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互动中 幼儿被拒后再次争取的策略研究

2022-04-25尤小丽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轩轩皮皮积木

尤小丽

一、问题提出

在人际互动中,施动者一方的核心意向如果能有效地传达给受动者,就必将面临受动者对于这种意向所采取的两个行为取向——接受或拒绝。[1]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同伴互动中,幼儿的请求往往会遭到同伴的拒绝。被拒后,幼儿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其能否再次争取成功。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对于幼儿同伴互动中的被拒现象,大多从拒绝行为和加入的方式两大方向进行研究。有研究者以幼儿园至小学六年级的180名儿童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儿童的10种拒绝方式:直接拒绝、强烈坚持原来的行动计划、否定对方的能力、说理由、表示遗憾、提出另一种建议、劝说对方放弃他的计划、回避对方提出的行为、有条件地接受、其他拒绝策略。丰新娜指出:“请求”“支配”和“寻求关注”是最易产生拒绝行为的互动主题,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特点、自我意识发展、幼儿对“权威”的衡量以及被拒绝儿的交往能力都影响着幼儿同伴互动中拒绝行为的发生。[2]黄胜梅通过对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加入同伴活动的观察,总结出了10种同伴加入解决策略,分别是语言请求、提出优惠条件、平行游戏加入、评论他人、提供帮助、求助于第三者、身体或者言语攻击、破坏性的游戏加入、被动等待、退缩。[3]杨继英、张阁指出幼儿的主要游戏加入方式有:言语请求方式、动作介入和语言介入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幼儿会采用动作直接介入他人游戏的方式。[4]马冠如指出在幼儿游戏加入事件中,采用积极言语性的游戏加入方式成功率较高,消极的非言语性的加入方式成功率较低。[5]

以往研究并未对幼儿遭同伴拒绝后的反应及再次争取的策略进行详细研究,故研究者欲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导成人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应对被拒情况,提升幼儿的社交水平。

二、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法

本研究采取质化研究方法,以某一幼儿园的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该班共有35人,年龄在5~6岁之间),研究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深入到幼儿同伴互动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观察。采用事件取样,用白描的方式记录幼儿被拒后的反应。研究者的观察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观察时间为3个月,共取得80个有效样本。

2.案例分析法

研究者将收集到的典型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细致分析幼儿被拒后的反应类型和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从而形成可供参考的指导意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被拒后的反应类型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幼儿在同伴互动过程中遭遇拒绝后有着不同的反应,根据其反应态度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积极争取型和消极应对型。积极争取型是指幼儿被拒后再次发起互动,积极采取策略试图再次争取同伴的同意。消极应对型则表现为幼儿被拒后出现退缩或破坏、威胁等行为。

幼儿在被拒后的积极和消极表现根据其语言和动作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语言形式反应和动作形式反应。语言形式是指幼儿被拒后通过口头语言再次发起互动,试图获得同伴的同意或表达自己的情绪。动作形式是指幼儿通过动作对同伴的拒绝做出反应。(见表1)

(二)幼儿争取成功率高的案例分析

1.提供服务巧妙获取——处于辅助位置

案例1:我是来帮你递积木的

宁宁试图走进积木区游戏,正在积木区玩的乐乐警惕地说:“你不是积木区的。”宁宁解释道:“我、我只是看看。”然后他走进了积木区。乐乐仍反对:“不行,你离开。”宁宁立刻说:“我是来帮你递积木的。”随后拿了一块积木递给了乐乐。乐乐说:“好吧!我们一起搭长江大桥吧。”

分析:这是一起幼儿在被拒后以提供服务的方式满足同伴游戏需要,从而成功争取到同伴接纳的案例。宁宁想进积木区玩,但遭到乐乐的拒绝,宁宁立刻表达了自己是来给乐乐提供服务的意愿,并且主动递给乐乐一块积木,打消了乐乐的警惕心。宁宁的这一服务行为给同伴一种友好且未侵犯游戏空间的好感,易获得同伴的接纳。

2.等待时机悄然获取——契合同伴的游戏主题

案例2:我会搭高高的城堡

昊昊、唐唐、周周在一起玩彩色小積木,奇奇见还有空位,便展开笑容想加入。“这满人了。”昊昊、唐唐、周周三人齐声说道。周周还强调:“这只能三个人。”唐唐也附和:“对!”昊昊说:“你别抢我的。”奇奇听到大家的拒绝,笑容消失,呆呆地望着他们,既没有坐下来,也没有离开,静静地观看他们游戏。奇奇听到他们在聊打仗的话题时说:“我会搭高高的城堡,很厉害的,敌人是无法攻进来的。”然后拿起积木搭起来,其他三人并未阻止。

分析:奇奇想加入游戏却遭到一致拒绝,他虽然很沮丧,但没有离开,而是静静地旁观。在听到同伴们的聊天内容后,奇奇抓住时机,适时加入与同伴的游戏主题契合的聊天内容,从而悄然加入游戏。

3.示弱式机智获取——巧打“同情牌”

案例3 :你可以教教我这个怎么玩吗

诚诚拿起欣欣面前的乐高准备玩,遭到了欣欣的拒绝:“住手,这是我的。”诚诚愣了下,随后向我求助。我鼓励他自己想办法,只见他又走到欣欣面前,对她说:“你可以教教我这个怎么玩吗?”欣欣听到后便将乐高递给了诚诚,并且告诉他怎么用乐高拼东西。

分析:诚诚试图加入欣欣拼搭乐高的活动,但遭到欣欣的拒绝。诚诚求助于教师未果后,向同伴“示弱”——让欣欣教自己怎么玩乐高,成功获取了欣欣的接纳。示弱易激发同伴的同情心,让他们不忍拒绝。另一事件中佳佳在被拒后向同伴撒娇“可是,我也非常想玩这个”,也是一种示弱,同样令同伴不忍拒绝。

4.借助事例辩解获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案例4 :上次你不是跟尹尹一起玩这个游戏的吗

晨间,睿睿一人在玩“狡兔三窟”的游戏。莹莹走到他的对面坐下说:“我也想玩。”说着便伸手拿小圆片。睿睿看到后赶紧阻止,随后两人就争抢起来。睿睿强调:“我先来的。”莹莹说:“这可以两个人玩。”睿睿接着说:“有两个色子不代表是两个人玩。”莹莹又说:“上次你不是跟尹尹一起玩这个游戏的吗?”(确有此事)睿睿反驳道:“可是你根本不会玩。”莹莹立即说:“我可以看图学。”睿睿无话可说,只好同意莹莹加入游戏。

分析:当自己的请求遭到同伴不合理的拒绝后,幼儿借助事例反驳同伴的拒绝理由或获取他人的支持,成功率会提高。案例中莹莹被拒后借助事例反驳睿睿的拒绝,让睿睿的拒绝理由站不住脚,从而成功加入活动中。

5.接受条件让步式获取——配合他人提议

案例5: 除非你来当宝宝

甜甜和米儿在玩“娃娃家”,贝贝走过来发出请求:“我也想玩。”甜甜拒绝道:“不行!除非你来当宝宝。”贝贝点点头,加入了游戏。

分析:当幼儿试图加入一个群体活动中,此时他处于等待他人接纳的弱势地位,强势一方的幼儿第一反应往往是拒绝外来者的加入,在接纳外来者时提出“准入条件”。如案例中甜甜提出“除非你来当宝宝”,外来者贝贝点头接受了同伴的条件,从而获取了同伴的接纳。

6.提建议协商式获取——丰富游戏内容

案例6 :我可以当外卖员

圆圆、希希在“娃娃家”做饭,云云来到旁边请求加入:“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圆圆、希希拒绝:“不行。”云云想了一会儿,提议道:“我可以当外卖员,把你们做的吃的送给其他人。”圆圆点点头同意:“好的。”

分析:一开始圆圆和希希只是单调地“做饭”给娃娃吃,面对云云的加入请求,他们的态度是拒绝的。云云遭到拒绝后提议自己可以当外卖员送外卖,这扩展了圆圆和希希的游戏内容和形式,从而使自己成功地加入了游戏。一般而言,如果同伴在玩单调的游戏时,试图加入者提出的建议若能让游戏更有趣,则更容易被接受。

7.做承诺获取信任——及时改正错误

案例7 :我保证这次不会了

豆豆向小米借“娃娃家”的玩具刀,小米拒绝道:“不借,每次你借了都不还,一直到游戏结束。”豆豆立刻保证道:“这次不会了,我用一下马上就还给你。”于是小米将玩具刀借给了豆豆。

分析:小米告诉了豆豆拒绝的原因,使得豆豆意识到自己以前行为的不当之处,于是立刻做出改正的承诺,从而获取了小米的信任。

(三)幼儿争取未成功的案例分析

1.游戏空间或材料不足

案例8 :没位置了

淘淘看见果果、嘟嘟、云云三人在美工区进行手工制作,也想加入。嘟嘟说:“人已经满了,你去别处。”淘淘说:“我可以自己搬椅子过来。”果果继续拒绝:“没位置了,坐不下了。”

分析:区域游戏空间和材料有限,每个区域往往都有人数规定。案例中淘淘想加入美工区遭到了同伴的拒绝,即使淘淘解释“我可以自己搬椅子过来”,也未成功。这既是游戏空间和游戏材料有限的客观原因所致,也是幼儿对规则的维护意识的体现。

2.强行加入游戏

案例9 :我就是不跟你玩

轩轩在积木区搭高楼,皮皮请求道:“我俩一起搭吧。”轩轩拒绝道:“不,我想一个人搭。”皮皮擅自将自己手中的积木搭在轩轩的“高楼”上,轩轩立刻阻止。在拉扯中,皮皮气愤地将轩轩搭的“高楼”推倒了,轩轩气愤地大声说:“我就是不跟你玩!”

分析:在遭遇同伴拒绝后,皮皮仍一意孤行地强行加入,干涉軒轩的作品,引起轩轩的不满。两人拉扯中,皮皮又故意破坏了轩轩的作品,给轩轩留下了不好的体验,故造成了失败的结果。幼儿有着自己的亲疏好恶,且对情绪的记忆深刻,当某个幼儿给他留下不好的体验时,往往会拒绝此幼儿的请求。皮皮以后再想和轩轩共同游戏,被拒绝率会更高。

四、教育启示与建议

1.认知训练,帮助幼儿了解被拒原因

认知训练,即帮助幼儿从认知方面了解自己的请求为什么会被同伴拒绝。教师可以将观察到的幼儿被拒事件放到集体交流中讨论,让幼儿说出为何拒绝对方,也让被拒幼儿知道被拒的原因所在。若是因游戏空间或游戏材料有限等客观原因遭到拒绝,则引导被拒幼儿理解同伴的拒绝,另寻他处游戏。若是因幼儿给同伴留下不好的体验而遭到拒绝,则应提醒被拒幼儿审视自身,及时改正。

2.移情训练,引导幼儿互相体谅

移情训练,即引导幼儿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对方的情绪情感。教师可以给予幼儿分别述说自己心情的机会,引导正在游戏的幼儿体会被拒幼儿低落、失望、不开心的心情,从而劝说他们尽量大方地接受同伴的请求,与同伴友善互动。同时教师还要引导被拒幼儿体会同伴因其消极、过激言行产生的不愉快、难过等情绪,从而引导幼儿面对同伴拒绝时避免出现身体冲突、搞破坏、威胁等消极应对型的过激反应。

3.行为训练,鼓励幼儿巧妙应对被拒

行为训练,即有针对性地传授幼儿一些社交技巧,提高获取同伴准许的成功率。通过研究发现,积极争取型言行更易获取同伴的接纳,教师可以告诉幼儿哪些言行是积极的,引导幼儿多用积极争取型言行。通过研究发现,提议协商扩充游戏形式、等待时机契合同伴游戏主题、为同伴提供服务、配合他人提议、打“同情牌”、及时纠正等策略更易获取同伴的准许。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面对同伴拒绝时通过以下步骤思考和寻找应对方式:分析自己被拒的原因——判断自己是否有不当言行——辨别自己是否还有争取机会——寻找合适的争取方式。教师还可以传授幼儿一些请求的语言技巧,如“我有一个好主意,我们可以……”“我会玩……”“你需要什么?我来帮你吧。”“你玩得真棒,能教教我吗?”等,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优化幼儿的社交技巧。

【参考文献】

[1]刘晶波.社会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0.

[2]丰新娜.幼儿同伴交往的拒绝行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01):29-33.

[3]黄胜梅.大班幼儿同伴加入冲突解决策略的观察研究[J].教育导刊,2011(06):29-31.

[4]杨继英,张阁.自由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观察研究[J].教育导刊,2012(10):31-35.

[5]李冠茹.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游戏加入方式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1.

本文系2021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体验·共情·认同:以家国情怀为导向的育人路径研究”(编号:JK210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轩轩皮皮积木
金玉良言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星钻积木
解救轩轩
下次吃2点
谁厉害
如此晨跑
书低了
考前准备
有趣的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