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分析与对策建议
2022-04-24张海昊通信作者
葛 澍,张海昊通信作者,周 萌,吴 帆
(1.四川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档案馆,四川 成都 610041; 2.四川省技术市场协会,四川 成都 610041; 3.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0 引言
科技奖励是科技创新领域为鼓励科技进步和发明创造的一项重要科技政策,在激励人才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省自1985年设立科学技术奖,在科学技术奖励对科技创新激励引导下,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潜心钻研、艰辛探索,取得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知名的科研成果,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1 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概述
完善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机制,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举措。科技奖励制度是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四川科技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具有激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导向作用,对规范科技发展方向、推进科技创新、发挥科技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科技奖励工作质量高低、绩效如何,体现着国家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直接影响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热情,乃至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的达成。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是项目后评估技术在科技奖励领域的具体应用,具体是指在科技奖励工作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由独立的专业化咨询服务机构或与科技奖励行政部门相对独立的后评估专门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和规范化要求,依据工作的实际数据和必要的预测数据,对工作目标、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等进行系统、客观的再评估。
从后评估技术的角度讲,开展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后评估体系。这套体系可以再细分为技术体系(主要指评估指标)、组织体系(主要指评估主体)、制度体系(主要指相关制度保障)、信息体系(主要指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体系
为充分落实科技奖励效益的提升,保障科技成果后评估工作开展的质量,国家制订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制度,每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后,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年度奖励工作进行评估,促进科技奖励工作不断完善”;《四川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建立科技奖励后评估制度。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年度奖励工作进行评估,促进科技奖励工作不断完善。同时,对前两年获得省一等奖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情况和经济社会价值进行跟踪评估”。
针对科技奖励后评估问题,在科技奖励获奖项目绩效评价方面,华中科技大学王福涛等[1]对国家科技奖励获奖项目的转化应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科技奖励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并在分析获奖项目后续发展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快构建科技奖励与科技计划的交互作用机制;华东理工大学陈银花等[2]从科技价值、经济效益、后续发展等方面构建了一套获奖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对建材行业系统获奖项目的后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提出了建立奖后跟踪与服务机制的政策建议[3]。在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绩效评价方面,武汉大学滕跃等[4]提出,可将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与科技奖励评价相结合,构建科技奖励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并应综合利用多层次、多群组信息抽样融合,从人力、资金、设备等奖励投入和获奖数量、获奖人员、奖励效应等奖励产出的对比分析,明确科技奖励的绩效评定针对性。
综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已经从管理工具、制度建设、获奖项目后续发展情况等不同侧面对科技奖励绩效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一是获奖项目的绩效评价不能涵盖科技奖励绩效的全部内涵;二是已经付诸实践的国家科技奖励质量管理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内部评价,难以摆脱“自说自话”的窠臼;三是从奖励投入和产出关系出发而设计的绩效评价系统,虽然逻辑可行、易于操作,但是人力资本、资金投入、设备投入等指标设计,显然没有触及评审指标、评审分组、评委安排、评审流程等影响科技奖励绩效的核心要素[5-7]。因此,有必要系统、科学地评估近年来四川省在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面相关政策措施的成效,明确改革重点,并以期为政策措施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 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体系构建
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本质上就是科技奖励工作概念的操作化过程,大致呈现“科技奖励评估操作化定义——后评估维度确定与解构——后评估指标赋权量化”的逻辑理路。
2.1 操作化定义解构
后评估是一项严密的技术程式,必须将后评估对象的“实质定义”转变为“操作定义”,才能保证后评估具有现实可能性。所谓“操作定义”是将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代替,并通过后者研究和评价前者的操作化过程。国家科技奖励工作概念的操作化,就是把这一工作切割成若干个独立可测评的工作环节或构成要素。科技奖励工作流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奖励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提名、受理、形式审查等环节;二是奖励评审工作,包括网络初评、会议初评、考察、异议处理、评审、审定、报批、颁奖等环节;三是奖励后的服务工作,包括奖励宣传、转化、跟踪等环节。三个工作阶段及各个工作环节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工作流程。从提名到颁奖,再到奖后服务整个过程,科技奖励工作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政策文件、执行机构支撑,都涉及一定的人、财、物投入,也会产生某种形式的绩效数据。对科技奖励工作进行后评估,需要结合政策文件相关规定,分解每一个工作环节的核心绩效信息,通过持续的概念深度操作化,为后续评估指标制定提供更多的可选项。
2.2 后评估维度确定与解构
确定后评估维度是建立后评估指标的前置条件。科技奖励工作的后评估维度是指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实施的过程及结果中体现在制度或价值层面的若干具体面向。后评估维度的解构是分析并聚焦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在制度或价值层面若干面向的范围限制,找到细微具体的观测点,使后评估维度指向更明确,因此,须针对后评估工作效果开展维度解构。
“工作效果”下设三个子维度:“奖励工作满意度”“评奖结果公信力”和“奖励效应持续性”。“奖励工作满意度”是指评审专家、科技工作者(获奖和未获奖两类)、社会公众等对科技奖励工作的满意度。“评奖结果公信力”体现着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对评奖结果的认同度。“奖励效应持续性”重点关注以下效益:科技效益,即奖励后高质量论文、专著、专利等科技产出的增加率;经济效益,即奖励后科技成果应用后直接、间接经济效益的增加率;社会效益,即奖励后科技成果应用对改善民生、社会治理、学科发展、人才成长的促进作用。
2.3 后评估指标的筛选与赋权
后评估指标设计遵循“工作组织—专家咨询—筛选与确定—专家赋权”的技术路径,在上述后评估维度解构的基础上,结合各个维度的观测范围完成后评估工作。指标体系确立之后,通过设计问卷、开展现场考察等,对各层次内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了细致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比例与赋权数据范围,最后根据问卷等结果,计算得出各指标的综合权重。
3 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分析
评估对象选取2017—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和部分二等奖获奖项目。对2017—2019年获奖科技成果在人才培养、后续研发、推广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情况、转化应用情况、经济社会价值以及主要完成人的发展、研发团队建设等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调研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评估指标
评估小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现场考察、座谈交流、政策文件收集、获奖项目分析、数据统计等方式进行。评估历时6个月,共发出调查问卷338份,收回有效问卷213份。如图2所示,在有效收回的调查问卷中,高校90项,占42%;科研院所31项,占15%;国营企业59项,占28%;民营企业10项,占5%;事业单位17项,占8%;其他6项,占2%。
评估结果显示,四川省科技奖励工作绩效总体良好,综合得分83.69,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图2 调研单位性质
依据评估结果,以下对四川省科技奖励工作在获奖成果特点、奖励影响、人才发展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3.1 获奖成果特点
2017—2019年共评审获奖项目812项,其中一等奖100项,占12.32%;二等奖243项,占29.93%;三等奖468项,占57.65%,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2017—2019年获奖项目统计
近年来,四川省科技奖励工作紧紧把握“激励自主创新、突出转化导向、促进四川发展、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获奖项目突出了四川特色,注重了成果的创新性和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1)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原始创新能力强。在自然科学类和技术发明类项目中,高校院所发挥自身优势,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如四川大学“基于干细胞的牙再生研究”项目,在口腔医学与再生医学研究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开拓了基于干细胞的牙发育研究新模式,构建了基于干细胞的成牙诱导新体系,创建了牙组织器官再生的功能模块构建新方法。
2)瞄准国家和全省重大需求,技术水平高。获奖项目技术创新水平高,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如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大型风力机风洞试验与评估技术及应用”项目,破解了大型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基础理论、风洞试验、性能验证与评估以及工程应用研究三大难题,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流动结构和结冰研究等技术填补了大型风力机风洞试验技术的国内外空白。成果的深化应用对于我国风电核心技术的自主发展及自主可控,助力我国从风电大国走向风电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3)瞄准经济主战场,推动产业升级。获奖项目中,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技术研发的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逐年增加,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推动了产业的升级转型,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如电子科技大学 “环境污染检测有机复合膜集成气体传感器阵列技术及应用” 项目,原创性突出,技术思路独特,开拓了我国有机复合膜集成气体传感器技术新领域,极大地推动了传感器及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3.2 获奖成果影响
1)引领了科技创新发展。在全省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四川在国家科技奖励数量一直稳居全国前列。特别是2019年,2个主持完成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有了这些获奖榜样的引领,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勤奋钻研、勇于探索,让四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核技术、生物医药、农畜育种、重型燃机、核电装备、高端无人机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四川省荣获国家奖励的情况
2)支撑产业带动力不断增强。四川省科技奖励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5+1”现代产业体系战略部署,更加突出产业导向。近三年来,科技奖励获奖项目中,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完成的项目为565项,占获奖总数的68%; “5+1”产业领域的获奖项目为624项,占75.5%。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助推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3)激励自主创新导向作用明显。在“严控奖励数量、提高申报质量”原则下,全省奖励质量不断提升,涌现了8万t大型模锻压机、北斗导航等一大批颠覆性、原创性科技成果,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切实发挥了科技奖励对激励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
3.3 获奖单位的发展
1)助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奖励是衡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质量尤其是创新平台评估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项目技术成果获奖后主要人员参与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70.42%的技术成果获奖,主要科研人员参与了各类科研平台的建设。其中,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占11.34%,国家级工程中心占5.88%,国家级创新中心占3.36%,省级重点实验室占19.33%,省级工程中心占13.03%,省级创新中心占5.88%,院士工作站占5.04%,博士后工作站占9.66%,其他占26.47%,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获奖人员参与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科技奖励提高了创新平台的建设质量和同行的认可度,它所带来的各类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学术地位的提升、学术交流范围的扩大等辐射作用,对创新平台的后期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经济效益增加显著。通过调研获奖前后项目经济效益情况,显著增加占24.41%,较显著增加占25.82%,有新增占43.19%,无新增占3.29%,其他占3.29%,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获奖前后经济效益对比
经济效益指标在科技奖励评审中占有较大比重,体现了四川省科技奖励政策的导向作用。获奖人员比较重视获奖以后科技成果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科技成果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3)后续研发水平提升。技术成果获奖后研发水平明显提升占26.64%,有所提升占54.67%,继续保持占15.42%,落后于人占0.47%,其他占1.87%。后续研发水平明显提升和有所提升的占81.31%,科技奖励很好地发挥了激励作用,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后续研发水平
3.4 获奖人才的成长
科技奖励制度作为省委省政府激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举措,在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发挥榜样标杆领导作用。科技杰出贡献奖作为四川省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自1999年批准设立以来,已有20余位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他们在各自领域潜心钻研、艰辛探索,取得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知名的科研成果,是全省科技人员学习的榜样。通过对他们的奖励,传达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在全社会形成了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推进科技创新做贡献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
2)培养和凝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自1985年设立科技进步奖以来,共奖励8 847项成果,近5万人获奖。在获奖人员中,有一批世界级的专家、教授,也有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层科研工作者,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
3)为创新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据统计,在近三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的获奖成果中,获奖项目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40岁以下的科技人员主持完成的项目占授奖总数的近40%,中青年科技人员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目前,面对国际竞争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复杂局面,面对国内外新冠疫情影响,需要更多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在研究开发第一线担当重任,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与更扎实的工作态度,勇于攀登科技高峰。
获奖后项目组骨干人员成长和项目研发团队建设情况如图6、图7所示。成果获奖后,80%以上的项目组骨干人员取得职务提升或职称提升,95%以上的团队基本保持或进一步发展壮大。四川省科技奖励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其坚持“物质利益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突出精神激励”原则,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着力增强获奖科技人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的作用。
图6 获奖后项目组骨干人员成长情况
图7 获奖后项目研发团队建设情况
4 存在的问题
根据后评估结果,四川省围绕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强了与国家和其他省份科技部门的对接交流,围绕奖项设置、评审流程、专家库优化、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创新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公众对科技进步期待不断增强,对科技奖励工作发现了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
4.1 部分科研评价体系过度依赖科技奖励
目前,在四川省的人才评定、职称评审、平台建设、基地建设以及科研立项等方面,存在过份依赖科技奖项的情况,未能科学地利用好、发挥好科技奖励对科技创新激励作用,反而制约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4.2 省科技奖获奖项目对国家科技奖励提名支撑力度不够
2020年,在四川省委巡视组对科技厅的巡视意见中提出“四川省目前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等问题,四川省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人才比较缺乏,需要形成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开展基础研究的整体氛围。据统计,近三年,全省100项一等奖获奖项目中,仅有39项提名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不足20%;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0项,占4.69%。说明省内的高校院所、企业缺乏参与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经验和心得,同时也需要在省科技奖励评审过程中进一步对标国家需求,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导向性质,为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储备项目资源。
4.3 科技奖励的长期激励机制亟待落实
科技奖励是对科研团队科研成果开展的评审,是一段时期内的一个系统性总结,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然而科技创新却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调研中发现,部分项目单位将获得科技奖励作为对项目研究的目标,纳入绩效考核。对获奖项目的后续产品二次开发方面缺乏政策、资金等支持,导致项目成果在获奖后停滞不前。短期激励容易导致部分科研人员的功利主义,加之科研的项目化和短期绩效考核管理,使科研成为短期性和利益驱动的任务,很难激活科技创新的原发动力。在调研过程中,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压换流站空气绝缘间隙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完成人就表示,希望对具备冲刺国家级潜力的项目进行后续的项目和经费支持;西南交通大学“结晶高聚物微纳结构调控与增韧机理”项目完成人也建议针对应用基础型研究成果,在评估转化成效的基础上,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加快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落地、转化。
4.4 对获奖成果的后期转化关注度不够
获奖科技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一直是评审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公众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但由于在之前科技奖励工作过程中对获奖成果缺乏跟踪,部分单位将成果获奖作为项目评价的完结,而忽视了对获奖成果后续的转化和推广。对其后期转化关注度不够,导致部分获奖项目的推广应用不足,甚至停滞。此外,科技成果转化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由于政策、平台、人才的缺乏,部分获奖成果很难获得有效的对接转化。如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亚健康服务新业态临床核心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完成人就表示,希望搭建服务平台,融合科技成果评估、科技金融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培养高素质科技中介服务队伍,为获奖成果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全方位服务。
4.5 科技奖励对人才激励范围有限
2020年出台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要求“其他国家机关、群众团体,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得设立科学技术奖”。按照这一要求,市(州)科技部门取消了科学技术奖,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奖奖项的竞争更加激励。主要获奖成果,特别是高等级奖主要集中在成都及周边科技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集中在高校院所等科研实力较强的单位。对于其他市州以及一些基层的单位则很难获得科技奖励。据统计,在近三年获奖项目中,成都市注册单位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项目数为548项,占获奖总数的67.57%,市州占比较低,这不利于调动基层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5 对策建议
5.1 提高省科学技术奖定位
1)积极拓展全球化视野。科技奖励作为激励创新的重要旗帜标杆,要积极拓展全球化视野,在科技奖励提名、评审过程中,逐渐放宽对外籍人士的限制,鼓励更多的国外科研工作者通过参与四川的科技奖励工作,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激励更多科研人员参与科技创新。
2)瞄准国家和全省战略需求。目前西方国家对我国日益严峻的技术封锁,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完善基础研究评价机制,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壮大科技实力,维护科技安全;另一方面,要充分应用科技实力,为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科技奖励导向与国家和全省重大需求紧密贴合,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
3)与省内外形成良性互动。加强与兄弟省(市)科技奖励工作部门的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建立定期沟通合作的长效机制,重点在专家资源共享、异地评审组织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同时,搭建省内市州科技奖励工作的交流合作平台,增强工作互动,促进区域联动。如采用分片区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促进省内市州科技奖励部门的沟通交流。
5.2 建立奖后跟踪与服务长效机制
“重奖前、轻奖后”是中国科技成果管理领域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科技成果管理链条上缺少了重要一环——获奖成果奖后跟踪与服务,难以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奖励对获奖成果奖后转化应用的推动作用。因此,应从跟踪对象、跟踪主体、服务平台、制度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够让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满意的奖后跟踪与服务长效机制。比如可考虑对获奖成果建立后续管理档案并定期公布、实行获奖项目年度报告制,同时落实各级后跟踪服务机构的工作责任制。
5.3 提高获奖成果的转化应用
近三年来,四川省共有826项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表彰,荣获国家科技奖励90项,奖励科技人员近万人次。这些成果涵盖了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等多个重要领域。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切实加快推动这些获奖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1)要完善政策保障,做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总结评估工作,抓好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在更大范围内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自主权,争取在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要强化供需对接,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注重将科技成果,特别是获奖成果与金融资本、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有效对接,加速新技术新业态融合渗透,形成产业发展需求与科技成果供给的良性循环,服务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要做好跟踪服务,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注重将获奖成果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加速新技术新业态融合渗透,形成产业发展需求与科技成果供给的良性循环,服务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形成常态化的科技奖励获奖成果后评估机制,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对成果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的评价,提升奖励成果的应用效益和经济社会价值。
5.4 培育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后备库
及时掌握国家科技奖励改革的最新动向,做好国家最新的奖励政策的学习,组织专家针对重点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围绕政策解读、提名书撰写等开展培训活动,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深入掌握最新科技奖励信息。同时,系统梳理近年来全省一等奖获奖项目,对产生国家科学技术奖较多的领域,在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中适当加大拟奖推荐指标的倾斜,鼓励一等奖获奖成果冲击国家科学技术奖,力争产生更多的国家级获奖成果。
5.5 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
四川作为科技大省,创新资源丰富,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学会等单位和机构众多。2017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对社会力量进行了统筹谋划。四川省也相继出台了《四川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明确要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全省社会力量设奖。前期,通过初步调研了解,全省共有18个协会、学会和企业设立了行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奖,涉及机械、石油、化工、土木等多个领域,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加强对社会力量设奖的指导和规范,将其作为政府奖励政策的重要补充,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