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学生思维,自然生成知识
2022-04-25刘加勒
刘加勒
[摘 要] 基于对“数学是自然的”理念的追求,教师应展示自然的教学设计,创造情趣交融的环境,自然诱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此外,教师需要探寻合情合理的教学起点让学生的思维自然顺流而下,并准确把握引导的契机让学生在遭遇学习困难时顿生柳暗花明之感,还应设计丰富多彩的练习来催生知识的自然生成,从而自然地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数学教学之中。
[关键词] 自然;生成知识;思维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自身的个性风格,让学生体会智慧的创造,品味数学的味道。当前,“数学是自然的”理念已经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同,但如何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生成如同万物的生长一样,需要教师的言语引导和设计情境为营养。笔者基于对“数学是自然的”理念的追求,展示自然的教学设计,以助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自然生成。
[⇩] 一、创造情趣交融的环境,自然诱发数学探究
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环境,环境对万物的生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课堂环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意义重大。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情趣交融的环境,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将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将自主留给学生,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体验、思维和创新相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綜合素养[1]。
1. 营造融洽和谐的氛围
民主自由的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引导学生探索的前提和保障。首先,教师需要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做生学”等传统教学模式,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其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2]。其次,教师需要改进教学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去保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信心。
例如,在期待学生勇敢表达的时候可以说“相信你一定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再仔细想一想”;在听到学生的创意性解答时可以说“哇,这么具有创造力的想法居然被你想到了,老师还没想到呢”……就这样,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必然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诱发数学探究,为自然生成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将知识抛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驱动学生主动探究,从而为知识的自然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
案例1 认识线段
师:大家看,老师的手里是什么?
生1:一根毛线。
师:是一根什么样的毛线呢?(教师一会儿将手中的毛线拉直,一会儿又使毛线保持弯曲)
生2:这是一根时而弯曲,时而拉直的红色毛线?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现在我想将刚才拉直的毛线“请”到黑板上,谁愿意帮帮我?(学生自告奋勇要帮忙,在他们的帮助下,教师沿着拉直的毛线在黑板上画出线段)
师:现在画出的图形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线段”。我们的身边还藏着哪些线段呢?(学生开动脑筋,逐一汇报,笔者精选其中的几种,以画图或PPT演示的形式将这些线段统统“请”到大家的眼前)
师:现在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线段,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它们有何共同特征。
师(拾级而上):大家一起在作业本上画一画,同桌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
……
评析:在这样的“数学化”过程中,学生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通过数学观察和合作学习,自然生成线段的特征,即直的、两个端点、长短不一,这一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了知识与智力的同步发展。
[⇩] 二、探寻合情合理的教学起点,让学生的思维自然顺流而下
旧知是新知的生长点,新知是旧知的延伸点,旧知与新知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事实上,每节课的知识都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到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探寻到合情合理的教学起点,促使学生的思维自然顺流而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自然生成的数学课堂。
案例2 认识分数
“将一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教师如果以这样的措辞来解构分数概念,对小学生而言是较为抽象的。基于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启发:“将一个苹果平均分为4份,你就可以得到它的四分之一,那若将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你还可以得到它的四分之一吗”……
评析:有了“平均分苹果”这样的现实纽带,新知与原有认知结构得以合理联系起来,学生的思路也被打开了。学生自此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思维源源不断地流淌开来,使得教师对知识的解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自然而顺畅。
[⇩] 三、准确把握引导的契机,让学生顿生柳暗花明之感
数学学习中,情境的创设和起点的探寻固然重要,而教师恰时恰点的引导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对知识的自然生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教师能引在关键之处,引在学生的需要之时,则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倘若教师对引导时机把握不好,让学生的思维卡壳于困顿之处,那么即使情境创设得再巧妙,也很难实现教学的有效推进。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引导的契机,引在关键之处,导于困难点上,及时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使其在遭遇学习困难时顿生柳暗花明之感。
案例3 一一列举的策略
问题:60分邮票两枚、80分邮票两枚和100分邮票一枚,可以得出多少种不同邮资的支付方法?(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尝试后,依然无果)
生1:我本来打算按照顺序一一列举,但是我找不到其中的顺序,可以用一枚,也可以用两枚或三枚等,同时不同的取法得出的邮资还有可能相同,太麻烦了。
师:那每次用一枚的情况下,你可以一一列举吗?
生1:可以。
师:两枚或三枚呢?
生1:也可以。我明白了,可以分情況分别列举。
师:可以分成多少种情况呢?
生2:可以按顺序,先一枚,再两枚、三枚、四枚和五枚,一共五种情况。
师:现在可以将所有的情况一一列举吗?
生3:应先分类,再列举每一类的情况。
师:那生1刚才所说的邮资相同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
评析:学生是一个又一个发展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个性,教师需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维发现和困难之处,及时捕捉思维张开的最佳时机进行引导,从而让原本走向困境的学生找到思路,让思维从混沌走向清明,推动数学知识的自然生成。
[⇩] 四、设计丰富多彩的练习,催生知识自然生成
应用是数学学习成果的重要表现,因此练习就成了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渠道。不同形式的练习对增加知识厚度和提高思维深度的效果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有所侧重地选择练习的方式,以独特的练习,把握学生思维的发展脉络,催生知识自然生成。
案例4 认识分数
练习1:分别说一说图1中的三组图形涂色的部分是谁的几分之几。
评析:以上练习中,第一组所凸显的是同一种图形中不同的分法;第二组则是凸显不同图形的相同分法;第三组展示的是不同图形的不同分法。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分数与素材和分法并无联系,从而将研究点逐步投向“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中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使得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深层次的训练,使得知识的生成水到渠成[3]。
总之,知识的自然生成需要教师调配好各个方面的要素,创造情趣交融的环境,探寻合情合理的教学起点,把握引导的契机,设计丰富多彩的练习,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的自然性,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自然地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 刘东生. 在例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J]. 数学教学研究,1991(6):2-4.
[2] 温建红.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及特征[J]. 数学教育学报,2011,20(6):11-15.
[3] 聂必凯,汪秉彝,吕传汉. 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若干思考[J]. 数学教育学报,2003(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