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对教师能力的挑战与对策

2022-04-24仇善梁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教师资院校

仇善梁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产教融合本质上是教育与产业以及经济之间的关系,目前对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侧重对人才培养和校企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2019 年初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将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向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必由之路。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和职业教育界的基本共识,也得到了产业界的广泛响应[1]。

一、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对教师能力的挑战

(一)问题的提出

用前沿性和前瞻性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为企业服务往往被看作是本科或研究生教育能干得更好的事,而高职教育的指向是应用层面,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人才,并使之在应用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追求,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能力。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对办学质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2]与国内20 多年前职业教育不同的是,当今科技变革日新月异,不断推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各行各业的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服务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在如此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挑战教师五种能力

本文在抛开产教二元动力及保障机制的前提下,探讨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对教师能力素质的具体挑战。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保障。企业是产业的基本组织单元,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就是要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下述五个方面的工作为载体,探讨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的五种挑战。

1.协同课程规划建设,挑战课程开发能力

课程历来都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任何教学改革都不能绕开这个核心[3]。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是人才培养实施的基础环节,在学校的学科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完全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讲解,与真实的工作体系几乎完全脱离,知识技能无法直接与工作对接。依据产教融合的理念开发课程,首先是安排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按照企业岗位对员工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引入真实案例和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课程标准;其次,依据课程开发理论,校企双方协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将技术资料、操作录像、使用说明等作为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和整合。这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2.重组实践教学方式,挑战专业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不再完全是学校教师主导,而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师傅双主导。专业教师完成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教学,高级别实践教学项目可由企业人员来校教学,对实训条件要求较高的项目可安排在企业车间完成。高级别实践教学项目可以企业师傅为主完成,也可由校企双导师共同合作实施完成。学校专业教师在与企业师傅的相互协作中不断学习行业新知识、新技术,进而承担更高级别的实践教学内容。这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对新工艺、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3.协同变革育人模式,挑战三全育人能力

高职院校必须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紧扣时代发展新要求[4],落实好高校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4]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打破长期以来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隔离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职业素养。教学不再是纯粹的专业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课程思政、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劳动纪律教育的综合意识和能力,这给教师三全育人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4.统筹创业就业教育,挑战“双创”教育能力

“双创”教育在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蓬勃发展。产教融合最突出的特点是“生产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将企业实践的机会和创业人才的梦想对接起来[5]。学校给学生提供创业和就业指导教育,企业给学生提供案例分享、创业激励、创业体验和顶岗实习教育。创业和就业教育要求教师拥有创业经验,掌握创业方法,熟悉企业管理、财税制度、职业资格、市场供求等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

5.协同科研技术创新,挑战科研转化能力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职院校也不例外。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科研被认为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产教融合流于形式。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教师借助相关产教融合平台,可以更好地接触和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其中,能力较强的教师甚至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或通过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真实横向课题,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并反作用于教学实践。校企协同科研与技术创新,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科研功能对接,这对学校教师的科能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

二、教师和企业对教师提升能力的认知与诉求

(一)问卷的设计与调查对象分析

围绕教师能力素质的问题,课题组设计了面向教师和企业的问卷。教师问卷主要分为大学师资培养、学校师资引进、校内师资培养、教师成长生态、教师发展规划、学校绩效导向六个模块。企业问卷主要分为政策文件关注、校企合作形式、企业价值取向、企业需求评价四个模块。

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和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江苏省内42 所高职院校和49 家企业,共收到教师有效问卷291 份,企业有效问卷49 份。在对学校的问卷调查中,以农牧专业为主的学校2所(占比4.8%),以工业制造专业为主的学校7 所(占比16.7%),以信息通信类专业为主的学校5 所(占比11.9%),以经济商务类专业为主的学校6 所(占比14.3%),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的学校5 所(占比11.9%),以旅游服务类为主的学校7 所(占比16.7%),其他综合类学校17 所(占比23.7%)。在对企业的问卷调查中,参与过相关校企合作的企业23家(占比46.9%),劳动密集型企业17 家(占比34.7%)。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师资层次相对欠缺,师资来源比较单一

教师的毕业学校虽然不能直接与教师的能力素质划等号,但是与其学习能力还是有较大的关联性。从教师的毕业学校来看,55.3%的教师毕业于普通高校,26.5%的教师毕业于重点高校,12.4%的教师毕业于技术师范学院(也属于普通高校)。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对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

调查显示,64.9%的教师都是走出大学校门后,直接走进新的校门,缺乏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对丰富的社会阅历;14.4%的教师来自企业,其中也不完全是行业大师或技术骨干;13.4%的教师来自学校间的流动(详见表1)。总体而言师资来源比较单一。

表1 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统计

2.经费人员投入不足,教师能力多元受制

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总体不足。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低消耗,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在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也不同于本科教育,有相对稳定的生源和经费投入。

学校为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尽量压缩专任教师的编制数,不能满足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调查显示,67.7%的受访教师普遍反映日常工作量较大,头绪很多。以江苏省为例,近年来高校毛升学率不断提高的部分大多进入专科层次,不少学校都达不到18:1 这一标准(详见表2)。

对于影响教师能力素质的原因,38.5%的受访教师认为目前的相关专题培训并不能提升教师能力,自身动力不足是影响教师能力素质的主要因素;73.2%的受访教师反映目前的教学与市场脱节是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缺乏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有效渠道;59.1%的教师认为真实的项目案例、实践平台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能力素质;57.4%的教师认为应该细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详见表3)。

表3 您认为教师能力素质欠缺的主要原因

3.学校市场导向力度不够,考核评价模式需改进

67.5%的受访教师认为学校办学的市场导向力度不够,深化产教融合的宽度和广度还不够。目前,校企合作形式一般还仅停留在学生的输送,学校购买设备及服务,产业学院、校企合作框架性文件的签署层面。教师企业挂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缺乏有效的保障性措施。由于当前尚未建立符合高职教师条件与特点的专门的职称审核体制,特别是评审条件的设定上一般参照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而设[6],核心指标基本是论文和课题。

4.与行业交流欠缺,学生对口就业率不高

根据调研及问卷调查,72.4%的受访企业认为学校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与行业企业缺乏深入了解和交流;37.9%的受访企业表示员工所学专业与从事岗位不一致,说明学生对口就业比例还不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调查显示,87.8%的受访企业关注教师的育人能力,从侧面说明企业特别关注员工的基础道德品质与素质。企业还比较关注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这两个指标关系着双方合作的流畅度,关注度达到了75.5%和71.4%。企业对协调创新和技术转化也有所期待,但对课程及资源开发能力关注度并不高(详见表4)。

表4 从双方合作的角度看,企业对职业院校教师相关能力期盼

三、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的对策

(一)健全职业教育教师标准及培养体系

一是可参照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模式,如国内医疗行业中的医生从业资格,大学生自医学院毕业后,必须通过规培并考核通过才能获取。二是应重视职教师资培养机构建设。以江苏省为例,目前全省只有江苏理工学院和江苏第二师范两所专门的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基地。三是探索大型企业或第三方的资格及认定考核模式,进一步鼓励吸引高层次名校参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如2019 年10 月南京大学宣布开办师范专业,有望带动其他高校参与师资培养,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进一步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投入

职业教育的成本远高于普通教育,国际上一般认为职业教育投资是普通教育的2.48 倍。职业教育是“知识+技能”的教育,需要配套大量实训设备。以江苏省为例,全省共有高校142 所,其中高职院校90 所,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的近四成,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与本科院校相当,但高职院校经费投入仅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三成左右[7],这也是高职院校生师比较高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自身要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积极筹措办学资金;积极申报专项资金,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资金支持。

(三)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首先,健全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入职后定期考核轮训制度及保障制度。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分类,分清辅导员队伍、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专业实践性教师队伍、科研技术复合型教师队伍、双创技术型教师队伍,确定具体发展方向。其次,以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鼓励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如针对青年教师的骨干、名师计划。引导教师通过参加教学大赛和技能大赛,促进职业能力发展。再次,搭建相关实践平台,有条件的省市、院校可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件,鼓励教师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形成制度上的保障。

(四)创新院校用人模式,改进职称评价导向

在增量师资方面,积极落实“职教20 条”中自2020 年起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条款。创新用人模式,制定专项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实施直接考察招聘。同时,探索校企师资人员的双向流动机制。在存量师资方面,以高职院校职称评定权下放为基础,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改进校内职称评价导向,将专业实践能力及成果、课程建设及教学成果、育人成效、双创教育成果、科研成果转化等内容写进职称评定条款,用实实在在的教学育人实践成果考察教师能力,发挥好教师成长的指挥棒作用。

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能力建设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工作需要从整体论角度、系统论角度、市场经济角度综合考虑问题,不断深化和推进产教融合。

猜你喜欢

产教师资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培训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