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概股带来了什么?

2022-04-25谭保罗

南风窗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薪概股巨头

谭保罗

2022年3月的前两周,中概股经历了一次大跌。如果以这一次大跌为基准,回溯时间,那么在过去的一年,不少中概股都跌去了80%,其中包括了拼多多、滴滴等互联网巨头。新东方、好未来等教培类中概股,更是跌去了90%。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会议研究了相关问题。关于中概股,会议指出,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

3月下旬,部分中概股的股价有所回暖。市场人士认为,各种积极因素正在汇聚,中概股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

中概股在过去一段时间面临的困境,是各种因素交织和叠加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投资者最关注的无疑在于两点,一是监管上的不确定性,二是大国之间金融关系的未来走向。未来,中概股的前路如何,依然需要考察这些因素。

在特殊的节点,与其基于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因子,去判断中概股们未来的股价走向,不如认真思考中概股到底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很多时候,看清来路,才能洞察去处。

和A股上市公司相比,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们注定会经历更多的不确定性。

1999年,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了第一只中概股。2000年,新浪、网易和搜狐等三大门户在美上市,宣告中概股时代真正到来。其中,新浪采取的可变利益实体上市架构,更被很多后来者效仿,成为了中概股的一种通用模式即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架构,尽管它包含了不少的法律风险。

如果说三大门户的上市是中概股崛起的第一个巨浪,那么BAT三巨头的上市,则开启了真正的高潮,而且持续将近10年。2005年,百度在美上市。阿里最初于2004年在香港上市,但之后退市,并于2014年选择重新在美国上市。同年,在美上市的还有另一个电商巨头京东。腾讯于2004年在香港上市,可以算是广义的中概股。

中概股上市的第三回合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拼多多、B站等新兴互联网公司崛起,并选择美国上市。同时,教培行业的火爆也催生了学而思(好未来)这种迎合中国社会某些普遍性需求的中概股的横空出世。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互联网并不是中概股的全部,中概股虽然多数都被纳入“泛科技”领域,比如教培就被称为“教育科技”,但如果按照更细的行业来分,中概股还包括了消费、广告、医疗器械、汽车、职业培训,甚至造纸和农林业等诸多领域的公司。伴随着中概股不断的上市和退市(也包括回归A股和港股),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在300家上下。

上市领域的广泛和公司数量的众多,必然使得中概股鱼龙混杂。在一些中概股的案例中,不少资本运作高手利用中美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行资本运作,赚得钵满盆盈,但随着浑水等专业做空机构的出击,这些公司都付出了代价,最终也伤害了中概股的整体声誉。除了瑞幸咖啡,近年来,嘉汉林业等一批公司也被做空过。

2011年,第一只中概股中华网在登陆美股12年后退市。这家公司在运营中,曾不断搞多元化经营,不但涉足过软件,还涉足过游戏,然而,却没有真正让人记得住的主营业务或者某种拳头产品。这种模式和百度、阿里、京东和拼多多这些业务清晰的中概股,显然是两种概念。

即使老一辈主流中概股,即新浪、网易和搜狐等门户网站,也至少模式清晰,产品醒目。以网易为例,这家公司从早期的门户、邮箱,逐渐转变为一家游戏巨头,但它的变革路径至少是清晰的,美国的投资者看得懂,看得清。因此,网易尽管在美国也遭受过退市危机,但终于挺了过来。

分析中概股曾出现的多次“危机”的原因,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中概股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数百家公司之中,必然有一些曾经利用中美信息不对称实现上市,但后期经营乏善可陈,转型乏力,也缺乏企业家精神的公司。它们遭遇美国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同时被美国投资者看空是一个正常现象。

但另一方面,主流的中概股公司,特别是大型的互联网巨头,它们的股价下跌则有更多客观因素。拉长时间来看,这些巨头曾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经济的很多领域,是经济领域的一种“进步力量”。

从宏观层面,20多年来,中概股为中国经济赢得了不能忽略的长期外商投资。

曾有一种观点认为,中概股的境外融资对中国的金融体系缺乏重要性。中概股的实体经营主体在中国境内,它们在境外美元融资之后,这些美元资本将进入中国,在结汇的过程中,会成为中国的美元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对金融体系的意義不用赘述,它是保障金融体系稳定,维持国际投资者信心的重要条件。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是靠出口部门出口创汇产生,中概股的贡献可忽略不计。因此,中概股的融资在吸引外资,稳定外汇储备上缺乏真正的重要性。

这种观点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即使是在国际贸易博弈加剧的时代,中国的制造业依然一直维持着强大的竞争力,是出口创汇的第一主力。在新冠疫情暴发的这两年,中国的出口数据一直都非常漂亮,在家庭办公、医疗器材这样很多领域,出口数据还出现了强劲增长。因此,外汇储备的稳定依然不是什么大问题。

不过,中概股的价值显然不在于创造外储,而是在于它们的融资对中国而言是一种长期资本的流入。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崛起,都需要境外长期资本的进入,长期资本包含了金钱以外更加重要的东西—技术、商业模式、管理经验和商业信息,而这些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2018年,拼多多在美国上市。在接下来一两年里,中国互联网军团在全球的“江湖地位”达到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地步。在全球互联网市值排名前10的巨头中,一度只有中美两国的企业。在华尔街分析师的报告中,中国尚未上市的蚂蚁集团和字节跳动两家巨头被给予了极高的估值,以至于全球互联网企业的“前20名”,一半来自中国。

除了现实的市值和潜在的估值之外,中国互联网以及相关产业,早已在很多方面走到了全球的最前沿,如移动支付、即时通信工具和物流配送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离开母国市场,中國军团也不差。如字节旗下的TikTok,其主要市场就是海外,而它早已成为了让Facebook最头疼的竞争对手。在特斯拉崛起之前,Facebook长期位居美国科技公司市值前五名。

为什么中国互联网一开始就是“世界水平”?重要原因显然是,它们一开始就对接的是硅谷和华尔街。

“世界水平”的中概股,如何改变了互联网,早已不用赘述。此外,中概股互联网巨头们还带来了强大社会溢出,这一点更不能忽略。

过去十几年,中国收入最高的工薪族多半来自两个行业,一是金融,二是互联网。

银行信贷的大扩张,资本市场的多次潮起潮落,让信贷从业者、证券公司员工成为了最顶级的工薪收入者。互联网公司则采取了高薪和期权两种模式,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一大批月入数万到十万以上的程序员、产品经理成为了城市购房市场的新生生力军。

和金融业的高薪一族相比,互联网行业高薪一族的崛起更加有着收入分配“公平正义”的价值色彩。

传统的金融业是“关系”的生意,有基于后天努力建立的关系,也有先天来于父母亲属“赋能”的关系,尤其是后者,在某些领域依然不可或缺,很大程度影响着从业者个人的薪酬和晋升。在近年的一些反腐案件中,落马官员的子女不少都是金融从业者,而且在案件爆发前,他们的发展势头非常不错,超过了普通人。

但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2C的互联网,从业者高薪与否更多来自个人因素。公司在境外资本市场的股价表现,是投资者说了算。在公司内部,代码的优劣、产品的好坏、营销方案的成败,是亿万的消费者说了算。因此,个人的技术专长和管理才华往往更能决定个人的收入。不过,当互联网开始向2B进军之后,以上这种逻辑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但不论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2C互联网的繁荣,使得在垄断国企、金融业之外,出现了第三类大体量的高薪工作岗位,让很多普通人实现了阶层流动。客观而言,这是一种有益的,也影响深远的社会溢出。

当然,互联网的高薪也触及了另一个层面的“公平正义”,高调的年收入曝光对一部分低收入者来说,的确是一种冒犯。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当下,互联网高薪族的日子不如以前,尤其是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强。不少互联网公司对员工的薪酬支付,一部分是采取期权模式,员工在股价高涨的时候,可以按照执行价格行权,赚取不菲溢价。但如果股价长期低迷,那么行权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在高点购房、每月需要支付上万甚至数万月供的工薪族,更可能感受到现实压力。

中概股的命运,关系到千万普通人的财富和人生,也关系到更宏大层面的博弈。从某种意义上讲,中概股的兴盛是中国经济崛起,并融入全球化进程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尽管在短期内,前路不平坦,但从长期来看,那些优秀的中概股无不植根于中国经济,基本面并不存在问题,只要不断驱散雾霾,就能看到新的阳光。

猜你喜欢

高薪概股巨头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海里的巨头蝌蚪
猪价再降下去 巨头也挺不住了?
中概股回归新路
“高薪”真的高吗
中概股的AB面
噜噜拒绝“高薪”
中概股回归政策不变,这意味着什么?
蓝领“高薪”背后的尴尬
又一个百货巨头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