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风暴迫近非学科培训
2022-04-25李静高歌
李静 高歌
1月27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召开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头部大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在会议上,教育监管司相关负责人指出,随着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借机肆意涨价、过度营销、制造社会焦虑的做法。这既背离教育公益属性,又危害行业自身健康发展,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上涨的价格
这一轮监管矛头指向了非学科素质课程价格过快上涨,机构违规倾销课时等问题。
1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部署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工作。通知指出,随着寒假的到来,非学科类培训市场营销急速升温,一些培训机构趁机涨价、倾销课时,制造焦虑,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双减”成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加强非学科校外培训监管,不断巩固深化治理成果。
一位学生家长表示,素质类培训确实在涨价。以其孩子所报课程为例,绘画培训原来1万元50节课,单次课程200元,现在已经涨到300元一次,她不得不把孩子送到更远的绘画机构去培训。现在网球私教是450元/小时(不含场地费),游泳是25节课起买,一节私教课程是300元,而几个月前这一价格是250元/节课。
在北京,篮球、足球等课程上涨更为明显,涨幅基本均在百元左右。一位为孩子报了足球课程的家长对记者说,之前足球课的价格是3000元/15节课,现在则每节上涨为300元。另一位家长表示,篮球培训之前是5000元没人报名,现在是8500元报不上。
据一位头部体育培训机构负责人估算,目前市场上素质类课程的价格普遍上涨了10%-30%。涨价逻辑很简单,一是“双减”之后,溢出的语数外等学科培训需求向素质学科转移,特别是篮球、足球、游泳等体育培训,人数增多自然导致价格水涨船高;二是机构在“双减”中的巨额损失也需要其他合规项目进行适当弥补。
而促使篮球、跳绳等培训项目上涨过快的原因,也与体育在中考分数提高有关。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发布,再次强调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此后,多地教育部门先后发布中考体育考试方案或方向,明确增加中考体育分值。
在多地执行的中考体育改革除在分数有所增加外,在项目设置上也有所变化。除保留固定必考考试项目跑步外,普遍还新增了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和游泳等选考科目,在考试评分上也大多采取平时成绩+统一体育测试。
考试分值提高,考试科目的多元化也带动了家长们报名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以后体育几个加分项目,总得有个专精”,一位三年级孩子的家长说。他在近期也为孩子报名了羽毛球、游泳等课程。
在教育投资人徐华看来,原本会有很多人更看好美术绘画等项目,但现实是体育类教育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发展相对较快,核心在于体育给孩子身体健康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叠加目前有些地区明确规定了要把体育考试纳入到中考分数中来,所以在政策和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双重影响之下,家长会把学科缩减后的一部分资金转移到体育类培训上。“从这点来看,这也助推了体育类培训涨价的趋势。”徐华说,因为学员报名数量增加了,增加之后就会有涨价的底气,所以这就变成了一个循環。国家现在集中治理,也是基于这种现象而作出的一个决定。
“而在这些家长中一部分是为了孩子有个健康的好身体,一部分也确实存有功利提分目的,更多报名的家长则是二者考虑兼有。”上述体育培训机构负责人说。
如何监管
为规范和治理非学科培训收费,上述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的通知指出,针对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违规倾销课时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各地立即行动、不留死角、严查重处,坚决整治花样翻新、形式多样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培训收费行为。
在治理监管上,上述通知也强调,突出专项整治重点,包括非学科类培训收费项目与标准、收费公示制度执行、培训预收费监管等情况;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及时核查处理投诉举报,确保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台账建实,把整改任务列细。
目前针对非学科规范治理行动正在各地纷纷展开。
上述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以他了解,目前针对非学科管理的办法,是由教育部牵头,具体落实的地方会将机构按照培训所属性质分类划分给当地体育局、文化局、科技局等,由其作为主管部门设置标准、准入方式,并强化日常监管。“比如,排球、篮球等体育类培训由当地体育局主管;编程、机器人等培训由科技局主管;毛笔书法、音乐舞蹈等由文化局主管等。日常管理、监督上,当地教育部门、主管部门会合市场监管部门形成多部门联合执法。”
在具体管理措施上,目前对非学科管理办法各地暂无统一标准,但从已出台管理办法的城市来看,除对基本的办学许可证、办学场所面积、消防许可、师资配备提出要求外,也对机构预付费保证金和后续设置专门的银行托管监管账户设置了相关门槛。
以全国最先出台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管理标准的浙江省“双减”试点市金华为例,体育类和科技类机构都要求开办资金不得少于30万元,艺术类机构要求实施风险储备金制度,登记为一般艺术培训机构的15万元,艺术培训中心的30万元。此外,也对举办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适用范围、举办者、机构名称、培训场地、师资、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
上述机构负责人认为,事实上,去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并未明确学科类高中阶段和非学科培训的具体管理,这也为后续机构转型留有一定腾挪空间,目前各地的学科类辅导压紧任务已基本完毕,政策再次指向模糊地带,高中阶段纳入学科类义务教育阶段监管和非学科规范势在必行。
2月8日,教育部在部署2022年工作要点时,针对非学科培训机构管理专门提到,要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
徐华认为,所谓新的野蛮生长是指,防止素质教育会像此前幼儿园、学科类教育一样出现被资本绑架的一种状态。因为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在操作手法上很相似,都是通过线下开店或线上,包括大量投放广告,拿到用户相应的数据再进行大规模营销,实现产业的快速成长。所以,对于素质教育,国家也在担心不加约束会重蹈学科类教育的覆辙,因此出台各种政策和意见,意在提醒机构要做好体制内教育的有益补充。“从资本层面,单价上涨其实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利润,以及投入更多预算去做营销摊薄成本,而企业为什么会有这笔钱去做更多推广?”徐华说,毫无疑问还是有很多资本入驻了,所以相关政策的出台也给教育企业敲响了警钟,如果资本再想用以前幼儿园、学科类培训的路径复制素质教育,就需要投资人自己去掂量了。
(摘自《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