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面临内部洗牌
2022-04-25何任远
何任远
发生在欧盟“边缘”的俄乌战争,对这个国家间联盟的冲击,将远超冷战结束以来任何时期。某种程度上说,这场战争已经埋下了欧盟内部洗牌的种子。
战争爆发后,欧盟在初期展现出罕见的团结。除了通过一揽子制裁方案之外,主要成员国德国,还一改以往不向冲突地区输出武器和长期低投入国防预算的政策。
欧盟主要国家对俄罗斯作出快速反应,一个出发点是基于“俄罗斯不会止步于乌克兰”的想法。根据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彼得·泽汗的分析,俄罗斯国土广袤,缺乏天然屏障,它的五个战略缺口—黑海、波罗的海(北欧)、高加索、中亚和远东,都要一一堵上,才能完全获得地缘战略上的安全感。
按照此逻辑,如果俄罗斯通过俄乌战争把黑海战略软肋堵住,那么接下来就会在波罗的海和巴尔干等地方逐个把战略缺口都堵上。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欧盟和北约东侧国家决策层,是相信这一套理论的。
波兰政府在3月中旬就宣布,可以在年内完全终止进口俄罗斯能源。而相对而言,德法等传统西欧国家面临的俄罗斯军事压力则小得多。直到4月初,德国依然就俄罗斯天然气问题通过欧元还是卢布结算未有定论。在面临巨大舆论、外交压力以及诸多现实挑战的情况下,欧盟“德法双引擎”正在失去动力。
欧盟对俄罗斯态度的根本性转变,标志性的事件是德国态度的转变。外界扰攘多时的北溪2号,在军事冲突爆发前的一天(2月23日)审批程序被叫停,德国外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表示,希望分阶段停止从俄罗斯进口所有化石燃料。
德国媒体用“拐点”(Zeitenwende)来形容该政策。在此之前,德国自1970年代以来对俄罗斯“接触即改变”政策,以及冲突爆发前几个月里德国对俄罗斯的反应,给其他欧盟成员国留下了“缺乏领导力”的印象。英国《经济学人》带着嘲笑的口吻用“安全靠北约,能源靠俄罗斯,出口靠中国”来形容德国在默克尔时期的政策,并且质疑在德国领导下,欧盟应对俄罗斯时能展现多少团结意志。
在军事上,德国这个世界排名靠前的军火出口国,对乌克兰的支援远不如一些欧盟东部国家积极,直到2月26日才开始宣告放开对乌克兰的防御性武器输送。不过有媒体注意到,2月27日朔尔茨在国会发表了象征着德国外交和国防政策根本转变的演说,但此后,德国“重新武装”的声音,以及对乌提供军事协助的进程,却又慢了下来。
有分析称,部分原因是朔尔茨在执政搭档以及自身社民党基层支持者缺乏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宣布上述决定。除此之外,德国公务员系统在军事援助乌克兰过程中,表现出怠慢和拖延。乌克兰驻德国大使安德里·梅尔尼克在冲突爆发后一天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当他试图向德国政府请求军事援助的时候,对方的回话是:“乌克兰只剩下几小时了,没必要帮你们。”
在政治上,朔尔茨政府的外交和安全决策层,依然启用默克尔时代对俄政策的关键人物。比如朔尔茨的国家安全顾问杨斯·普洛特纳,就是默克尔时代跟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的主要倡导者。直到俄乌冲突爆发前,普洛特纳依然认为能源是俄罗斯和德国不可被剥夺的纽带。
在西方社会民情普遍对俄强硬的语境下,德国政府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一些以德语写作的乌克兰专栏作家,在德国媒体上开始呼吁“彻底调查整个德国政界高层”。在这种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德国乃至法国过去制定政策的国防和外交系统的人员,甚至面临“清算”。一些德国和法国的军事和国安机构官员相继落马。
“清算”前政要的声音也开始出现。其中一个最显眼的目标,就是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施罗德拒绝辞去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董事一职。一些德国媒体发出了制裁施罗德,甚至剥夺施罗德德国国籍的呼声。施罗德的继任者默克尔也同样面临“清算”的压力,一些主流的媒体甚至开始用“当代张伯伦”来形容默克尔。
德国《国际政治季刊》认为,默克尔政府在克里米亚危机后的8年时间里,没有采取任何让德国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措施,导致了如今德国的被动处境。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时,德国国内的天然气消费量有38%依靠俄罗斯进口,到了2021年这个比例增加到了55%。目前,德国政府暂停北溪2号审批看来还远远不够,就连使用已有一定年份的北溪1号都面临被迫关停的压力。
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较大的主动权。乌克兰守住了首都基辅,总统泽连斯基多次通过视频展示自己依然身在首都,其坚守的意志让欧洲舆论和主流民意倒向乌克兰。
战事持续了超过一个月,西方主流媒体派驻乌克兰的记者有足够的时间在当地采写素材,以及与乌克兰政府要员互动。《经济学人》在3月底对泽连斯基做了半小时的采访,后者把北约成员国分成了五个派系,逐个分析其对俄乌局势的真正目的。
在泽连斯基看来,法国总统马克龙“惧怕俄罗斯”,因为法国拒绝向乌克兰提供坦克等更多杀伤性武器;有的北约国家,则是为了让俄罗斯长期消耗放血,不惜让乌克兰玉石俱焚;还有一批北约国家,希望军事冲突尽快结束,跟俄罗斯的经济关系也尽快恢复;英国和美国是属于真正能在军事上帮忙的那一批国家;而最后一批国家,则充当俄罗斯在北约内部代理人的角色。
這篇被西方其他媒体广泛引用的采访报道,也让西方民众容易对各国领导人根据泽连斯基的归类,产生对号入座的想法。按照此思维,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捷克等国,可以说是最积极援助乌克兰的国家。其中,波兰的角色尤为突出。
波兰作为与乌克兰接壤国界线最长,并且文化和语言上最接近的欧盟成员国,在冲突爆发后接纳了233万乌克兰难民,各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也多通过波兰进入乌克兰境内。3月16日,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副总理卡钦斯基、捷克总理菲亚拉和斯洛文尼亚总理扬沙乘坐特制火车,从华沙来到当时依然被俄军围困的基辅,与泽连斯基举行会谈。媒体将这次特殊的会谈称为“重要的公关战”。
随团访问的波兰副总理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是执政党法律与公正党的党首,也是波兰政府的实权人物。卡钦斯基的兄长、前任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在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军事冲突的时候,曾经访问过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并且在第比利斯的露天广场上发表演说,认为俄罗斯的目标不会止步于格鲁吉亚,并预言有一天会攻击乌克兰,然后再把战火烧到波兰和波罗的海等国。两年后,莱赫·卡钦斯基在访问俄罗斯途中飞机失事遇难,不少法律与公正党的支持者始终认为,这是俄罗斯的报复行为。
回国后,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宣布“对俄十点计划”,包括彻底断绝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禁止所有俄罗斯船只停靠波兰港口,并且在春天结束前彻底中断进口俄罗斯的能源等。
与德、法等西欧传统大国相比,波兰成了欧盟和北约内部率先对俄强硬的代表性国家。与马克龙号召的建立欧洲自主防卫机制不同,波兰更倾向于通过北约直接与美国进行军事合作,接受美国和英国的军事援助。波兰国防预算常年保持在GDP 2%,明年计划提升至3%。
美国前后两任总统都特别“钟情”波兰—特朗普上任后首次外訪行程中包括波兰,而拜登于3月26日在波兰皇家城堡发表的演说,被认为是其总统任职期间最重要的演讲之一。有美国的评论认为,拜登的华沙皇家城堡演说,可以与肯尼迪和里根在冷战时期的西柏林演讲比肩。
波兰、捷克和斯洛文尼亚政要访问基辅后,呼吁西欧政府首脑跟随其后访问基辅的呼声开始出现。不过截至4月初,除了欧洲议会议长萝伯塔·梅措拉到访基辅之外,没有一个西欧大国的领导人出现在乌克兰的领土上。
欧洲议会是欧盟层面唯一一个直接民选产生的机构,与欧盟成员国首脑协商产生的欧洲理事会和被称为“欧洲内阁”的欧盟委员会,组成欧盟的三个重要政治机构。众所周知,这种制度设计让欧盟领导层更加“民主”,意在削弱德国和法国等大国主导权,让小国在欧盟获得更多话语权。
3月2日,泽连斯基通过视频在欧洲议会发表演说,表达了希望通过快速通道加入欧盟的愿望。在此前的一天,欧洲议会以637票赞成、13票反对的表决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27个成员国给予乌克兰快速加入欧盟的便利。
在乌克兰表达了快速加入欧盟的诉求后,德国马上泼了一盆冷水,称快速加入欧盟在技术上很困难。根据“入盟”要求,乌克兰必须在司法、人权、民族和贪腐问题上达到一定的要求,经过所有成员国的一致通过,才能正式加入欧盟。
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在泽连斯基的欧洲议会演说不到两天后公开表示,她更加支持塞尔维亚、黑山和阿尔巴尼亚等早已等待在前面的西巴尔干国家加入欧盟。
支持乌克兰快速加入欧盟的波兰和波罗的海诸国则认为,塞尔维亚民意亲俄,总统武契奇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并不如欧盟的意愿,而且还存在科索沃等领土议题争端,所以应该让付出过流血代价的乌克兰更快加入欧盟。
梅措拉来自地中海小国马耳他,今年1月才当选欧洲议会议长。与泽连斯基的会晤,可以说是她在国际舞台上第一次亮相。访问基辅时,梅措拉明确表示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有分析称,她的表态也是在向欧盟施压。“相比起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等背后由德法主导的机构,欧洲议会作为欧盟层面唯一一个直接民选机构,并不是‘德法双引擎’的应声虫。”
自从2005年以来,欧盟内部的经济重心,悄然经历了一次从西南到东北转移的过程。如今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人均GDP,开始接近并超越葡萄牙等南欧国家。某些欧洲分析人士认为,乌克兰西部在历史上被奥匈帝国统治多年的加利西亚地区被重新纳入欧盟,相当于欧盟又多了一片有着传统中欧文化底蕴的土地,比起贫瘠的西巴尔干地区,在经济上是一笔更加划算的交易。
但从安全角度考虑的话,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黑山和北马其顿等多个西巴尔干国家加入欧盟的愿望一挫再挫,可能激起本来已经趋于平静的民族矛盾再次升温。
仿佛是嗅到了欧盟内部的分歧,在3月29日的俄乌谈判后,俄罗斯谈判代表出乎意料地宣布,俄方只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不反对其加入欧盟的意愿。也许在俄方看来,一个被打得千疮百孔的乌克兰投入欧盟的怀抱,对欧盟来说不会是“意外之财”。
而对于美国来说,正在经历内部洗牌的欧盟,成了其重新掌握跨大西洋关系主导权的机会。某种程度上说,这也解释了为何华盛顿对劝和促谈没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