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知识精英的生命历程和精神成长

2022-04-25安琪

名作欣赏 2022年4期
关键词:外派自传诗学

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是非常艰难的写作。人的一生,纷繁复杂,选取什么,不选取什么,记得住的,记不住的,一旦它们进入文本,便成为白纸黑字的历史存留于世,而那些因各种原因被遗忘在文字以外的曾经的生命,也将在时间无情的淘洗和人世一代接一代的更替中不复存在。自传和他传,其实也仅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传主生命的一部分,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文本。某种程度上,自传或他传是在与死亡争夺肉身、争夺记忆。

读《朴:童庆炳口述自传》,跟随童老师的讲述,仿佛亲历童老师的人生一般,目睹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所思所感甚多,且让我零星写来。首先是遗憾,遗憾童老师有两个针对现实的设计迄今未得到实施。其一,评职称。职称的评定目下依旧是各高校、各科研单位的老大难问题,如愿评上的欢天喜地,评不上的则垂头丧气甚至不乏哭闹着要喝药上吊,这里面牵涉到的无非是公平与不公平之争,倘是公平的,硬件摆在那里,评上与评不上的对照着一目了然,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为此,童老师的设想是,分成前面的通讯评议和后面的一个总评。重点在前面这个。怎么做呢?童老师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每个发表论文的老师把发表情况送到系里登记,系里则把文章送到校外评审专家匿名打分,实行五分制,这样下来,每个老师在终评前的分数都有了。这是科研方面。教学方面,由学生打分。两方面的分数每个月公布一次,以便各位老师心中有数。总评很简单,无非是确认一下每位参评老师的分数,分数在前的自然评上。这样的职称评定难道不是特别有序、特别规范吗?但为何又一直实行不下去,童老师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因为评职称涉及利益,很多人的想法,要把它当作一种权力。童老师真的是一个勇者,一眼看穿,直接点出。我不知道何年何月,评职称才能像童老师所希望的公开、透明,不争、不抢。且继续等待。

其二,语文教育。那年春节我和吴子林到北师大红三楼童老师家里拜年,当面聆听到童老师对语文教材的设想,童老师对当下的语文教材是不满意的,认为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儿童时期都浪费在浅显的课文里了。因时间关系,当时未及详问,今日读童老师口述自传,忍不住想把童老师具体的方案公之于众以供教材编选者参考。童老师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应该学习古文,比如学习三四百篇的诗词,两三百篇的古文。这些诗词、古文都要背诵下来,只要背诵下来,你就会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化。语文教材的编写,童老师认为应该顺着朝代来,亦即从《诗经》开始,一直编到明清小说。坦白说,我读到这种设想真是惊呆了,我们从小到大的思维是,学习要从简单到复杂,一年级的课本绝对比二年级简单,以此类推。现在童老师反过来,把最难的先秦诸子百家放到一年级了,可行吗?童老师说,可行,因为越小的孩子记忆力越好,在背诵的基础上老师再加以引导,这些知识就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财富。确实我们的教育浪费了每个人最好记忆的年代,同时也没有对古典文学进行强化训练,许多大学生阅读文言文都深感困难,更不用说普通高中毕业生。童老师理想中的中国人是,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言谈举止中都有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美德都能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找到范文,譬如“孝”“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这是童老师中国特色语文教材的编写梦。我觉得不无道理,谨摘写于此。因为我个人即使大学中文系毕业,读古文还是艰难无比,不禁感叹。

读《朴:童庆炳口述自传》,第二个感受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决定了他能走多远。童老师生于1936年,卒于2015年,经历可谓丰富,众所周知的几次政治运动,童老师也都置身其间,但却又没有深度卷入,反而是得到了两次外派讲学的机会,这两次外派给予童老师的是远离国内的运动争端、安心读书,诚如自传所述,外派越南两年,相当于自学了硕士课程;外派阿尔巴尼亚三年,相当于自学了博士课程。为什么是童老师而不是其他老师被外派呢?这就与童老师品性的良善所形成的是非判断有关。话说“文革”初期,童老师也曾被作为白专分子批斗过,后来查证童老师出身贫穷,属于人民群众范畴,就解放了。此时,童老师所任教的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几个派别,童老师坚持不加入任何一个派别而是当逍遥派,他的观点是,本来都是同事,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变成对立面呢。正是童老师这种朴素的认识论使他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了独立的姿态,当教育部要选派老师到越南、到阿尔巴尼亚交流讲学时,经调研,选择哪一派的老师都有另一派反对,选择童老师时无人反对,于是童老师有了这几年珍贵的在国外安静讲学、读书、做学问的机会。读《朴:童庆炳口述自传》,时时刻刻能感知到童老师的淳朴和厚道,作为农家出身的苦孩子,童老师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担任团支部书记,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同学,童老师都秉持着宽厚待人之道,能帮人就帮人,尤其在政治运动中,从来不曾伤害过一个人,这确实不容易做到,一个不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才能做到一辈子不做错事。倘稍有私心,就会有所选择,有所误判。

读《朴:童庆炳口述自传》,第三个感受是童老师的勤奋、刻苦。无论何时何地,童老师就是一直在阅读和思考中。如同那个年代所有的苦孩子、穷孩子,童老师有多次辍学的经历,他的父亲为了他这个劳动力能为家里干活,几次三番把他叫回家,如果童老师就此认命,文艺学也就不会有今日的一代宗师。被叫回家劳作的日子是童老师体验生之不易的日子,他被规定每天必须砍多少斤柴火回家,被迫到亲戚朋友家借米,凡此种种,皆锻炼了童老师吃苦耐劳的意志,也让他切身体验到底层的艰辛。要改变命运,除了读书,别无其他。所幸家里有年迈的祖母支持,当童老师执意要回学校继续学业时,祖母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4块银元)助孙子一臂之力,倘无祖母的棺材本,也就没有我们今日熟知的童老师了。现在的孩子都应该读读这本自传,看看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当然,不可否认,童老师是天生读书的人,从小到大,无论在哪里,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大三刚读完就提前毕业留在北师大当老师,这也是特定时代对特殊人才有强烈需求的表现。童老师的研究方向多得令人吃惊:审美诗学、心理诗学、文体诗学、比较诗学、文化诗学、语文教育,还有《文心雕龙》研究、《红楼梦》研究……每一项研究都有代表作面世。似这般全才无论同代人还是后辈,都是很罕见的,关键是,童老师出身农门,没有什么家学渊源,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来自自身的悟性和努力。童老师为农家子弟的成才做了很好的示范。

除了科研,童老师还有创作这一长项,出版了长篇小说、散文等多部文学著作,童老师一直坚持也身体力行着,理论要有创作实践的支撑,才能鲜活生动,才不会干巴死板。童老师的课受欢迎也源于此。正因为童老师对理论和创作的双重重视,在他的手上,北师大中文系和鲁迅文学院联手开办了作家班,这是有颁发研究生学历的正规教学,由此推出了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严歌苓等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

读《朴:童庆炳口述自传》,我特别羡慕童老师这一代人得以亲炙许多文学大家的教诲,李长之、谭丕模、陆宗达、黄药眠、杨敏如、启功、郭预衡、穆木天、叶苍岑、刘盼遂、王汝弼、徐世年、鄧魁英、钟敬文……一个个学贯中西的文史哲巨擘在童老师的自述中血肉丰满,使无缘一睹前辈风采的我辈也能在阅读中有亲切的体会,真是幸运。这是本书的又一魅力。本书特别适合中文系学生阅读,它不单是一个人的传记,它亦是一代知识精英在共和国成立至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和记录,贯穿其中的灵魂自省,尤为动人。

作者:安琪,本名黄江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独立或合作主编有《中间代诗全集》《北漂诗篇》《卧夫诗选》。出版有诗集《极地之境》《美学诊所》《万物奔腾》《未完成》《秘境之旅:内蒙古诗篇》及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笔记》《人间书话》(第一辑、第二辑)等。现居北京,供职于作家网。

编辑:得一 312176326@qq.com

猜你喜欢

外派自传诗学
剥白菜帮或敲山核桃(诗学随笔)
任何流沙都是水土(诗学随笔)
陈独秀的自传缘何戛然而止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中国赴东盟外派人员特征分析
背诗学写话
云的自传
令人头疼的排班表
治理决策乱象真正发挥外派董事作用
《李敖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