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观念促创新耐盐良种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2022-04-24姚志鹏宋科孙艳刚李慧

中国农村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滨州盐碱地新品种

文|姚志鹏 宋科 孙艳刚 李慧

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航拍图

九曲黄河万里沙。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通过大清河重回山东入海,不断地泥沙淤积造陆,形成了今天240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为探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引领盐碱半盐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黄河三角洲腹地辽阔的平原上,一片土地正成为“希望的田野”,这就是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

园区是科技部于2010年12月批复设立,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最早获得批复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立足黄河三角洲盐碱半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以盐碱半盐碱地土壤改良、良种培育和当地优势产业发展为主线,聚力打造集农业技术创新、现代农业设施展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于一体的一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引领黄河三角洲区域的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园区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打造创新发展新模式,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进园入县”、耐盐碱良种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农业科技项目引进等重点工作,有力支撑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作出重要指示。园区坚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找定位、谋发展,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立足黄河三角洲盐碱半盐碱区域自然生态,瞄准制约黄河三角洲农业发展“种源”痛点,推动“耐盐碱作物培育和适用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一体化发展,突出“科创平台资源集聚、技术孵化”和“园区基地项目落地、示范推广”双翼作用,聚焦“杂交小麦、航天育种、耐盐碱苗木”三个主要领域,推进科创要素合作多元化、育种方向多元化和配套技术创新多元化,蹚出一条“一体两翼三点多元”的园区创新发展新模式。

紧握科技成果“进园入县”发展机遇,园区科技创新发展呈现新气象

抢抓机遇,深度融入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县”行动。自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启动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县”行动以来,园区积极融入,结合产业发展,征集成果需求3项,已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就“绿色高效增值肥料”成果转化达成合作意向。同时,园区抢抓机遇,组建优势团队与中国农科院区划所科研团队合作,以滨州园区为基地,计划就果树势弱、沾化冬枣和阳信鸭梨品质下降、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问题开展研究,切实解决滨州市传统优势产业生产难题。

借船出海,着力打造国家重点专项成果转化优势基地。以科技计划创新成果“进园入县”行动为契机,推动多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育种专项标志性成果落地园区。一是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合作开展耐盐碱小麦新品种选育,引进“黄淮冬麦区北区高产优质节水小麦新品种培育”项目培育的10余个小麦新品种在园区开展引种试种,试验面积达100余亩;二是与北京农林科学院首席专家赵昌平合作,建成杂交小麦良种选育试验基地。2021年完成300亩共960个杂交组合及多个杂交种试验播种,着力选育适合黄河三角洲盐碱半盐碱地区耐碱、抗旱、丰产、节水的杂交小麦品种。试验中杂交小麦与常规小麦相比可增产20%以上,节水30%~50%,用种量减少30%以上。

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

园区探索构建“园区+科研院校+头部企业”合作新机制,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21年7月12日,园区与河北宣工集团、北京农学院共建“滨州宣工智慧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助力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提质增效。一是建设研发中心。已建成1500平方米创新实验室,注册设立8个研究所,正式融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科创发展规划蓝图。二是对接农业龙头企业。与北京云洋物联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数秦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达成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研发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助力解决区域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三是成功举办乡村振兴研讨会。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兼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园区与地方科技处副处长朱华平到会作专题报告,为滨州农业发展锚定下一步发展方向提供指引。四是整合北京农学院“农科云”“农教云”等云平台资源,有力提升园区在农业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推广、技术支撑服务等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持续深化与已建立合作科研院校合作关系,深入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园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10余家科研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已建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创新实践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多项科技创新成果成功在园区转化示范推广,农业科技转化不断打开新局面,科技赋能农业提质增效效果日益显著。

园区耐盐碱林果种质资源库暨快繁中心

奋力引进农业科技项目落地示范推广,开创盐碱地综合利用新局面

滨州园区陆续引进建设30余个农业科技项目,并将“耐盐碱作物培育和适用技术研发、示范、推广”贯穿项目始终。当前,园区已引种、创制耐盐碱杂交小麦、彩色小麦、航天诱变良种、无飘絮柳树、藜麦、高产多抗玉米等新品种321个。同时,在中低度盐碱环境下,突破冬枣、中草药等的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有力发掘盐碱地作物潜力。

优质耐盐碱苗木培育形成“无飘絮”品种特色。园区与河北农业大学、滨州一逸农林科技公司合作,开展无絮柳树、豆梨、杜梨资源的汇集和新品种选育、组培快繁试验。改造园区6400m2智能玻璃温室,建成耐盐碱优质林果种质资源库和组培室,以及耐盐碱林木快繁中心。项目已拥有柳树种质资源430余份、无絮柳新品种16份、杜梨豆梨及其杂种家系资源20000余份、三耐桃砧木200余份,新申报无絮柳新品种3个。耐盐碱无絮柳新品种选育及推广项目被省林业协会评价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繁育的“仁居柳2号”荣获杨凌农高会“后稷奖”。

藜麦选育试验持续深入推进。园区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达成藜麦育种合作协议。在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展11个品系、80亩藜麦的试验种植,选育适合滨州地区生长的藜麦品种。新引入320个藜麦品种,创新进行藜麦和冬枣的间作试验。项目已初步优选出5个适种品种进行拓展试验。

彩色小麦选育、推广工作取得突破。园区依托自身科研力量,开展黑绿蓝褐4个品种彩色小麦成熟品种引种试验和推广,试制出了第一批彩麦麦片产品。园区引进彩色小麦深加工项目,与良种选育项目实现对接,并在滨州市泊头镇推广种植2300亩黑小麦。

优质、特色粮油作物选育试验水平进一步提升。园区与济南中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完成500亩7个品种小麦和高产芝麻引种试验,积极筛选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小麦、芝麻新品种。园区与中科院特聘专家李东研究员合作,完成150亩3个谷子品种吨谷系列和1个特大穗自然变异单株试验种植。园区与泉玉种业公司合作,完成26个高产多抗玉米新组合的试验种植,优势组合增产特征明显,项目荣获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冬枣栽培技术创新和名优特梨树引种试验稳步推进。园区建成集冬枣新技术、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为一体的高标准、智能化冬枣试验示范基地,签约合作物理农业专家侯天侦以及知名林果专家刘孟军、周广芳,开展了盆栽冬枣、臭氧植保、冬枣新种植模式等技术试验。同时,园区还引种耐盐碱滨梅、黄冠蜜梨、韩国蜜等名优特林果品种,共试验种植梨树品种103个,其中新品种96个,引进梨树杂交种资源950份,种植成效良好。

盐碱地中草药种植试验跨上新台阶。园区引进新型珍稀中药材金圣果,开展金圣果快繁体系、栽培管理和深加工等方面研究,初步探索出了金圣果“一树两果”培育方法。引进中草药金银花、射干试验种植项目,种植金银花70亩、射干30万株,初步总结了盐碱地中草药种植的相关经验。依托自身力量,接续开展盐碱地中草药种植试验,完成新一批金银花引种。

“航天育种小镇”规划建设提上日程。园区先后与神舟瑞辰张家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并与火星红生物科技(山东)有限公司合作在园区注册成立山东太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接力开展航天育种试验项目。项目引种大豆、茄子、黄瓜、水稻、豇豆、紫花生等航天作物品种和育种材料163个,仅大豆育种材料就有76份。

物联网土壤检测和数据采集系统建成投用。园区与滨州职业学院合作,开展物联网土壤检测和数据采集项目。项目对园区现有农业物联网平台升级改造,整合物联网技术,从黄河以北至沾化滨海,设立智能监测点位,实时监测土壤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pH及含盐量,为土壤现状及环境影响的评价提供依据,为园区实验的耐盐碱作物繁育和示范推广提出合理化建议。目前,园区物联网技术土壤数据采集系统装配完成50个智能点位,实现250个点位人工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平稳运行。

谋在先走在前 擘画园区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未来三年,园区将持续融入科技计划创新成果“进园入县”行动,突出开展“耐盐碱作物培育和适用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强化良种良法创新、转化和推广能力,搭建科创平台,持续推进园区耐盐适生良种创新模式成熟完善,不断提升园区服务黄河三角洲地区现代农业升级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着力建设区域耐盐碱作物良种培育创新高地。深入推进“杂交小麦良种选育试验基地”建设,突出耐盐碱、高产、多抗作物良种培育,对接粮食生产的“滨州模式”,服务滨州粮棉产业集群发展。

创新打造盐碱地保健食品、中药材研究、生产基地。开展以彩色小麦为代表的作物精深加工,提取生物类黄酮、膳食纤维粉等保健成分,建设保健食品产业;强化盐碱地中草药良种筛选和加工,研究探索盐碱地道地中药材的优良特性。

突出科研平台建设,建设“双创”孵化平台体系。重点建设“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滨州宣工智慧产业技术研究院”及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创新科研合作和项目协作机制,强化耐盐碱种质培育和技术创新能力,带动农业创业。

聚力打造“航天育种小镇”,推进航天良种创新。依托园区航天育种合作项目,拓展航天育种科普、现代农耕文化展览等功能,打造集航天良种选育、航天育种科技科普、文旅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航天育种小镇”。重点围绕航天育种高代材料进行引种、选育和推广,助力滨州市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积极推动全国首批无飘絮绿化示范城市建设。依托园区优质耐盐碱林果种质资源库无飘絮柳树、杨树等新品种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无飘絮林木新品种选育,在滨州市域范围内进行绿化选点示范,积极融入本土绿化规划,助力滨州及周边市县区打造全国第一批无飘絮城市。

猜你喜欢

滨州盐碱地新品种
圆茄新品种——“京茄黑宝”种植栽培技术
让盐碱地稻谷飘香!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成立
青菜新品种介绍
山东滨州沃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奇葩植物使盐碱地变景观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飞阅滨州
民航飞行大学生体能训练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以滨州学院为例
民航飞行大学生体能差异性训练方法的探究——以滨州学院为例
新品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