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2022-04-25吴明华程炎张碧辉
吴明华 程炎 张碧辉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作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提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功能品质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从安徽来看,如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如何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打造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品质生活?为此,本刊专访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贺懋燮,以飨读者。
《决策》:人民的期待就是发展的指向。在新型城镇化中,如何将以人为核心的理念落到实处?
贺懋燮: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城市建设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好城市建设、以人为核心抓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乡村振兴为重心抓好乡村建设,树牢心中有民、行动为民的政绩观,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城乡建设发展之“魂”。
城市建设中,特别要注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化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防止市场大起大落。扎实推进城乡建设领域隐患整治,加快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城市内涝系统治理,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要坚持系统观念,打造没有“城市病”的健康城市。要建立城市“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长效机制,深入诊疗“城市病”问题,全面评估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行状况。要坚持集约发展,不搞“大拆大建”,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扎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要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提升安居品质。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统筹推进城市生态、功能、安全、数字、消纳“五大肌理”建设,提升功能品质。坚持法治、德治、自治融合,加大治脏、治乱、治堵力度,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提升管理品质。
另外,还要发挥安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徽风皖韵”文化品牌。理清文脉,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历史街区、历史地段等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弘扬文化,加强名城、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有效保护,延续传统街巷肌理,留住乡愁记忆。要兴盛文明,推动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乡建设,强化“活态传承”,注重提炼城市精神,讲好城市故事。
十四五时期,安徽新型城镇化要勇闯新路。坚持市场化,加强“双招双引”,善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干事、谋事、成事。坚持社会化,推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坚持绿色化,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构建绿色产业结构、绿色增长模式、绿色城乡环境,全面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发展。
《决策》:近年来,城市安全备受人们关注。如何提升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贺懋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行业领域重大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住建。
去年以来,我们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广“合肥模式”的决策部署,在16个设区市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编制发布技术标准和建设指南,建成运行省级监管平台,引入金融保险服务,组建专家智库,覆盖燃气、桥梁、供水、排水防涝等领域的一期工程有序推进。国务院安委办、住房城乡建设部发文推广安徽做法并在合肥召开现场推进会,擦亮了城市生命线安全的安徽品牌。
同时,开出城市体检把脉“方子”。编制城市体检技术导则,建立5个维度“78+X”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组织“三院一校”技术力量,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设区市城市体检,查出城市宜居性不优、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基础设施系统性不强、城市风貌特色不明显4类突出问题,逐市提出“诊治”对策建议,形成“1+16”城市体检报告。
下一步,要聚焦防险护安,加快构建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新基础。突出“三个抓实”:
一是抓实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城市建设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监管联动,实行发生质量安全事故企业在资质管理中“一票否决”制。加强预拌混凝土质量管控,持续抓好违规海砂治理。创新监管模式,深入推进红色、绿色、智慧、安心、文明工地建设。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管理,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提升住房品质。严格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一体化全过程监管。
二是抓实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完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设,基本构建以城市燃气、供水、桥梁、排水防涝为重点,覆盖16个设区市建成区及部分县(市)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主框架,建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数据库,有序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打好全省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攻坚战,深入排查整治燃气管网和涉及燃气领域安全风险隐患,建立台账清单,实行闭环管理。
三是抓实城市内涝治理。落实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方案,加强城市易涝点排查治理,加快城市排水防澇设施建设,推进城市行泄调蓄工程建设和泵站提升改造。加强城市水系全域系统化治理,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马鞍山加快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示范市建设,做好国家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申报工作。
《决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城市更新中,安徽如何闯出新路子、探索新方式?
贺懋燮: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要按照“产业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节约利用,居民方便宜居”要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做到“四个统筹”:
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持续开展年度城市体检,优化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编制实施城市更新规划和行动计划,确定城市更新改造目标、时序和实施单元,深入推进城市更新片区(单元)试点建设。指导滁州、铜陵推进城市更新国家试点。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实施机制,探索拆改结合、修缮整治、提升保护等城市更新模式,探索市场化城市更新方式。
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化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1200亿元以上。组织实施燃气等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改造排水管网 1000 公里以上。新增城市绿道600公里。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推进停车泊位信息化管理。加快皖北地区城市地表水厂建设,加强城市供水规范化管理,强化备用水源运行管理监督检查。推进新城建对接新基建,谋划推进省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推动智能市政、智慧社区、智能建造,强化基础设施智慧化运维和监测预警。推进合肥、芜湖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国家试点。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全面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发展。
统筹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严格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安排“市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重点补齐城市无障碍、公共厕所、便民服务和公共活动等多类型服务设施短板,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积极拓展城市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加快居住社区补短板,推进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推动城市建设适老化转型。
统筹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出台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方案,编制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编制。深化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开展历史地段普查,持续推进保护对象标志牌设立、数字化信息采集和测绘建档,有序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有机更新,推进历史文化活化利用。
《决策》:绿色是城市发展的底色。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如何落实双碳战略,打造绿色低碳的城市?
贺懋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我们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双碳战略,实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治污、降碳、增绿”三大工程,推动行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是实施“治污”工程。持续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落实“一厂一策”系统化治理方案,加快污水处理厂新(扩)建项目建设,加大市政污水管网修复改造力度,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30万吨。巩固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系统推进县城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建筑施工和市政道路扬尘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整改任务按期见底清零。
二是实施“降碳”工程。推动出台并落实《安徽省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构建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开展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试点城市(低碳片区)示范。探索建立城市基础设施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完善省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推动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持续推进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开展绿色建筑标识认定,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70%以上。推动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发展,提升构件标准化水平,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25%以上。推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
三是实施“增绿”工程。实施城市园林绿化补短板行动,加强城市公园体系建设,推進城市绿道向社区延伸。继续深化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创建。推进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筹备工作,加快园博园工程建设。加强城市建设发展中绿化和树木保护,杜绝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