,探索岩画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功能新模式。

(一)数据收录保存岩画图像

1.数字采集。岩画文化遗产分布地域较广,数量庞大,传统技术无法对岩画进行全面地搜集和整理。运用数字化技术,可及时对各地的岩画资源进行搜集。通过前期捕捉、采样、拍摄、扫描、电子拓片,和后期图形设计、3D建模等实践,将户外岩画的图案进行数字采集。图1来源于大型岩画资料图录《阴山岩画》,图号为p.0138,命名为图符画面。位置在内蒙古格尔敖包沟的山谷之间,岩画右侧已经丢失,右侧图像模糊。经过数字采集,许多类似的岩画图像成为岩画主题馆、博物馆、专题网站中动静结合的图像资料。2.数字定格。对收集的岩画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分类保存数字资料,让岩画文化遗产的“真容”及时得到数字定格。图2来源于《阴山岩画》,图号为p.0149,因被风化变得模糊不清而被命名为图符。岩画照片一旦被纳入数据库,就算1000年以后,它的“真容”也与今日无异,其艺术、文化、研究价值将被永久保留,为子孙留下巨大的文化财富。3.数据保存。数字人文技术在岩画研究应用方面大体可分为发现、记录、保存、研究、开发五个阶段,发现、记录、保存属于数据库建设部分,研究与开发则属于科学研究和价值利用等其他环节,是保护功能之延伸。数据库以无限容量空间,清晰数字图像,三维岩画环境模拟,以及岩画虚拟映射系统,数字技术无限延续了岩画的“生命”。

图1:来源于《阴山岩画》65页

图2:来源于《阴山岩画》71页

(二)数字化开发利用岩画资源

数字人文研究涉及岩画文化资源挖掘和理论推陈出新,利用则涉及岩画文化的社会共享和经济转化。一是通过学术研究挖掘岩画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岩画理论研究,揭示、普及岩画所蕴含的生产、生活、文化、军事、艺术、生殖、宗教等人文信息,不断提高社会对岩画遗产的综合认识,激发公众对岩画人文信息的兴趣。图3来源于《阴山岩画》,图号为p.0139,命名为人面与图符。左数第一幅岩画头颅主要采用凿刻法制作,头颅、眼睛为圆形,有眼无珠,鼻子为八字状,嘴因岩石崩裂无法看清。中间一幅岩画以凿刻+磨刻为主要制作技法,眼用两个圆圈表示,有眼有珠,眼眶内侧与鼻连接,鼻是顶部向上开放的三角形。鼻与嘴之间有一字胡须,胡须的两端有圆圈修饰,嘴呈哭状,脸无外轮廓(大概是采用涂绘法制作,经年累月后颜色消失)。右数第一幅岩画与左数第一幅岩画制作手法相近,不同的是有头发和眉毛。运用数字人文技术方法,能够突破传统碎片化研究局限,以人类起源、演变、发展进程为主线,分析不同时期岩画制作的技法,研究不同岩画制作者的内心情绪、艺术思想,探求人类文明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发掘岩画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二是学术研究将促进岩画遗产的文化价值向其他社会价值的转换。正如前南非总统Thabo Mbeki对德拉肯斯堡国宝级岩画“深卧荒野”无人知的事实非常震惊,它反映出人们非常欠缺对岩画价值的正确认识。图4为内蒙古格尔敖包沟崖壁上的人面像岩画,图号为p.0152,崖壁已经开裂,因山高路远少有人知。以数字人文研究为基础,举办各种岩画文化主题活动,将这些无人知晓的岩画展示在公众视野之中,寓教于乐,开发岩画教育价值,可让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岩画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化公众对人性中真、善、美等生活本质的理解与接受。

图3:来源于《阴山岩画》67页

图4:来源于《阴山岩画》73页

(三)数字物联网技术改善岩画环境

人类生产生活行为改变着土地、空气、水源等原有组成结构。酸雨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污水由地表向地下渗透,夏季酷热、冰雹、洪水、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对岩画产生巨大威胁。除了少量岩画被放入博物馆、岩画馆以外,绝大多数户外岩画遗产仍然在经历自然环境的变迁过程,耗损事件频频发生。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猛,被广泛地运用到天气预报、农业生产、航空航海等方面。通过岩画保护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运用于岩画本体与环境信息采集、数据远距离传送和实时数据分析,能充分发挥数字物联网技术在岩画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比如左江花山文化景观检测预警平台系统,在监控室,所有摄像头收集的岩画及环境信息可以分屏显示,可以移动任何一个摄像头对信息放大后进行重点监控,以及对濒危岩画环境做持续性温度湿度变化监控。一方面,借助传感器采集岩画周围的气温、气压、降雨量、太阳辐射等环境信息,通过传感器—智能网关—数据处理中心—远程监控中心—人工操作界面,第一手的环境变化信息传递到人机互动界面,人们可根据物联网所反映的环境变化情况,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以改善岩画地户外环境,实现岩画动态保护。另一方面,及时调整岩画修复、加固等技术措施,使岩画保护的具体办法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确保制作岩画的颜料和填涂物质长期存在。

(四)数字监控实现对岩画多维观测

数字监控技术具有数据存储、动态监控、异情报警等综合功能。数字与实体空间有效互动,在发挥保护岩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超越人类生理监控极限。随着室外监控被大量运用到户外,在增加对不法行为震慑力的同时,传统人工视频监控的弊端也暴露出来。岩画集聚区多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仅靠传统人工+视频模式很难对户外异常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常常因为人们的疏忽、疲劳以及传递信息的复杂性,造成监视任务的低效和繁琐。运用视频异常检测技术,对视频序列进行前景分割和提取,检测出运动目标,再进行特征提取、筛选,用安全信号表示正常情况,用警报信号定位异常事件,可以弥补人类监控的生理局限性。第二,实现跨地区保护与监控。传统电子监控是区域性的,监控范围有限,各监控点之间不能通过网络实现监控信息互动。数字人文技术搭建的户外图像、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二十四小时监控,实现各岩画区报警系统的链接与联动,保护人员在任意一个监控点都可以看到其他地区户外岩画的实况,保护场域被放置于“阳光之下”,户外实施任何涉及岩画的异常行为都会被曝光,从而对盗窃、破坏岩画等不法行为产生巨大的威慑作用。

四、岩画文化遗产数字人文保护新路径

推进数字人文技术与岩画有效结合,使岩画文化遗产保护从实体保护为主发展为虚实结合的保护模式,促进保护内涵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系统,时效性与动态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交流和保护提供了新契机,将大大提高公众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度,形成世界“命运共同体”意识,激发保护、研究岩画的参与热情。

(一)创新数字人文技术,构建岩画文化遗产数据库

首先,加强岩画图像的采集和著录标准建设。利用高清数码相机、无人机航测、GPS测量等综合技术手段,采集各省区重要岩画遗址的图像资料,将已有的岩画资料信息和新采集的岩画资料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对岩画资料编目(岩画点顺序号+岩画顺序号)、定名,形成统一的岩画著录标准,建设分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岩画文化遗产资料数据集。其次,岩画研究带动基础性数据及文化信息挖掘。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利用类型学、图像学、人类学等学科方法对岩画进行分类和文化解读,推进岩画专项研究的深度;利用微腐蚀断代法、传统考古断代法对岩画遗产进行分期与综合断代,解决岩画分期和断代难题;利用考古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等方法对岩画文化遗产功能与文化传播进行研究,探讨岩画文化遗产与游牧民族文化传播等问题,丰富岩画文化遗产二手资料。再次,运用MY SQL为开发工具,以PHP 为编程语言,以Linux为操作系统设计开发中国岩画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将岩画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和研究成果录入数据库,丰富岩画数据资源,发挥岩画数据库对岩画图像基础性保护作用。最后,推进岩画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是数字人文项目孵化的场所,也是支持相关工作开展的重要机构。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与岩画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相结合,有利于整合岩画文化遗产数据库与其他各类数据库资源,最终形成低门槛、高质量,互联互通,信息“提取”与“存入”便捷的岩画文化遗产数据平台。

(二)结合运用网格化方法,形成数字化、特色化保护体系

一是实现网格化管理技术与数字信息采集技术的有效结合,形成岩画网格数字化管理特色。如前所述,岩画文化遗产分布极其广泛,由一个部门采集、管理全国22个主要省区岩画的办法基本不现实。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社区管理提出来的新理念,旨在按照管理权限和行政区划,将管辖地分为若干个网状区域单元,由相应的管理主体实施全方位、无死角的动态管理。推动网格化管理技术与信息采集技术相结合,实现精细化、个性化、多元化的管理目标。根据岩画分布区域的实际情况,把这些区域分化成若干个网格,由各地文物局牵头形成跨地区岩画联动保护。各管理部门根据管理权限,在不同管理范围内承担各自管理与保护责任,运用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GPS、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人文技术,在各区域内完成“无死角”岩画实体保护和图像信息的采集工作。二是把数字技术性应用于岩画学前沿研究。比如,世界岩画以人面像岩画为“贵”,岩画文化遗产以拥有700多幅人面像和其他5000多幅岩画而闻名遐迩。以岩画文化遗产人面资料数据集为基础,充分运用量化分析、文本分析、GIS地理空间分析和社会关系网络分析技术,从岩画分类、分期、社会功能、文化价值等多个维度,对人面像岩画进行多维组合的关联性研究。以岩画文化遗产前沿和亟待问题视为突破口,进一步丰富数据资料次生信息,形成岩画遗产数字化、特色化的信息保护体系。

(三)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实现国际岩画数据资源共享

正如国际岩画学会原主席阿纳蒂所言:岩画研究只有在更大的空间范畴,放在一个宏大的视野当中,才会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岩画作为“世界母语”的共识尚在建构,亟待从世界范围内寻找岩画是全球性文化之证据。各自为政的保护方式阻碍了岩画文化信息全球共享和跨国界研究的进程。“一带一路”是西汉时期(前202)古代丝绸之路的新延伸,是连接欧亚大陆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陆路走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岩画文化遗产拥有了全球性保护与开发空间。一是促进沿线各国民间往来。传承岩画文化,岩画价值的动态表达需要依托民族文化整体发展来推进。作为人类共性的代表性文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拥有丰富的岩画资源,岩画所反映的先民社会打猎、典礼、孕育、战争、结盟、耕种、出游等具有原始文化等共性特征,是“无国界”视觉图像艺术之珍品,为不同民族、国家人民所理解,共识颇多,这对于推进岩画世界性保护和构建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意识都大有益处。二是促进沿线国家岩画数字信息共享。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对各国岩画图像信息进行采集和比对,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间的迁徙、流动、交往提供证据。应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数字网络为媒介,统一岩画著录标准,将世界各地彼此孤立的岩画遗存进行信息整合与传播,重构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中心的岩画交流“丝绸之路”。

(四)培育数字人才,激发公众参与岩画保护的动力

事实证明,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文物机构保护岩画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岩画属于分散多地的文化公共产品,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在于公众参与。第一,按照岩画网格数字化管理的要求,在各网格区域内组建各自具备专业能力、科研水平高的专家团队,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各地区岩画保护指点迷津,发挥顶级专家在岩画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开展岩画相关专业人员数字技术培训。岩画重点区域的高等院校可设立岩画专业,定向培养出一批既精通数字人文理论,又拥有岩画保护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员。第三,图书馆馆员不仅要做数字人文的积极参与者,而且要成为推动其发展创新的生力军。高校图书馆要根据数字人文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类型的数字人文馆员岗位,不断提高馆员的职业能力,打造一支掌握数字人文技术的馆员队伍,积极推动数字人文在国内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发展。第四,积极引入岩画专业紧缺人才。完善岩画专业人才的引进机制,对数字人文相关专业的紧缺人才在职称、工资、亲属照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最后,打通公众参与岩画保护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岩画景区市场化建设,把岩画从幕后搬上社会和市场前台,以电视、网络、微信、岩画网站等媒介作为数字化手段,将岩画艺术的风貌完整地呈现出来,普及岩画所蕴含的美学、文学、考古学等方面知识,为岩画的人文、数字温度升温,引导公民形成对岩画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正确认知。通过商业开发,建设岩画特色旅游区、岩画文化创意区,开展岩画地区全域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公众教育、参观导览、文化广场、学术交流等形式,引导公众与岩画文化遗产互动,激发出全社会参与保护岩画的内生动力。

五、结语

岩画文化遗产保护是长期性工作,符合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活起来”的发展趋势。在数字人文视阈下,岩画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已经超越了区域分化治理特点,大数据平台更突显了跨地区边界保护的去地域化、去学科单一化和去参与主体单一化等“活起来”特征。一是将数字人文技术应用于岩画文化遗产研究。运用数字化技术,统一数据著录标准,推动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岩画研究的多元学科交叉互动;形成岩画研究成果的叠加效应,全方位推进岩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进程。二是将数字人文技术应用于岩画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是大势所趋。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以新方式对我国海量岩画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使岩画以生动的数字形态走进大众视野,实现岩画在公众教育领域“活起来”。三是数字人文技术应用将打破行政区划的体制限制和国际交流的壁垒,为传播中国岩画文明思想,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岩画文化之间的交流,实现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发挥其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岩画文化遗产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观岩画
Task 3
岩画诗
Tough Nut to Crack
人文社科
阴山岩画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