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分析

2022-04-24齐孝峰

农村实用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穴距间作行距

齐孝峰

(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山东 临沂 276012)

间作套种是一种较为传统但十分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在有限农业生产空间内,根据不同农作物生长特性、环境需求等按照合理布局种植2种及以上农作物。伴随着农业现代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各地区结合本土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及气候特点积极尝试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在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研发出带状间作等新型间作套种种植技术,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广泛普及与深度应用提供了经验、实践成果支撑。

1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效益分析

伴随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人们对农产品产量及质量的需求显著提升,加之我国农田资源有限,若想切实提供优质农产品,便需要深入研究可高效率利用农田、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农业生产技术。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可满足上述需求,且其带来的效益十分客观,具体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玉米为高光效C4作物,大豆为C3作物,二者间作可以高效率利用空间资源,实现协同增产。玉米植株通风、透光性较强,可提升光能利用率3% 以上。研究表明,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下,玉米产量与单独种植玉米的产量相当,但大豆产量可由900kg/hm2提升至1200~1500kg/hm2,种植收入显著提升,可见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可带来增产增收效益[1];其二,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可以改善农作物的群体结构,大豆具有固氮特性,平均每年固氮量最高可达150km/hm2,能够优化土壤生态环境。同时,玉米大豆间作可提升农业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施农药10%至15%,可避免农药过度使用破坏周边环境。可见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可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

2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应用基础

为推进我国农业向好发展,我国农业专家致力于研究间作套种技术,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并且该模式能够根据气候条件、农作物的种类、农田规模、地势地形、土壤特性等进行灵活调整,不同地区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深入研究、细致推广、勇于实践,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与此同时,当前玉米大豆间作种植配套技术也十分成熟。尤其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下,玉米间作种植过程中品种选择科学性显著提升,注重控制化学肥料、药剂的使用量,重视田间管理与科学栽培,所形成的科学种植技术方案具有极强的适用性,并且尽量对农药、肥料等的使用进行量化,能够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加真实、可靠、完善的依据[2]。

3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应用策略

虽然当前我国玉米间作种植技术较为成熟,但在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大豆徒长、化学药剂使用不当、病虫害防治效果较低等问题,制约了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应当以本土气候条件、环境等为导向,把握以下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要点,以更加科学、高效的种植栽培切实发挥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应用价值。

3.1 精选品种

选择品种是玉米大豆间作种植的前端环节,也是玉米大豆间作种植的关键技术之一。玉米大豆间作种植的要义在于合理利用农田、光照、水分及土壤养分,通过玉米与大豆之间的优势互补达到高产、稳产目标,并显著提升玉米、大豆的质量。因农田空间有限,玉米与大豆之间的种植距离较小,宜优选紧凑耐密、抗倒、抗病、具有优质高产特性的玉米品种;耐阴耐密植、矮杆且早熟大豆品种。同时,应当根据本土气候环境、土壤特性、地形地势等选择适应性强、抗性高、产量高的玉米及大豆品种。如在光照、水源充足,适合玉米及大豆生长的区域,可以选择登海605、郑单958等玉米品种;齐黄34、冀豆17等大豆品种。

3.2 精细整地

首先需要对种植地土壤特性进行检测,保证土壤有效水含量、微量及大量元素含量、土壤结构及空隙率、土壤内微生物与有机质含量等能够满足玉米间作种植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需求。其次,根据不同的种植模式进行整地。目前玉米大豆间作种植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是3行玉米间作3行大豆,玉米行距约为60cm,穴距为35cm,一穴双株。同时,玉米与大豆之间的行距为40cm,大豆行距为40cm,穴距为20cm,同样一穴双株。在整地时需要借助农业机械深耕耙碎,保证土壤内无杂草、平整并且土壤颗粒大小适中、均匀。因玉米与大豆之间行间距较小,需要做好整畦工作。二是2行玉米间作4行大豆,将玉米行距控制在50cm、穴距控制在30cm;玉米与大豆间行距为40cm,大豆行距40cm,穴距20cm。相对于第一种模式而言,玉米种植密度降低,大豆种植密度显著增加。在玉米适播期间宜选择深耕+旋耕整地方式,保证深松深度超过40cm,旋耕深度超过15cm,整地后将表面土壤压实,形成上部紧实、下部疏松的土壤结构,可以促进大豆种子萌发[3]。

3.3 足墒播种

足墒播种时提升种子出苗率、植株成活率的有效措施。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下,播种耕层深度一般为20cm以内,播种耕层土壤有效水含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便是较为适宜的墒值,此时进行播种即为足墒播种。玉米与大豆通常以条播形式为主,其中玉米可以采用宽窄带播种方式,先播种玉米,在玉米宽带之间播种大豆,保持玉米行距、穴距,大豆行距、穴距以及大豆与玉米之间的行距适中即可。同时,保持每行玉米博深为3至5cm大豆播深为3~4cm。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下,除保证足墒播种、控制播深及距离之外,还需要高度重视播种期间的水肥投入。通常情况下,玉米播种时应当施足底肥,可选择玉米专用复合肥,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选择绿色肥料,并将底肥施加量控制在30kg/667m2。随着玉米的成长发育,应当实时进行追肥,重点在玉米大喇叭期间追施尿素,用量约为30kg/667m2,且需要关注田间状况,根据玉米生长习性对其进行灌溉;大豆播种时可将大豆专用复合肥作为底肥,施加量约为15kg/667m2。在大豆开花期追施尿素,用量约为10kg/667m2,同样应保持水分充足。

3.4 除草技术

玉米大豆生长速度较快,尤其是早熟型大豆,在其生长中会发生较为严重的草害,生长茂盛的杂草会争夺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光照及生长空间,威胁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并且田间通风不足很容易滋生病虫害,进一步威胁农作物品质与安全性。为此,在播种后、出苗前应做好除草工作,通常以化学除草方式为主。宜选择50%乙草胺乳油,将乙草胺乳油与水混合,每100ml乙草胺乳油兑水30kg,视实际情况可对其用量与兑水量进行适度调整,每亩喷施即可达到除草效果。

3.5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玉米间作种植的重要技术之一、玉米大豆病虫害种类较多,不仅会威胁植株的健康成长,还有可能造成叶片枯萎、发育不良乃至全株死亡。为此,需高度重视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的病虫害防治,控制化学药剂用量。综合来看,玉米、大豆主要病害、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如下表1所示。

表1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4 结语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可以有效扩大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效益、生态效益,对于提升农田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及品质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我国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愈发成熟,配套技术及农业机械设备也更加完善,但仍然需要精选品种、精细整地、足墒播种、定期除草、加强病虫害防治,以此充分发挥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穴距间作行距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宽窄行不同播量试验示范总结报告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会宁县玉米等穴距不同减穴增株模式效应研究
不同穴距对机穴播“秀水134”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机穴播不同穴距对“秀水12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枣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