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系”做对了什么?
2022-04-25姚成二
姚成二
“高学历、高智商、高成长,有梦想、有激情、有冲劲。”
“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
“干的项目很‘硬核,有前景,能赚钱,既有爆发力,也有耐力。”
这是政府官员和投资人,对“科大系”在安徽创新创业的真实感受。
在安徽,“科大系”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甚至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的金名片,涌现出科大讯飞、科大国创、科大智能、国盾量子等多家上市明星公司,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产业地标。
这是“科大系”创造的“硬核”成绩,为安徽特别是合肥的快速崛起,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也为安徽打造“科大硅谷”增加了底气和信心。
人们欣喜地看到“科大系”在安徽创造的“科大现象”,更热衷于探寻背后的密码,“科大系”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院士的一次报告会
要回答“科大系”为什么能做到,首先要从一个“科大系”学生在安徽创业的故事说起。
当然,外界都知道“科大系”在安徽创业的标杆性人物——刘庆峰,他一手创立了科大讯飞,成为全国在校大学生创业首家上市公司,隨之而来的创业故事铺天盖地,大家耳熟能详,不再赘述。
这里来说一位90后“科大系”贺羽的创业故事。
相较于刘庆峰,贺羽创业时的年龄更小,第一次创业时,还未成年。更神奇的是,贺羽创业的动机竟源自他的导师、中科院院士杜江峰的一次报告会。
当时,贺羽在中科大念大二,杜江峰在一次报告中讲到,他们去国外买仪器,对方要价几百万,等他好不容易把钱筹齐了再去买,对方却在现场涨价。后来,这台仪器出现了故障,等零件从国外运回来修好,又花了足足半年。
台下听报告的贺羽被这几句话击中了。“当天晚上我就夜不能寐,第二天我找到杜老师,跟他说,这个事我一定要干。”
“科大系”代表企业科大讯飞,从注册资本300万元到市值1000多亿元,从鲜为人知的学校实验室,到亚太地区最大的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上市公司,离不开资本的力量。
于是,贺羽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从教学类仪器入手。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用贺羽自己的话说,“完全失败了”。
贺羽很不甘心,很快尝试了第二次,并尝到了一些“甜头”。到了博士阶段,贺羽进入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实验室在大型科学仪器、关键核心器件的研制领域深耕二十余年,多项技术、产品取得重大突破。
2016年底,在学校和实验室的支持下,贺羽在合肥创办了国仪量子,主攻量子精密测量。这一次,贺羽准备很充足,他坦言,“已经把所有的坑都走了一遍,此前的所有经历都是为了这一次做准备。”国仪量子发展迅速,很快便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也是在2016年,在中科大读硕士的韩东成,与同学范超联手创立了东超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空中成像技术,很快声名鹊起。
国仪量子与东超科技,代表了“科大系”创业的两种不同类型。一个是师生联合创业型。这一类的典型,还有潘建伟带领学生彭承志等人创办的国盾量子,郭光灿与学生韩正甫、郭国平等人成立的问天量子和本源量子,郭光灿、杜江峰、潘建伟三人在业界有个响亮的称号:中科大“GDP”。
另一个是学生创业型,他们怀着创业的激情和梦想,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一类型不仅有在读或毕业大学生,也有在外闯荡一番,回到安徽创业的,最知名的当属华米科技创始人黄汪,更有海外归国的“科大系”,仅在合肥高新区,就先后落户欧普康视、纯源镀膜、硕金医疗等“科大系”海创企业80余家。
除了这两种类型,“科大系”创业还有两类也具有代表性。一类是院士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比如由谢毅院士领衔,知名专家、教授、博士组成的高科技团队孵化的面向节能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安徽科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另一类是科大教师创业,由中科大激光显示研究团队与合肥高新产业投资集团联合成立的合肥全色光显科技有限公司。
四种主要类型,组成了“科大系”在安徽的创业“军团”。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合肥的“科大系”企业就达到近300家,一大批企业掌握了核心科技,其中的科大讯飞、科大国盾、华米科技等企业,更是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就是“科大系”的实力和魅力所在。更让人期待的是,在外界眼中,“科大系”不仅强在当下,更能赢在未来,未来将汇聚起一股“洪荒之力”。
很多投行就看到了这一趋势和现象,并大胆预言:“未来三年,随着‘科大系企业的不断发力,安徽上市公司还会有一个迅速的拉高。”
一些“科大系”校友惊讶地发现,他们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被“疯狂追捧”。
为什么这么说?
资本看中的是什么
都说创业是一场苦旅,苦就苦在会遇到很多的难题,还要一一解决这些难题,是一个经济多方面要素相互衔接、耦合的复杂过程。
这里面涉及的因素很多,但重点是如何借助资本的力量。
正所谓,“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如果有了资本加持,能够“烧钱”,创业公司更加容易激发潜力和动力,更快占领市场,获得成功。
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都是在某个时期以某种方式甚至自始至终是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
就拿“科大系”企业来说,科大讯飞从注册资本300万元到市值1000多亿元,从鲜为人知的学校实验室,到亚太地区最大的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上市公司,就非常有代表性地说明了资本的力量。
国仪量子成立至今,已累計完成数轮融资,获得近10亿元资本加持,汇聚了讯飞创投、科大国创、高瓴创投、同创伟业、博时创新、火花创投、国风投基金、中科院资本、IDG资本、合肥产投、松禾资本、前海母基金等一众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
东超科技也备受资本青睐,刚刚完成了由鼎元资本独家投资的1亿元Pre B轮融资,这也是东超科技成立以来的第五轮融资,累计获得近2亿元。
资本都是逐利的,在投资上都会用脚投票,为何对“科大系”企业如此青睐?直白点说,为什么能从投资人手里拿到钱?
长期关注并支持“科大系”企业的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给出了现身说法。
在安徽,国元证券堪称投资界的一张靓丽名片,资本市场上150多家安徽上市公司中,有一半以上由国元证券提供投行业务支持。
科大讯飞、科大国盾、科大国创、科大智能……一大批“科大系”企业,都离不开国元证券的“资本推手”。
他们看中了“科大系”企业什么?
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沈和付分享了三个心得:看人,看技术,看行业前景。
先看人。投资界有一条铁律:投资就是投人。因为创业者是否靠谱,是初创企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沈和付认为,“人是核心竞争力,什么事都靠人做,‘科大系自身有加成,典型的高智商,有梦想,有坚定的意识,有拼劲,遇到困难会迎难而上。”
再看技术。一个企业有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未来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也是资本市场颇为看中的重点,而“硬核科技”恰好是“科大系”的鲜明特征。
这与中科大的一种独特气质——能坐冷板凳相关。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现在很火的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其实放在10年前、15年前,都是很冷的项目,但这么多年中科大人一直在坚持,才会有如今的厚积薄发。
合肥中科国金瀚海科技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问全认为,“衡量一个企业的大小不在于产值,而是在于产业上的深度,科大人数理化强,坐得住冷板凳,创新的技术十分硬核,创业不仅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一些企业更是代表了技术前沿。”比如,东超掌握了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国仪量子拥有量子精密测量核心技术。
最后看行业前景。在沈和付看来,一个好的赛道,一是成长空间大,如果一个行业未来产值只有十个亿,那就只能容下几家企业,没有成长性;二是行业属性好,如果一个行业未来产值达到一千亿,就能容下十几家乃至百家企业,发展的天花板很高。通俗点说就是“长长的雪坡,厚厚的雪。”
以国仪量子主攻的高端科学仪器行业来看,据估算,全球科学仪器的市场规模可达数千亿美元,科学仪器行业已经孕育出多家“世界500强”。
而我国高端仪器主要依赖进口,每年购买国外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至少在400亿美元以上,成为了被“卡脖子”代表性行业之一,市场空间巨大。
回过头来看,成功的“科大系”上市公司,都有“人靠谱,技术硬核,行业前景好”的共同特点,进一步助推了被资本市场追捧的热度。
这就是“科大系”的成长力和爆发力。有投资人说,“科大系”企业的发展势头,就像一团向上的火焰。
如果在这个时候,再添“一把火”,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再添“一把火”
这把“火”正在被点燃。
安徽省明确,“十四五”期间,要将“科大硅谷”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的示范工程,到2025年,“科大硅谷”汇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内外高校院所校友等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离不开“科大系”的鼎力相助。
中国科大作为国内唯一的一所理学全部是A或A+学科的高校,培养的人才遍布国内外,在中国资本圈流行一种说法,科创板上市企业一半都有科大基因。
以当前最火的AI行业来看,科大人创办的企业占到半壁江山,外界熟悉的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寒武纪创始人陈云霁和陈天石、云知声创始人黄伟,都毕业于中科大。
这些企业都不在安徽,试想一下,如果这一批“科大系”企业能投资落户安徽,安徽又将变成什么景象?
不妨看看浙江,在浙江经济发展中,“浙大系”已成为浙江创新创业的一张“金字招牌”。
2017年,浙江大学曾调查了2597位浙大创业者相关数据信息,其中包括上市公司现任董事长、总经理级别419位浙大系企业家,共掌控393家上市公司(含A股、海外、新三板),总市值65856.41亿人民币。
更让外界惊讶的是,在上市公司中地域分布上,浙江占比高达62.76%,成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在驱动力。
回过头来看,“科大硅谷”的这一目标,就是要留住中科大的毕业人才、吸引在外中科大人才回归创业,让安徽的“科大现象”更加璀璨地绽放。
道理很简单,但安徽想要诞生下一个“硅谷”,就必须把“科大系”创业的舞台搭建好,毕竟创业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是与沪苏浙的创业环境相比,安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实际上,这些年,安徽一直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具体到“科大系”上,无论是中科大,还是安徽,更是用心良苦、诚意满满。
在中科大,为了鼓励学生创新创业,2020年中科大在国内高校中首创了“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并组建学生团队负责基金管理,铸造学生创新创业的灵魂。
让学生自己管钱、自主选择投资项目,会不会徇私舞弊?
答案是否定的。围绕双创基金,中科大组建两支学生管理团队,相互“较劲”和“攀比”,让学生从“创业者”和“投资人”的不同视角,加深对创新创业理念的领悟。
在“科大系”创业主阵地合肥高新区,不仅提供青创基金、天使投、VC、担保等多维科技金融服务,更创新推出“科大校友创业贷”,备受好评。
为感召更多“科大系”在安徽创新创业,安徽拿出了超过5亿元的资金支持,让更多的人进入“创业的漏斗”,提升最后触底的概念。
投资界有句话,绝大部分都会十投九空,但只要有一个项目成功,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不仅于此,安徽还大手笔启动建设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毕竟,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对于数理化强的“科大系”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创业中,不少人遇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少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和经纪人队伍,缺少一大批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的科技产业组织人才。
可以说,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将补上从科创到产业的中间人才断层,为“科大系”创新创业助上一臂之力。
最让“科大系”振奋和鼓舞的,还是安徽“新春第一会”提出的“一改两为五做到”,向全省发出了改作风、办实事、优环境的动员令,并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
“省委春节上班第一天就在全省部署改作风办实事优环境工作,可见安徽对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决心和魄力。”参加接访活动的贺羽,更加坚定了做大做强企业的信心。
“‘水大鱼大,随着安徽‘三地一区的打造,科大的发展,‘科大硅谷的建设,‘科大系在安徽创新创业,已经迈入最好的时代。”一位“科大系”企业负责人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