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给宁波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2022-04-25李新华

成功营销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创机遇挑战

作者简介:李新华,(1976.11.8),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职称:助理研究员;从事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领域:社会与经济政策。

摘要:本文客观分析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给宁波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立足宁波区域发展基础与特点,提出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大框架下,宁波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科创;虹吸;机遇;挑战

当前,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作为与上海一直具有紧密联系与合作的宁波,要认真谋划、找准定位、明确抓手、抢占先机,借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实现创新转型新发展。

1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给宁波带来的挑战

各类创新资源的集聚性是科创中心的一个重要特性,作为国家战略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集政策优势、制度优势和资源优势于一身,在一定时期内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可能并不明显,而对周边地区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和资金资源的虹吸效应则可能会凸显。

1.1人才资源的虹吸效应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上海高度重视人才的引领作用。随着《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上海的人才集聚制度将更具竞争力,人才管理制度将更具灵活性,人才创业创新的综合环境将更为优化。随之而来的是,宁波的人才集聚工作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1.1.1从人才集聚的目标人群来看

沪甬两地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合性。宁波人才紧缺程度较高的一些领域,如四大战略产业中的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四大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海洋高技术领域,均同样被上海列入作为人才开发导向的紧缺人才开发目录。

1.1.2在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方面

相对于宁波而言上海本来就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次上海在公安部和人社部的支持下,在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又有很大突破,境外人才来沪创新创业的入境和居留手续得到简化,并且上海的户籍政策还进一步向得到市场认可的创业团队倾斜。此外,上海还通过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化解创业成本高难题,拓宽人才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加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条措施来加强对创业创新人才的吸引力。

1.2科技资源的虹吸效应

科技资源尤其是高端科技资源的加速集聚,乃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方面,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过程中,上海提出要支持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发展,进一步吸引支持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中心,大力支持本土跨国企業在沪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提出要依托优秀科研机构和知名大学集聚优势,建设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提出要创建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大学,汇聚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科学大师,引进海外顶尖科研领军人物和一流团队,建设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提出要在科技资源上快速布局,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布局一批重大基础工程;提出要促进科技中介服务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和骨干企业,形成若干个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可以预计,随着未来各项具体集聚举措的出台,上海对于各类科技资源的吸引力会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科技资源会加速向作为科创中心的上海集聚,这无疑会对宁波科技资源尤其是高端科技资源的引进带来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作为国家战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扶持,部市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例如,科技部与上海市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深化部市合作,并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工信部也与上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全国首个“四新”经济实践区建设,促进上海产业创新转型发展。随着部市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各类国家级科技资源也会进一步向上海汇聚。

1.3资金资源的虹吸效应

金融要素在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支持作用,作为中国金融中心和正在加紧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推动金融要素与科创中心建设的深层次结合,上海制定并出台《关于促进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这个《实施意见》坚持创新导向,从推进多元化信贷服务体系创新、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增强保险服务科技创新的功能、推动股权投资创新试点、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强化互联网金融创新支持功能、鼓励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等八个方面着手,力求深入把握科技创新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特征,通过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创新,为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并着力破解科创投资风险大、各类投资主体不愿进入的难题。随着国际金融中心、自贸区以及科创中心建设三者之间的联动,以及上海在科技创新投融资领域的探索、创新和突破,其在吸引科技创新资金,发展科技金融方面的能力将大大增强。

在加强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方面,宁波也有针对性地出台过一系列举措,例如建立政府天使投资引导资金、探索设立科技银行、建立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部分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家向天使投资人转变等。但与上海相比,宁波在科技创新投融资能力上仍旧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各类风投资金的规模能级方面,更表现在各类金融资源的集聚程度和金融创新的探索和实践能力方面。尤其是,宁波在金融创新方面缺少主动作为,与上海在“先行先试”的理念上存在落差,对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对科技创新的促进功能重视和研究程度不够。

2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给宁波带来的机遇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给宁波带来的不只是挑战,更是推动宁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机遇。科创中心不只具有集聚资源的特性,更有辐射带动特性。纵观上海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四个中心”的建设还是自贸区的建设,其对周边区域的“溢出效应”都远大于“虹吸效应”。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也必将为宁波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2.1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联动,为宁波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机遇

上海提出,科创中心建设要充分体现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要能够辐射带动更广大区域创新发展,能够为国家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科技创新的坚强支撑,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促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联动发展。

因此,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绝不是上海的单打独斗,必须要依靠长三角各城市一起来构筑科技创新集群。如果没有长三角城市共同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集群建设,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换言之,长三角地区应是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域,这就为宁波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2世界级科技研发资源逐步集聚上海,为宁波提升科技研发能级创造条件

上海拥有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并拥有复旦、交大、中科院上海分院等若干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在科创中心建设中,上海提出要在张江上海光源、蛋白质科学设施等重大科学设施基础上,依托优秀科研机构和知名大学集聚优势,建设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随着科创中心建设的逐步推进,将有更多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全球领先的世界级科学实验室落户上海,从而使上海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

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高水平科学实验室等科技研发资源以及科技研发能级上,宁波与上海存在不小的差距。在科创中心的发展目标中,上海十分强调其开放性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出要成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这就为宁波借力上海科创中心世界级的科技研发资源,弥补自身科技研发资源薄弱、研发能力不强的短板提供了机遇。宁波要结合自身产业和科研发展需求,借助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来充分利用上海的科技研发资源,积极争取以各种方式参与若干科创平台的建设,通过共同研发、共享科技成果等来分享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带来的红利,提升自身的科技研发水平和能力,为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3诸多顶尖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为宁波加快“四新”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四新”经济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既体现国际产业发展最新领域,也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当前,培育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内涵的“四新”经济,正在成为宁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瞄准的是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并且高度重视重要创新成果的转移和转化能力,以此来辐射带动更广大区域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宁波要找准自身的产业优势和短板,主动对接利用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促进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内涵的“四新”经济的发展。

2.4上海积累的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为宁波破解创新转型发展难题提供参鉴

观念转变和机制创新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突破所在。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着力促进“五个观念”改变、推动“十大机制”创新。五个观念分别为:发展观,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管理观,从审批管理到平台服务;人才观,从政府评价到市场评价;资产观,从重资产到轻资产;价值观,从产值为重到价值优先。“十大机制”创新:组织推动机制,从上下流转到伙伴互动;人才发展机制,从善待个人到善待团队;天使投资机制,从保值增值到支持创业;城乡建设机制,从房地产项目到功能更新;土地供应机制,从天女散花到聚焦重点;开发区管理机制,从利益分割到业界自治;高新区发展机制,从工业园区到创新园区;政府运作机制,从部门分割到一门协同;孵化器支持机制,从国有为主到多元发展;政策落实机制,从暗箱操作到法治透明。

在阻碍创新的各类因素中,宁波与上海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的导向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掌管分钱分物的政府部门间的统筹协调问题、科技创新投融资难等。上海在先行先试中创造的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为这些难题的破解提供了机遇。宁波对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对接不能停留在概念层面,要吸收经验,细化举措,把好的观念、好的机制、好的做法及时嫁接过来为我所用。

3宁波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面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宁波要在学习上海先进经验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积极应对,借力提升宁波的科技创新水平。

3.1密切跟踪、学习借鉴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龙头的上海,一直以来都是宁波学习的标杆,每次重大国家战略在上海落地实施,宁波总是第一时间借鉴和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在探索实践中会不断碰到新情况、新问题,创造出新经验、新做法。建议宁波各相关部门要密切跟踪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动态,学习和借鉴上海科創中心建设经验,尤其是观念转变、机制创新方面的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破解影响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制度性障碍。对于国家赋予上海的一些试点政策要及时跟进,积极争取向宁波延伸覆盖,以政策突破来推进宁波的机制创新。同时,宁波要敢于“先行先试”,相较于上海,宁波哪些方面可以先行先试,不需要国家或省的批准;哪些方面可以做“先行先试”的准备,待国务院批准后再行实施,这些都须梳理清晰、了然于胸。

3.2全面梳理、系统推进

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资金、管理、转化等方方面面,需要各个子系统的密切配合、系统推进,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会影响整条科技创新链条。因而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要着眼于整体,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进行完善。宁波要以学习借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契机,全面梳理宁波创新发展的现行制度政策,找差距、补短板,系统地完善宁波的科技创新体系。尤其是要打破部门界限,通过机制创新来破解有关部门间各自为政问题,形成促进科技创新的合力。此外,还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束之高阁的纸上成果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3.3主动对接、争取共建

宁波与上海这两座城市地缘相邻、文缘相融、人缘相亲。近年来,随着两地交通设施的完善,更是拉近了两地的时空距离,进一步促进了两座城市的互通、互融、互联和互动。而且经过多年努力,宁波本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卓有成效,在人才资源、研发投入、科研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已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已经在新材料等科研和产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未来,宁波要找准自身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定位,发挥宁波在科技和产业领域的优势与特长,从多方面入手主动对接上海科创中心的“溢出效应”,积极参与到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中去。可以探索建立接轨上海科创中心示范区,作为宁波承载上海科创中心“溢出效应”的重要载体。

3.4深化合作、实现共享

沪甬两地合作具有深厚的渊源、现实的动力和灿烂的前景。宁波要以积极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契机,借鉴上海加强部市合作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经验做法,建立与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全方位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规模;要积极谋划、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与上海在政府、企业、院校、园区等方面的全方位科创合作和资源共享机制;要立足于现实可行性并结合宁波“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在对双方可合作领域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推动双方在科创领域全面深化合作的相应制度政策和实施细则,共同打造双方科创合作的升级版,实现互惠共赢。

3.5发挥优势、重点突破

战略定位的不同决定着资源集聚要求的强弱,就宁波而言要明确自身科创建设的战略定位,提出符合自身现实和需要的资源集聚方案。在深化与上海在科创领域的合作对接的同时,在具体合作领域的选择上,也要学习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做法,重点推进具有宁波特色与优势的科技研发领域与上海的对接,率先在某些领域形成关键性突破,提升相关产业的发展能级。通过对标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对科技发展前沿领域的基本定位和发展布局,聚焦与追踪国际前沿新技术,培育与研发重点领域的新技术,对接与导入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技术。结合宁波未来的产业发展布局,可选择前沿新型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海洋渔业、生命健康等领域作为双方科技创新合作的重点突破领域。

3.6走出引进、互惠共赢

科技创新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在积极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宁波要以开放的心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双轮驱动战略, 通过搭建促进沪甬两地科技创新资源相互融合、双向流动的服务平台,畅通“走出去,引进来”的链条通道。一方面,鼓励宁波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新园区到上海参与科创中心的共创共建,借力上海的科技资源解决宁波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鼓励上海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新园区到宁波参与重大项目研发、成果转化,将宁波打造成上海科创中心“溢出效应”的重要承载区,并以此来促进宁波高新园区的能级提升,建设各类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创新集聚区。

参考文献

[1]檀圓圆,车丽萍,浅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下科创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115-117.

[2]秦佳良,张玉臣,产业知识基础视角下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35-40.

[3]谭娜,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创新理念与创新文化研究[J],科学发展,2017[2],5-14.

[4]付丙海,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链研究——面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138-142.

[5]严岩平,郭跃,宁波市科技创新服务业体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宁波经济丛刊,2017[2],23-24.

猜你喜欢

科创机遇挑战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机遇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