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见解·引领
2022-04-25李剑平
李剑平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主渠道,是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主阵地。在王荣生教授看来,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的不正确、不合适”,而谋求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改善,观课评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王荣生老师在他的专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中提出利用观课评课的四种样式,从教学内容的主要角度,剖析了普遍存在的教学现象,并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给一线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专业的引领。
观课评课是最常见的教研活动方式,也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无可否认,多年来,我们似乎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展示的教学方法,也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如何教”,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学内容,即“教什么”。当然,“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教学法”“戏剧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无疑是来自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但是,语文教师自己常常又“不知道教了什么”,甚至是走偏了路。
王荣生教授在书中引用的一个案例,即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及教研员的点评,很好地阐述了观课评课中令人反思的问题。语文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拉拉扯扯不得要领,让学生在非语文中、非文本中、泛文本中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在观课评课时,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教学观念的新与旧,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新颖,还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相对合理,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是否体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是否关注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特别是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融合等。方法是为内容而服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去观课评课,“比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着眼更有作为”,我觉得,王荣生教授在他的书中已经很好地阐述了这一点。
在这本书中,王荣生教授还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帮我们分析了一堂语文“好课”的标准,让人深受启发。王荣生教授把“好课”的标准,定位为“最低标准”“较低标准”“较高标准”和“理想标准”,为语文课堂教学把脉问诊。在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中,他认为,“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也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一观点,也符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一课一得”的理念。实际上,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或者“一课一得”的理念,一线教师都能认同,也都能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却并没有效地落实,课堂上往往是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比如,讲授《背影》,从解题、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生字生词,到段落划分、层次大意、主题归纳,再到修辞手法、文章写法……每一个环节都不想放过,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能形成能力吗?课程目标能有效达成吗?能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吗?
那么,如何关注教师在课堂上语文教学内容的落实?王荣生教授在“好课”的“理想标准”中给出了答案。他认为,简要归纳为两点:一是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二是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理想可能难于实现,但又是可以实现的。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阐释,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設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我们在观课评课时,评价一节课是否是“好课”,就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是否选准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是否符合学情,突出学生所需;而教学方法要具体可行,为落实教学内容服务。
我认为很有意义的是,王荣生教授在这本书中,对语文教师张扬“实践性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无节制地“开发、创生”,并形成所谓的“风格”“个性”,还是保留了较为慎重的态度和一分为二的反思。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但不等于可以远离内容的目标限制。可以说,这给语文“好课”的形成与教学评价,进一步厘清了方向,指明了道路。
当然,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中,王荣生教授在充分肯定关注教学内容的重要时,并没有一概否认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去观课和评课的适应性与合理性。毕竟,方法与内容,“怎么教”和“教什么”,是课堂教学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理据,王荣生教授以黄玉峰老师执教的课《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从教学内容中的“感染”到教学方法中的“串讲”,分析了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理据,读后让我们恍然大悟,深受启发。
对语文专业教师而言,甚至是非语文学科教师,我觉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都无疑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