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衰退
2022-04-25何子维
何子维
时下,裁员的讯息变得多了起来,互联网行业尤甚。按说这是经济运动的正常调节,不同的是,即便是裁员,以“创新”为旗帜的互联网仍然不忘“创新”一把。比如一边把“降本增效”挂在嘴边,一边以“异动”“优化”“毕业”代指解雇,试图以语言的柔情轻抚现实的落寞。掷于舆论场中,让人们产生了本能的厌恶。
面对组织的危机,企业不假思索地采用黑色幽默进行遮掩,是不合时宜的。再者,这种不合时宜放在一向懂得变通的互联网身上,恰恰证明了这个行业此刻的某种局促。
从电商到社交,从共享到云端,从线上教育到线下生鲜,再到元宇宙,回头看盛极一时的互联网,它的版图不停扩张,它的风口不停变换,招聘满天,高薪遍地,大量人群不断涌进。
要知道,企业盘子的大,撞上全球经济的缓,增速下降是客观规律。互联网亦不例外。只是谁都没有想过,企龄仅20出头的互联网行业,会如此之快地遭遇具有这般普遍性的衰退。只是谁也都清楚,衰退并非突如其来。
扩张的冲动,虽说是任何行业都有的原始基因,但扩张应建立在真实的需求之上。而需求这个杠杆,始终会敲打所有的行业。要说敲打,这并不可怕,可怕的在于,这个敲打是无声的,甚至是隐蔽的。
我们看到,被所谓大数据喂养的互联网,一直采取简单的外延式扩张,粗暴地在一个没有形成闭环的商业模式里,储备人员,臃肿组织。遗憾的是,互联网认定技术的威力,沉溺于如“长尾效应”等新鲜词汇中,没能厘清领域的内容和边界,一路莽撞前行,最终栽了跟头。
要论这场互联网经济衰退的拐点,有围观者指出,伊始于去年以反垄断为代表的一连串监管。诚然,经历几次被罚款、几轮被警告,大小互联网公司开始收缩业务边界。问题是,同样都在遭遇政策的变化,同样都在遭遇全球化的凉水,为什么互联网行业更加敏感?
在难以预判复苏的趋势下,为过去的无序扩张割肉瘦身,省出人力成本成了后遗症之一。
简单来说,是因为互联网的融资资金,来自资本市场。这样的资金来源有着普遍的特点:高频且多轮,但也存在周期长且风险大的问题。这意味着,相比其他行业,比如依赖信贷的房地产,敏锐的资本嗅到大环境的改变,投资的动作就会戛然而止。这时,经营严重依赖融资的互联网,不仅不能扩张,想要维持现有版图也变得困难。在难以预判复苏的趋势下,为过去的无序扩张割肉瘦身,省出人力成本成了后遗症之一。
假若要总结这场危机究竟是什么,20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大师米塞斯的弟子穆瑞·罗斯巴德有一个比喻或许可以给我们提示:“是由高效率经济体中的消费者发动的一场恢复性的运动,这场运动终结了隐匿在繁荣下的扭曲。”
终结扭曲,即便是以恢复为目的,也不一定人人叫好,至少暂时不会,毕竟我们要承受阵痛。这好比一个想要壮大肌肉的人,经历了高强度的运动,虽然一度感受了多巴胺释放的快感,但接下来也要承受乳酸堆积的折磨。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否穿越衰退。特别是信心普遍不足时,我们怎么走出不确定性的沙漠。
麦肯锡2019年追踪了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发展轨迹,这家知名的咨询公司发现,在上一次经济低迷期间,这些公司中大约有10%的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公司。麦肯锡指出,决策、债务、纪律与长期主义,是使得10%的公司脫颖而出的关键。这个经验放在今天,是值得记取的,即便是互联网行业也同样受用。
但难点在于,互联网公司一向不把自己视作普通的传统企业,而我们也一直不把互联网公司视作普通的传统企业。也就是说,站在互联网公司的角度,我们要穿越衰退,不能仅仅考虑经营与激励,还应当妥善认知数据资源与公共属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