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中珊妹的艺术特征

2022-04-24张文文

艺术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歌剧

□张文文

歌剧从产生、发展到呈现在舞台上,走进百姓家中,是需要一个强大的生命力的,正如声乐学习者耳熟能详的一些歌剧的经典唱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珊瑚颂》《红梅赞》《洪湖水浪打浪》《北风吹》……我们不仅熟悉唱段,也熟知人物角色及相关故事发展背景,但就歌剧而言,声乐学习者在演唱歌剧唱段时,不应仅局限于演唱技巧、旋律、歌词,或者是作品中的情感,而应多角度了解要演绎的角色,通过了解社会背景、生长环境、性格特征、心理成长变化等全面理解人物形象。

笔者将以歌剧《红珊瑚》的经典唱段《海风阵阵愁煞人》为例,对“珊妹”这一人物角色形象进行分析,将人物还原于舞台,还原于歌剧,让学习者更加了解作品,让作品有魂(精神),也为民族歌剧的演唱、教学、创作提供借鉴范例。

一、歌剧本体的研究与概况

(一)民族歌剧的研究现状

在研究中国民族歌剧的历程中,许多的前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为歌剧本体的研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后辈的研究指引了方向。由此可见,研究歌剧本体是具有前瞻性的,是对歌剧的进一步完善,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研究方向。继续完善歌剧人物的研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民族歌剧的研究离不开故事发展的社会背景,更离不开人物性格特征、形象造型、舞台服装、肢体动作等。但最基础的就是,歌剧创作的题材与生活中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笔者希望借助现有的资料,将歌剧中“珊妹”的人物形象分析得更加透彻,为今后的歌剧演绎、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红珊瑚》剧情人物介绍

歌剧《红珊瑚》是一部20 世纪60 年代初的经典代表作,歌剧将民歌、戏曲、咏叹调的风格融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红珊瑚》的主要内容为,1950 年秋,人民解放军解放沿海岛屿期间,王永刚(侦查参谋)在接到命令带领阿青等战士们去珊瑚岛等地侦查时遇到了敌船,王永刚负伤,阿青逃到鼓浪岗时遇到了自己的未婚妻珊妹,得知其被七奶奶逼迫租身讨好窦司令后在被押解的途中跳海脱身逃到鼓浪岗,阿青决定回去送情报,王永刚则帮助渔民们与恶霸进行斗争,最终获得解放。在此过程中,珊妹不屈于恶霸的压迫,勇敢地与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是我国民族歌剧中的女英雄之一。在第一场《逼债》里,珊妹不仅是个善良、朴实、坚强、舍命救爹的渔家女,还是正义的化身,充分体现了其崇高的品格。这一点在第四场《反岛》中同样也有体现,珊妹带着身负重伤的王永刚回珊瑚岛商策计划时,被孙富贵发现紧追不舍,珊妹挺身而出护王永刚周全,无所畏惧,宁愿用自己的命换取解放军战士的命,一腔热血直戳我们的心,值得我们去细细回味。

当珊妹一开始出现在剧中时,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邻家小妹妹的淳朴形象。她在逐渐成长,对生活抱有希望和理想,上有拥护国土之心,中有孝悌之义,下有宽容之德,变得愈加勇敢,最终磨炼成有胆识的女英雄。但英勇的同时,她也有内心柔软的一面——初见阿青哥得知彼此身份时的羞涩,阿青受伤逃命送信时的担忧,都将她柔软的一面表现出来,将珊妹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生活化。

二、从各角度中分析珊妹性格形象的塑造

(一)表演角度

在舞台服装上,珊妹是以普通“邻家小妹”的形象出现的。但随着经历了很多的事,她成长了,之后她的唱腔和舞台呈现也开始变化。在中国的艺术审美中,“景”和“情”是不可分割的,“情浓而意远,景清而心淡”,在歌剧中,舞台的海风呼啸,海浪拍岸,浪花重重渲染了凝重的气氛,在剧情的推动下,珊妹的情绪和表现力都与舞台融为一体。

一方面,“景”从舞台背景、人物服饰中可以看到。一开始珊妹的出身背景是贫寒的,道具也顺应人物关系,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崭新的,而是历经风吹雨打的沧桑感。珊妹带有戏剧人物唱腔的处理,让歌剧情节戏剧化,更能衬托出珊妹的“苦”。

另一方面,于“情”而言,珊妹的满腹苦水通过她的肖像、神态、动作、服饰、心理来表现,但最重要的是珊妹的立场。她处于天下劳苦百姓的社会立场上,痛恨社会中的黑暗势力,痛斥渔霸的欺压行为。在艰难的环境下,珊妹仍然善恶分明,对生活寄予希望,她就像是正义的化身!——这是她的英勇情怀。

(二)音乐美学角度

中国传统的审美学说始终把道德规范和“美、善”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善合一”这一特征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非常重要的特征。珊妹的善良和发自内心的美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诗人屈原曾十分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屈原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在人格的善展现于外。汉代的文学家扬雄也强调人的感情思想中“美”的作用。“美善合一”的思想也体现在儒家的美学思想中,儒家文化始终强调从人的内心去体现伦理道德的精神——“善”。“善”与“美”的结合是音乐美学的基本审美准则。荀子在《乐论》中也有提到艺术是有助于教化和使人心向善的。由此可见,对珊妹形象塑造的分析,可以从中国传统美学中找到依据。

(三)文化传承角度

中华儿女多豪杰,而在历史的烽烟中也有不少的巾帼英雄,有不少的女英雄事迹流传至今,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南北朝时期的花木兰,忠孝节义,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千古。“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首诗赞的是木兰聪明、勇敢、坚强的品质,颂的是木兰忠孝两全、保家卫国的精神。

珊妹出身贫苦,却也是爱憎分明,不畏强权。从古至今,中国女子向来是委婉、含蓄的,满腔热血或是满怀柔情都是蕴含在骨子里、观念里的,不会声张,亦不会特别明朗。由此我们便能够看出,珊妹的挺身而出,舍身赊药,痛斥渔霸,都是侠肝义胆之举,这种性格特征是宝贵的传统美德,是从古至今延留下来的正义感。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不管身处如何之险境,珊妹都持有这样热血英勇的性格特征。

品性善良而又充满正义是珊妹与生俱来的特征。所以像珊妹这样新时代的侠女,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可以通过“传承”来分析的。

三、音乐分析“珊妹”的艺术特征

(一)作曲分析

一首曲子的音乐风格对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曲式特征也是如此。《海风阵阵愁煞人》这首曲子最大的特征就是采用河南地方戏曲豫剧的唱法,将民歌和戏曲融合进歌剧中。豫剧具有阳刚之气,给人一种热情奔放、大气磅礴的感觉,加之地方特色,呈现一种贴切、平和的叙事性特征。故事发展于寻常百姓家,自然淳朴,风格自然贴近于乡土气息,带来浓郁的民族化风格。例如,歌曲第一句“海风阵阵愁煞人”的前奏(如图1)。

图1

情绪已经有了波涛滚滚之势,第一句带着戏曲的唱腔,海风二字,跨八度之音区,却有满腹苦楚的感叹之意,虽然要求演唱者的气息、咬字饱满到位,但是情感是最不可缺少的。在这短短一句里,不只是叹,还有酸楚、委屈、憎恨、怒吼等。除此以外,还要有意境,就像是渲染力,将画面感呈现在意识里。

因此,第一句相当于整首曲子的中心句,渲染出珊妹的情绪。整首歌曲都以珊妹的独唱来表达,更具有叙事性,使珊妹的角色性更强。

“风浪它不怜打鱼的人”中特别扣人心弦的是一个“怜”字,从谱面可以看出(如图2),小切分、倚音、连音线都饱含着珊妹的无奈之感,珊妹对当时岛上的渔民有着悲悯之心,她深感渔霸逼债的欺凌,也同样抱着对解放军到来的希望,她除了感叹之外,更多的是希望这种受逼凌的日子早日 到头。

图2

“阿青哥被逼逃大陆”饱含着珊妹对阿青的担忧之情,后句表明珊妹不知何年何月能团圆,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任何便利的交通工具,盼来盼去,等待所带来的焦灼,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珊妹的心。到了珊妹爹爹染重病时,对于“爹爹染重病他卧床昏沉沉”一句,珊妹表达的是心疼的感觉,她心地善良,与爹爹相依为命,尽善尽孝,悉心照顾爹爹。由此,对比新时代的一部分人,只会对父母抱怨和索取,丝毫不愿意去关心、理解父母,这也将引发我们深度的思考。“渔船搁沙滩,鱼债逼死人”唱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现象,渔夫没有开渔船去劳动,表现了没有生机的景象,而鱼债压在每个人的身上。珊妹也有太多的无奈和悲叹,就像“渔家苦难几时尽”这几个字,字不多但用了“一字对多音”的作曲方法(如图3)。

这一节将珊妹的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理解渔民的难处,也懂得要想改变这样的景象,不能一直忍气吞声地接受渔霸的欺压。

图3

(二)演唱分析

这首曲子对演唱者的气息、唱功、技巧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值得注意的是,整首曲子中,有很多用来修饰的倚音装饰音,增强了歌曲的戏剧性,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对演唱者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同时,这也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当珊妹含着窃喜的情绪唱“听说是大陆上乌云散,大龙山上来了解放军,杀渔霸,救穷人”时,她非常高兴,她隐忍了那么久,杀渔霸的痛快不是仅仅唱出来、感叹出来那么简单。她知道,从前的苦日子到头了,她和渔民、和所有劳苦人民终于要有好日子了,生活有了新的希望,那种痛快,不是通过一两句就能表现出来的。

歌曲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叙事性,这使珊妹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丝毫不用掩饰地展现出来。“泪眼望穿,千重浪,但愿救星早降临。”可以看出珊妹始终是乐观的,她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这句时,换气要早做准备,演唱时要用力量牵动着内心的情绪。像珊妹这样内心坚强的女性,象征着新一代巾帼英雄。而咏叹调正是塑造珊妹饱受苦难的渔家女这一鲜明人物形象的极佳工具。

演唱者只有全面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剧情、人物性格,才能在演唱时还原角色,把握意境,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样的演唱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才能更准确、完美地把歌曲的魅力展现给观众。

猜你喜欢

歌剧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伦敦的沉浸式歌剧展览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歌剧聊天室 洗洗晒晒,又是新一天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